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鍾華】以硯池命名的城 ——麗江古城尋蹤(二)

【編者按】和鍾華老師著的《以硯池命名的城——麗江古城尋蹤》為《納西族文化叢書》之一,這套1999年出版叢書的編者和作者均系學有素養的納西文化人,因學術通俗化、知識有可讀性深受讀者喜愛。和老師生長於古城,將自己的所歷所感、所見所聞娓娓道來,可以說,它是一幅古城生活的卷軸畫,讓人體味到蘊含於其間的文化內涵。尤其現在二十年過去後再讀,更覺餘味悠長。納西話賨將分十幾期連載本書全部內容,本期(二)含《何以無“城”》及《佈局與風格》兩篇。

【和鍾華】以硯池命名的城 ——麗江古城尋蹤(二)

洛克 攝


以硯池命名的城

——麗江古城尋蹤(二)


和鍾華 著


何以無“城”

按中國傳統的定義理解,城者,都邑四周用作防禦的牆垣。故一個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都邑,一般都築有城牆作為防禦。大研古城這座被稱為“城”的納西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都邑”,卻沒有城。這是有別於其他地方、包括鄰近的劍川、鶴慶等白族地區的縣城的地方。


何以如此,傳說有二:一曰統治納西的土司為木姓,木字加口即為“困”字,此乃大忌,故木氏土司不築城。這是普遍的說法,也是我們從小聽到的傳說。二曰,古城四周青山環抱,形成了天然的“城牆”,通往外地的要隘,都有天然的關口,如黃山哨、關坡哨口等,依仗兩壁陡峭的山勢、劈出了一條狹窄的通道,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勢。所以納西人常把麗江形容為“口袋底”,即使懷敵意者一旦僥倖闖入,亦將成為甕中之鱉。據老人們講,當年大土匪頭子劉興武闖入麗江地界,企圖對古城進行搶掠騷擾,結果駐麗江軍隊將其截堵在黃山哨口,匪徒們被打得落花流水,抱頭鼠竄。


不管怎麼說,木+口=困之說,應是漢文化傳入以後的產物,築城以防,也是漢傳統,所以在明代木氏土司接受漢文化、處於統治鼎盛時期因忌“困”而未築城,此說可能成立。然而在此之前的數百年間,古城早已形成,卻一直無城,我想這可能是納西踞險立寨的傳統所致,何必硬用漢制來要求呢?在我們納西人的空間觀念中,對於城鄉之別隻有街上和農村之分,街上稱“芝落”,農村稱“沃地”,而無城裡城外之說。只是有了與劍川、鶴慶等鄰近縣城的交往之後,才有了“贊落”這一專指稱“城裡”的名稱。城和鄉之間無高牆之隔,平等相處,互通有無,親密無間,正反映了納西傳統文化的和諧、均衡的實質。“谷本”(納西語的“麗江城”)意為倉廩雲集的地方,而“沃地”則意為莊稼繁茂之地,兩者之關係即如此。古城與四鄉,長期保持著生產與交換的關係,即四鄉的農副產品流向城裡,城裡生產的手工業品及外地進來的日用百貨流向農村。當然,對土司與農奴、地主與佃農而言,則是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但對大多數居民及農民來講,則是互通有無、互為補充的平等和諧的關係。在我的記憶中,我們納西的城鄉沒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不少城裡姑娘嫁到鄉下,不少鄉下的姑娘也嫁到城裡;有的城裡人向鄉里人為子女拜記取名,也有的鄉里人向城裡人拜記取名;更多的是在買賣中結為“扣八”(固定的主顧關係),或相互打“老庚”、“同年”等。所以城裡人和四鄉人有著姻親關係、血親關係、乾親家關係、主顧關係者,比比皆是。我家一位姑奶就嫁到鄉下,而一位老祖祖則是從鄉下娶進來的,我還有鄉下的“夥計”(結拜姐妹)。每到瓜果成熟的季節或假期,我都要到他們那裡玩上幾天,爬樹摘石榴梨子,下地摘南瓜豆子,跑到小河裡洗澡簍魚,累了之後,躺在草地上望著藍天、白雲和麗日,領略著城裡所沒有的風光,別有一番情趣。尤其是鄉里那南瓜燒洋芋、豬肝鮓、菜豆腐外加包穀飯,吃起來香噴噴的,至今回味起來,真有點饞涎欲滴呢。我家有什麼紅白事,或逢年過節,鄉里的親戚“扣八”們也領著小孩帶上米、豆、臘肉、水果等禮物前來參加,住上三五天之後,他們要回去了,家人回送茶葉、紅糖、餌塊等,分手時大家都依依不捨。此種風情,至今猶存。

