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美食」故鄉味道“菜包粄”

菜包粄,又叫菜粄、包菜粄、包粄,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客家粄。這種粄也是最受歡迎的一種客家粄之一,一提起它,外遊的陸河人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家鄉。不過,這種粄倒不是客家人所獨有的,其實海陸豐的福佬人也有,只是他們叫做“菜包果”,彼此的稱呼不同而己。菜包粄和擂茶、鹹菜,大概是陸河人最為喜愛的三種食物,也是最能勾起思鄉之情的三種食物了。


「客家美食」故鄉味道“菜包粄”


說起菜包粄,這是一種和北方餃子十分相似的粄,大家都是用皮包餡的食物,只不過北方的餃子用的是麵皮,而客家菜包粄用的是米皮,各自包的餡也有一些不同。因此,兩者只是外觀上相似,做法類同而己,實質上並不一樣。

舊時,吃一次菜包粄可不容易,一般是一年才做一次,平常時節是吃不到的,只能期盼。以前,每年過春節的時候,大概是在正月初十到十五之間,母親就會找一天在家做菜包粄吃,其它時間是不的。因為舊時物質極其匱乏,平時沒那麼多錢去買菜包粄的餡。菜包粄比餃子要大上一倍,餡更大,也就更費材料,所以平時是沒法包菜粄吃的。 因為做菜包粄十分費工夫,需要先準備餡材,還要把餡材炒熟,緊接著又要合好米粉,做好米皮,然後還要一個一個地包,最後要炊(蒸)熟之後才能吃。而吃起來一兩口一個,很快就吃完了,所以過去民間有“菜包粄好吃卻難包”的說法。因此,除了材料多,花費的錢太多之外,做起來太耗費時間和精力,也大大地打擊了民眾平時自己做菜包粄的熱情。


「客家美食」故鄉味道“菜包粄”


這是一種最為“商業化”的粄,現在平常也可買到菜包粄來吃,再不用等到過年的時候才有得吃了。近年來,陸河本地以及深圳的新洲、南聯、羅瑞合等地,如同雨後春筍一般,陸續開了不少菜包粄店,專門或兼賣菜包粄,逐漸發展成類似於沙縣小吃賣蒸餃一樣的商業模式了。因此,現在民眾平時要吃菜包粄,就比較簡單了,只要去菜包粄店買一盒就行了。 不過,菜包粄店賣的菜粄,跟自己家中做的,味道完全不一樣。商業化的東西,因為店家搶時間趕速度,所以做工比較粗糙,吃起來沒那麼好吃。還是自己家中,媽媽自己做的菜包粄,味道更為純正,吃起來更香。

做菜包粄,用的是粘米,如果是糯米的話,就太粘乎了。它的製作方法比較簡單:很把大米磨成米粉,然後加水,合成米粉團,再碾成一塊塊的米皮。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加水的時候,溫度要控制好,不能太熱也不能太冷;加的量也要控制,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不然的話,合出來的米皮,要麼太乾,要麼太溼,炊(蒸)的時候,容易破裂,搞壞菜包粄。跟包餃子一樣,包菜粄,米皮很重要,如果米皮合得不好,那就極可能導致包菜粄失敗。有些講究的,還會在合米皮的時候,用可以食用的染料把米皮染紅,從而做出紅彤彤的菜包粄,十分好看。

合好米皮之後,就把事先已經炒好的餡,用米皮包起來,包成古個大元寶的模樣(比一般的餃子要大得多),一個菜包粄就做好了。餡也是有講究的,一般有兩種:一種是鹹菜為主餡;另一種是以白蘿蔔絲為主餡,再配上蝦米、蔥、蒜、芹菜、魷魚、香菇等佐料。包好之後,就要放在大鐵鍋裡,用鐵托托起來,再在鍋底放上水,炊(蒸)熟了才能吃。 現在在陸河本地,許多人晚上吃宵夜的時候,會去專門的菜包粄店吃菜包粄。因為一盒(有十幾個)才幾塊錢,所以有些人一買就是好幾盒,打包回去一家人吃。過去是一年才能吃一次,現在是想吃就吃,十分方便。如果有遠方的客人來了陸河,當地人一般也會帶他們去品嚐一下這種地方特色小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