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對待生命的思想觀念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每個人都有一個舒適區域,在這個區域內是很自我的,不願意被打擾,不願意和陌生的面孔交談,不願意被人指責,不願意按照規定的時限做事,不願意主動去關心別人,不願意去思考別人還有什麼沒有想到。這在學生時代是很容易被理解的,有時候這樣的同學還跟“冷酷”、“個性”這些字眼沾邊,算做是褒義。

人對待生命的思想觀念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然而相反,在工作之後,你要極力改變這一現狀。否則,你會很快變成雞尾酒會上唯一沒有人理睬的對象,或是很快因為壓力而承受負擔。但是,如果你能很快打破之前學生期所處的舒適區域,比別人更會利用時間,更會處理業務、人際、輿論之間的關係,那就能很快的脫穎而出。貪愛愚痴的人,永遠不明白利用時空,甚至錯過了時空。只有懂得利他利眾之人,才能把握無限時空。

人對待生命的思想觀念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有一位官員問澤安禪師怎樣處理時間:“唉,我這個官做得實在沒有意思,天天都得受恭維,那些恭維話聽來聽去都是一樣,很無聊。我不僅不喜歡聽,簡直有度日如年之感,真不知道這些時間該如何打發?”

人對待生命的思想觀念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禪師笑了笑,只送給他8個字:“此日不復,寸陰尺寶。”意思是講,光陰流逝就不再回來了,一寸光陰一寸金,所以要懂得珍惜時光啊。現在大家都在講“節約”,只知道用東西需要節約,用錢需要節約,不知道時間需要節約,感情也要節約,慾望要節約,生命更需要節約……所有的心念和行事都要加以節制,不能氾濫放縱,才是會利用時空之人。

人對待生命的思想觀念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曾有三個患者在醫院治療,一位是工人,一位是農民,還有一位是本醫院的醫生。他們都得了相同的病——半身不遂。農民回家後,其妻見他沒有了勞動能力,如同廢人,於是怠慢他。幾個月後,農民孤寂地死去了。曾是醫生的病人知道這是一種很難痊癒的疾病,恐怕命不長久。他索性整天躺在床上,不想動彈,不願意到戶外去活動,因為他對自己的疾病失去了信心。一年後,醫生也死了。

人對待生命的思想觀念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那位工人回家後,意識到,自己必須堅持活下去,因為自己的能量還沒有發揮完,他還要為社會作貢獻。於是,他在老伴的幫助下,每天鍛鍊著行走,用一邊的身子去協助另一邊的身子,用一隻腳和一根柺杖走路。後來,他的半面身子逐漸有了好轉。雖然沒有痊癒,但是性命已經無憂了。

人對待生命的思想觀念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上述故事中,三個人對待生命的態度各有不同,可以肯定地說,那位工人的態度值得提倡,因為他明白珍惜生命的道理,只有生命存在,才能為大眾服務。我們每天都要和時間不期而遇,有限的生命如同沙漏,一粒粒的沙子從裡邊漏走,甚至不留下絲毫痕跡。生命對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不能像海水取之不盡,不能像空氣用之不竭。生命如此短暫,不珍惜生命使生命更加短暫。節水節電固然重要,節約生命更不容忽視。

人對待生命的思想觀念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只有利眾的人,才懂得節約生命、珍惜生命。無論是時間、感情、慾望、生命,還是一切心念和行事,都需要珍惜、節約、節制,不能犯貪愚痴的毛病。利眾其實也是在利己,發心以利益大眾為本的人,通常就會把握時空,不會浪費時間、不會浪費生命,懂得節制慾望,一切私心雜念都能夠很好地控制。這也是佛家所提倡的一種人生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