其實,麗江也有過“城”的,那是在清雍正元年(1723年)改土歸流以後,木氏土司被降為土通判,由中原王朝直接派任流官知府進行統治之後,由流官建起的。乾隆《麗江府志略》有這樣的記載:“麗江舊為土府,無城。本朝雍正元年,改土設流,總督高其倬、巡撫楊名時,題請建築土圍下基以石,上覆以瓦,週四裡,高一丈,設四門:東曰向日,南曰迎恩,西曰服遠,北曰拱極。上皆有樓。又別為小西門,曰飲玉,以便民無池。”當時基於麗江的重要戰略地位:“內蔽鶴劍,外控維西中甸,為滇省出入西藏咽喉”,當局認為“應改建石城”,但限於資金而未成事實。以後這座土城已倒塌,所以光緒《麗江府志稿〉才有“後圮廢”的記載。說明這座土城在光緒以前即已荒廢。歲月滄桑,土城已蕩然無存,而今只有從北門坡、南門橋、營盤洛等地名看到城的印記。


土城舊址今何在?據土生土長在舊府城一帶的我的老師李植元、李世宗二位的回憶,當時是在東起東營盤(現今的五一街文明村),西至西營盤(現今的七一街振興村),南臨南門橋(今八一街八一段範圍),北抵北門坡這一地域內,實際上以流官府署為中心而修建起來的,城牆以土幹壘而成,下有石腳。顯然,漢官襲漢制,築城以防。它與納西土司木氏統治時期以木氏府坻為中心形成的古城格局,一東(流官府署)一西(木府),形成了有城與無城的鮮明對比,恰是納漢文化不同的歷史積澱,也是當時漢統納的現實反映。

【和鍾華】以硯池命名的城 ——麗江古城尋蹤(二)

和茂華 攝


佈局與風格


古城始建於何時,尚無直接確切的史料可考,一般的提法是在宋朝,也有說在唐以前即有先民活動於此。不過我認為規模擴大、市井繁榮則當在明代,因為那時是木土司統治的鼎盛時期。當然經過清代、民國至今,不斷充實、豐富、發展,已今非昔比,但古貌仍在,古風猶存,古城人民按著自己舒緩平靜的生活節奏,在適應著現代文明。


古城有著古樸素雅的建築風格和科學實用的佈局,我真佩服我們的先人那精確巧妙的構思和聰穎絕倫的智慧。不是麼,依地勢取水源,充分利用了麗江壩子特有的自然環境,依地勢、風向、流水而建城:東面與南面同震青山、文筆山、馬鞍山遙遙相望,北則依託象山及金虹山,整座城猶如一把展開的扇子,以獅子山為扇柄,由西向北、東、南三個方向伸展。獅子山、象山及金虹山正好擋住了西北面玉龍雪山凜冽的雪風。來自象山腳下黑龍潭的“古龍激”(玉泉水),到了古城邊,似三條小青龍,兵分西、中、東三路,蜿蜒穿城,形成三條主道,又分成無數小支流,環鎮越街,入院繞屋。水旁垂柳依依,薔薇攀枝;座座石拱小橋追隨著潺潺流水,形成“小橋·流水·人家”、“古城四季皆如春,家家泉水伴垂楊”的迷人景觀。鱗次櫛比的灰瓦土牆宅院,依水而建。用白褐相間的五花石鋪就的條條巷道,以四方街為中心,撒向古城的四面八方。石板路、石拱橋及慄木橋,密如蛛網,形成了古城的交通網絡,旱不揚灰,雨不泥濘。穿行在這些街巷裡,你大可不必耽心車馬的擠撞,也不必害怕喇叭刺耳的鳴叫,可以無拘無束、無憂無慮地走你自己的路,也只有在此時,你才深感到作為一個人的自由自在(當然應遵守社會公德)。穿行在古城的小巷中,猶如進入了諸葛亮的八陣圖,不識路者,往往會被弄得暈頭轉向。有時直朝一個巷子穿下去,會使你感到“山窮水盡疑無路”,然而再繼續前行,稍轉個彎,又會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像是小孩捉迷藏,其味無窮。假若你沿著水邊走,會發現水也在與你捉迷藏:與你並行,走著走著,突然它把你甩開了,不知去向。當你徘徊著東找西尋時,它又突然在你前方冒出來歡快地低唱著引你去追它,猶如個頑皮的小孩。


