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明長城

“儘管城上城下爭戰了一部歷史/儘管奪了焉支又還了焉支/多少個隘口有多少次悲歡啊/你永遠是各無情的建築/……/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雲/有你的樹/……”。每每讀到席慕容的《長城謠》,不由想起蜿蜒橫亙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橋頭鎮南山和娘娘山之上的明長城遺址。

大通縣境內的這段蒼茫雄渾、蜿蜒盤旋古邊牆,就是青海境內的“八達嶺”。它,形似蛟龍,宛如遊蛇,蜿蜒數十里,實數大通縣最古老的風景。

長城,在我國不同朝代的史籍裡,有著不同的稱謂:“長城 ”“長城亭障”“塞”(《史記》)、“塞垣”(《後漢書》)、“界壕”(《金史》)。此外,在明代官方公文中、書籍中則稱為“邊牆”“牆塹”“邊垣”等。

“娘娘山沙爾嶺起,札板山下止,邊牆、水關、山崖,共四千四百三十三丈,內牆地闊一丈五尺……隨牆壕一道,口闊一丈,地闊七尺,深一丈八尺。”(蘇銑《西寧志》)……據史料記載,修築於明代隆慶六年的大通明長城,是青海省現存的較有規模和氣勢的歷史遺址之一。

不論稱呼如何,大通縣境內的明長城,修築在山巒陡坡間,依山就險,因坡取勢。它是為了防禦明正德年間遊牧在青海湖地區的蒙古卜爾孩部及明嘉靖38年從內蒙河套地區進入青海湖地區的土默特部俺答部屬對西寧衛侵擾的防禦工事。

大通縣明長城,東起自與互助縣相接的閻王邊,西至娘娘山山頂與湟中縣分界處。從閻王邊沿馬鞍山、雙嘴山、老石山的西坡上,此段長城大多利用自然山體為屏障;在閻王邊南坡不遠處是大札板山和小札板山構成的“北川札板山山崖榨”;馬鞍山與雙嘴山之間的“榨子岈豁”山口,設置有“園樹爾榨”;雙嘴山與老石山之間的“細溝爾掌”是“細溝爾榨”所在地;在東誾門、西誾門兩個關隘“園樹爾榨”“細溝爾掌”所在山口兩面山坡上都修築有壕溝。

從老爺山過北川河至小石山,再從小石山至拱北嶺,此段長城有夯土牆體、山險、山險牆、壕溝、敵臺、烽火臺、隨牆壕以及石牆、關堡等,老爺山與小石山之間的“大誾門水洞榨”就是重要的關隘,故史料就有“三里有西誾門”的記載。

雖然,“東誾門”“西誾門”“水洞榨”等險要的關隘不復存在,但以它們的名稱產生的地名“誾門壕”“誾門灘”“水洞浪”等,用一種新的形式告訴人們大通明長城的關隘“東誾門”“西誾門”“水洞榨”等的位置。

歷史遠去,白雲悠悠。它們,經過了幾百年血與火的洗禮,風雨的沖蝕,依然巍峨地屹立在高山之上。尤其是那蔚為壯觀的座座方形烽火臺,讓人的思緒走進了明成化年間進士蕭顯的《鎮東樓》所描寫的激揚鼓點之中,走進了古戰場——

城上危樓控朔庭,

百蠻朝貢往來經。

八窗虛敞堪延月。

重檻高寒可摘星。

風鼓怒濤驚海怪,

雷轟幽鼓泣山靈。

幾回浩嘯掀髯笑,

羌笛一聲天外聽。

“你知道嗎?大通境內的長城現存長度50245米,其中夯土牆體7577米,石牆35米,山險牆1196米,山險26985米……另外,還殘存烽火臺、敵臺15座,關、堡6座……”聞聽友人劉先生的如數家珍。聞聽間,遙想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西寧兵備副使王繼芳、周京等官吏主持修築西寧周邊明長城時的堅定;遙想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修築長城屢遭遊牧於青海湖地區的蒙古俺答汗部屬丙兔、火落赤、永邵卜等部落的蹂踐、威脅的艱難;遙想“可謂一創百懲,一勞永逸也,厥功茂哉”的“甘山之捷”“西川之捷”“南川之捷”(明西寧兵備按察使劉敏寬《封祁連山銘》)的豪壯;遙想萬曆二十四年,劉敏寬與副將達雲、同知龍房、通判高第“遍歷荒度,增築廣塹”的功績……“東誾門”“西誾門”“水洞榨”“北石山墩”“老嘆嘴墩”“李茂輕墩”等諸多屏藩要塞,真是一個霹靂般響亮的名字。那是智慧和血肉壘砌成的子子孫孫仰望的一種高度。

夕陽下,只見遠處雪山蒼茫,恍惚間,歷史情景再次閃現……

“匈奴未滅,何以為家!”“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下南山。”“雪恥酬百王,除兇報千古。”“歷盡邊山再渡河,沙平岸闊水無波。”遙望間,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六出伐匈奴的錚錚鐵骨、唐太宗離水面招降鐵勒部的運籌帷幄及康熙大帝西征噶爾丹的雄心壯志迴響天地間……

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後,為了進一步加強對青海蒙古部落的統治,雍正三年(1725年)仿內蒙古札薩克辦法,編制蒙旗,將青海蒙古部落編為二十九旗。同時,消除了藏族部落對原蒙古貴族的役屬關係,直接統治藏族部落。並且,從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至乾隆十年(1745年)的百年間,長城之外,村落相連,牛羊遍野,並開闢有大片的良田。至此,長城的防禦作用已基本上失去……

“風雨已成往古,憑欄慨嘆萬千。”

蜿蜒在南山和娘娘山嶺疊巒之上用黃土夯起的邊牆,殘破而孤寂,靜靜地沉睡,若中華民族的圖騰,向大山深處連綿不斷地延伸。歷史在這裡沉寂,空氣中流動著塵埃的氣味。

駐足、聆聽、凝望著橋頭鎮南山和娘娘山嶺疊巒之上的明長城。彷彿間,先人們舉著烽火,在山的那邊綿延而來。歷史,被這綿長的足跡牽引著……

大通明长城

《大通明長城》 孫晉青 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