為什麼我們“買入虧死”也不願離開比特幣(幣圈)?

本文選自幣乎

幣圈總有這麼兩個矛盾的情景出現:

一方面很多人都認為“風險太高”,跌起來跌99.9%都算正常,漲跌幅20-30%也是稀鬆平常的事情。

一方面很多人都想要5倍,10倍,20倍,100倍的漲幅,最好1萬倍也不嫌多。(廢話)

“高風險”和“高收益”,真的是這樣嗎?不急下定論,先來看看我們熟知的兩位“牛B”的大佬,是怎麼賺錢的。

1,《大空頭》BBB

這部電影可以稱得上是所有投資人的必看電影,約翰·保爾森在2008次貸危機當中豪賺250億,其實約翰·保爾森就是利用了風險和收益不對稱的因子,賺到了這麼鉅額的資產。

在當時美國的次級債券分很多等級去賣,好一些的就評級為AAA,差一點的就評級為BBB。被評為BBB的債券,只比美國的國債收益率高出1%!也就是說,想要多獲得1%的收益,就需要放棄相對安全的美國國債。(可想而知,國債大概率是安全的)

為什麼BBB的收益率只高出國債1%,因為被評為BBB以下的債券全是垃圾。這就造成了BBB,AAA的價格很高的現象。約翰·保爾森的團隊這個時候就仔細研究了BBB背後的資產,發現這些組合非常的不安全。

你想一下,BBB收益率比國債高1%的收益率;那麼,反過來,要是BBB下跌1%,是不是就不如買國債?

也就是說:只要BBB下跌6%,就是一文不值!而BBB下跌6%只需要12%的違約,就可以獲得100%的收益。

總體來看,虧的情況下,也就一年虧1%。1%對於一個基金來講,完全是毛毛雨,而賺的情況下,可以賺100%!

約翰·保爾森看準這個機會後,將做空BBB的資產規模做到了250億美元。在常人看來,250億資產巨大,風險也巨大。但是按比例算就知道,一年也就虧2.5億,賺的話可以賺250億。

風險收益比為1:100,極度不對稱!

後來,約翰·保爾森一直等到BBB一文不值,賺到了250億美元。其實約翰·保爾森原先的管理規模是60億,之所以將規模擴大到250億美元,是受到索羅斯的啟發。

接下來,我們就要講索羅斯著名的“做空英鎊”的風險收益不對稱!

2,索羅斯做空英鎊

1992年,當時歐洲有一個匯率機制,各國幣種的匯率一般都是在2%左右浮動。但後來英鎊和馬克加入到這個匯率機制之後,1英鎊=2.95馬克,也就是英鎊被高估了不少。

因為一些因素,德國政府提高了馬克的利率,利率提高,就代表著馬克升值。這樣一來,按照1英鎊=2.95馬克的匯率,英鎊更加被高估。

但,英國當時經濟並不景氣,放水還來不及,哪裡敢提高英鎊利率,所以,英鎊只能硬撐。

索羅斯發現了這個規律之後,就認為英鎊會跌。當然也考慮過虧錢的可能性,按照當時的匯率機制,如果英鎊不提高利息(提高利率)的話,最多也就損失2%。而只要英鎊貶值,這就不止於2%,很可能是20%。

風險收益比為2:20,極度不對稱!

這樣的機會非常少加,於是索羅斯大力做空英鎊,賺了不少錢。

現在我們知道,約翰·保爾森受到的索羅斯的啟發就是:

遇到風險不對稱的投資,就往死裡幹!

回頭再看比特幣,現在比特幣是7500左右,很多人下個牛市看到10萬美元。

而比特幣從歷史最高價格下跌的幅度最高為90%。但是漲的幅度往往是10倍左右。

舉例,

現在買入7500美元的比特幣,下跌90%也就虧6750美元!

賺的話,假設按照5倍的目標價格,3.75萬美元,淨盈利=3萬美元。

風險收益比為9:50。

(如果你的目標是10萬美元,風險收益就更加的不對稱)

風險大嗎?並不大,虧也就90%,賺可是賺500%!去看看現在做實體生意,幾乎沒有幾個生意可以做到這樣的風險收益比。

我前幾天發的文章《借你10萬元,買BTC還是買KEY可以收益最大化》,通過公式計算,其實顯得很笨拙。

在幣圈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計算風險收益比,比如常說的“抄底“,就是將風險降到更低,收益拉到更高。(公式只是我們的思考工具,而不是我們做決策的工具)

另外,前幾天對比的ETH和EOS,其實也是從價格上面看起來,風險收益比EOS更加合理,這也是EOS比ETH受歡迎的因素之一。

而幣圈之所以讓這麼多人沉迷,最大的原因也就在於風險收益不對稱。

能漲上去的資產,只要不歸零,收益只是時間問題。例如比特幣,所以我更加確定,機會成本,才是幣圈最需要考慮的成本。

我想咕嚕常說的幣圈現在就是撿錢的時代,大概也有風險收益比不對稱的因素在裡面。

真正的風險在於你ALL-IN的同時,還沒有現金流;
真正的風險在於你沒有合理的目標;
真正的風險在於你貪圖更低的底;
真正的風險在於你並不相信比特幣,還持有比特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