古城與水,水與古城結下了不解之緣。水是古城的靈魂,沒有了水,也就沒有了魂。水也是古城的主動脈,無它,便如人失去了血脈,無法生存。水賜於古城以靈氣、秀氣,賜予古城人以喝、吃、洗、玩、用之利;古城也給了水以靈氣和秀氣,給了它以無限生機及施展自己的空間。古城人視水為知己,從我記事以來,就知道人們對水有一種情有獨鍾的感情和敬畏之情。大年初一大清早,男人們要點著香柱、帶上錢紙在井邊或水源處“買”水。當天不準潑水在地上,說是不然會觸犯神靈,不吉利。不能往河裡倒屎倒尿倒髒水,不然也會觸犯神靈,有罪。古城人一般早上都不在河裡洗菜和洗衣服,因為這是挑飲用水的時段,直到臨近中午才洗。所以清早起來,你可以看見婦女們用木桶或銅桶挑著水往來於巷子裡。臨近中午了,才有三三五五的婦女們在河邊邊洗滌邊聊家常。如若有人來洗菜,洗衣的就主動讓到下游。這些都是不成文的、人們自覺遵守的規範,已經相沿成習。


古城那依山依水依風向建城,以四方街為中心、以幾條主要街道及河道為經緯,縱橫相聯、錯落有致、疏密相間(每條較大的街巷中都留有一小塊空地)的佈局,與古城建築古樸幽雅的風格,渾然天成,形成了麗江古城的獨特而質樸的美,形成了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和統一。難怪她吸引了那麼多的遊客,勾起了那麼多人綿綿不盡的懷古之情:走在麗江的石板小路上,你突然感覺到自己猶如東晉武陵人,誤入桃花源。只見樓宇錯落,屋舍儼然,納西民風樸素,雞犬相聞,古意盎然......


--未完待續--


本書主要參考書目:

政協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委員會編:《麗江文史資料》各集,恕不一一列名,在此一併致謝。

郭大烈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大辭典·納西族卷》(初稿)。

感謝李世宗、李植元、和心友、王丕震、黃瑞璧等老前輩向我介紹了舊時大研鎮的一些情況。

【和鍾華】以硯池命名的城 ——麗江古城尋蹤(二)


【和鍾華】以硯池命名的城 ——麗江古城尋蹤(二)


【和鍾華】以硯池命名的城 ——麗江古城尋蹤(二)


【作者簡介】和鍾華,納西族,雲南麗江人,學者。1937年出生於昆明,1944—1956年在麗江上小學、中學。1956—1977.12在重慶西南師範學院上大學並留校先後從事教學、學報編輯、教學管理等工作。1977.12—1981.4在雲南工業大學任教。1981.5—1994.5在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先後從事《山茶》雜誌編輯、專職研究工作,擔任過研究室主任、副所長等職務。1994.6在社會學所副所長崗位上退休。退休後仍繼續從事研究、社會調查、著書、編書等工作。撰寫並出版著作8本:《納西族文學史》(合著,和鍾華、楊世光主編,獲雲南省人民政府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以硯池命名的城--麗江古城尋蹤》、《在女神的天地裡》(屬雲南民族女性文化叢書,叢書獲國家圖書獎)、《回報太陽--中國少數民族兒童的現狀與未來》(與胡本常合著, 屬中國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書系,書系獲四川省科普圖書一等獎)、《生存和文化的選擇--摩梭母系制及其現代變遷》(獲雲南省人民政府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被亞洲理工學院婦女研究中心、韓國梨花女子大學翻譯成英文、韓文作為研究生用書)、《陰陽相諧的追求--社會性別研究文選》《和鍾華納西學論集》《納西族社會性別的演變》(與和虹、木春燕合著)。主編書14本。副主編3本。發表論文、調查報告近百篇。先後主持或參與過國家課題、國際合作項目十餘個,獲省級以上科研獎7項。曾兼任雲南省婦女理論研究會常務理事、雲南省女職工委員會委員等社會工作,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NGO論壇期間任雲南省代表團副團長並作主旨發言。2006年被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雲南省社會科學工作委員會、雲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授予“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老專家”稱號。

【和鍾華】以硯池命名的城 ——麗江古城尋蹤(二)


【和鍾華】以硯池命名的城 ——麗江古城尋蹤(二)

執行主編 和志菊

文稿提供 和鍾華

圖片提供 網絡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和鍾華】以硯池命名的城 ——麗江古城尋蹤(二)

免責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與本號無關。

【和鍾華】以硯池命名的城 ——麗江古城尋蹤(二)

【延伸閱讀】

【和鍾華】難忘慈母恩

【和鍾華】以硯池命名的城 ——麗江古城尋蹤(一):古城與硯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