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庫門就是上海民居?記憶中的天井、亭子間、客堂、臥室、灶披間

石庫門就是上海民居?記憶中的天井、亭子間、客堂、臥室、灶披間

老上海的弄堂


在世人眼裡,似乎石庫門房子就是上海民居,其實,海納百川的上海,民居多樣,有花園洋房、大樓公寓,也有類似四合院的本地住宅,甚至還有茅棚板房、“滾地龍”。但石庫門的比例確是最高的,一度超過70%。著名的“一大”會址就是正宗的石庫門建築,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到此參觀、留影,便將石庫門傳遍全球,大家對石庫門就是上海民居的認定也就更加堅決了。

19世紀中葉,上海小刀會起義,縣城裡的豪紳富戶紛紛逃進租界避難。緊接著太平軍席捲長江中下游,江浙一帶及上海的財主大戶也紛紛湧進租界。於是,租界地價飛漲,住房緊張。房產商為了節省造房用地,謀取更大利潤,便建造多幢聯列集居住宅,即里弄石庫門。老式的石庫門,一般為“三上三下”,正間帶二廂,以花崗岩或寧波紅石做門樓,門樓為石條框,內設烏漆厚木大門,形同石庫,被稱為“石庫門”。


石庫門就是上海民居?記憶中的天井、亭子間、客堂、臥室、灶披間

石庫門的設計圖


里弄石庫門是中西建築融合的產物,里弄源自英倫聯列集民住宅形式,石庫門則由中國傳統四合院脫胎而來,外置高牆,內設天井,獨門獨戶,符合傳統的民族封閉心理,適合富戶大家族居住。


石庫門就是上海民居?記憶中的天井、亭子間、客堂、臥室、灶披間


然而,富戶有大有小,還有許多不富之戶,為適應不同層次民眾的需要,後期石庫門向小而新發展。出現了“二上二下”、“一上一下”的新戶型。面積雖小,五臟俱全,由小天井、亭子間、客堂、臥室、曬臺、灶披間等,依然由高牆和烏漆厚木大門,很適合中產階級一家子居住,所以上海的石庫門以“一上一下”居多,鱗次節比,隨處可見。


石庫門就是上海民居?記憶中的天井、亭子間、客堂、臥室、灶披間

石庫門的細部結構


隨著上海國際大都會的形成,老式石庫門也開始分化,向新式里弄石庫門轉化,即去掉了高牆和烏漆厚木大門,增添了衛生間、煤氣灶等現代設備,小天井改為小花圃,其他變化不大,所以稱為改良式石庫門。


石庫門就是上海民居?記憶中的天井、亭子間、客堂、臥室、灶披間


石庫門多幢聯列成為里弄,里弄內房屋排列有序,一般為6-7幢為一排,四五排20-30幢房子構成一個里弄(大的里弄多達20排)。里弄門口一般封頂並設有大鐵門,頂上叫過街樓,大多為看護里弄的人居住,而大鐵門一般晝夜開著,成為擺設。

里弄大門口(上海人喜歡稱弄堂口)一般常年有三個小攤:皮匠攤、剃頭攤和小書攤。里弄裡的大人們鞋子壞了,拿到弄堂口請皮匠修一下或打個掌;里弄裡的男孩大多在弄堂口剃頭;孩子們最喜歡花幾分錢租幾本小人書(連環畫)回家看。

石庫門既是居民住宅,也是各行各業的營業場所。如:錢莊、銀號、報館、茶館、酒菜館、戲院、客棧、印刷所、無線電臺、綢布店、電影公司、賭場、妓院、“燕子窩”(鴉片館)、外地商號駐滬機構等,甚至還有各類學校,上海大學就是出自弄堂的一所大學。里弄居民大多對賭場、妓院、“燕子窩”、酒菜館、弄堂工廠比較反感,對報館、電臺還是比較歡迎,甚至可以沾點光,居民們會自豪地對外說:“某某報館是我貼隔壁鄰居,儂要做廣告,一句閒話!”


石庫門就是上海民居?記憶中的天井、亭子間、客堂、臥室、灶披間

石庫門也是人才輩出的地方,魯迅、茅盾、郭沫若、葉聖陶、沈從文、巴金、沈尹默、徐悲鴻、劉海粟、石揮、趙丹、阮玲玉等等都是石庫門出身。坐落在虹口區山陰路大陸新村9號的魯迅故居就是三層樓的新式里弄住宅,屬於改良式石庫門。魯迅的«且介亭雜文»,是從“租界”兩字中各取半字,亭則是指亭子間。

石庫門形成的里弄,大多有個名字,老式的一般稱“裡”、“坊”,改良式的一般以“村”、“新村”相稱。«漢書»曰:“在野為廬,在邑為裡”,是故城鎮將居住點稱作“裡”也是有源可尋。1872年建造於北京東路河南中路交匯處的一條里弄,由於是上海首次建造的石庫門裡弄,故取名“興仁裡”。為了取悅住戶,開發商大多在取名時用德、福、康、壽、仁、義、寧、和、吉、祥、安、平等字眼。由於取名總是在這些字眼裡兜圈子,所以出現了許多同名的里弄,如:餘慶裡有12個,壽康裡有9個,永吉、永慶、永樂分別有12、11、10個之多。上海比較出名的里弄有忻康裡(位於曹家渡,有100多幢石庫門)、懷德里、霞飛坊、梅村等。

上世紀30年代,石庫門裡弄大多一號一戶,平均月租金為37.5元,而當時各業工人月平均工資為15元左右,所以能租整號的並非工人家庭。工人家庭一般只租其中一部分,如:亭子間3.91元;灶披間3.33元;二層閣2.44元;後閣樓2.45元。七十二家房客正是石庫門“大雜燴”住戶的藝術濃縮,雖然誇張,但實際每一號石庫門住上7-8家是很普遍的。這其中,也慢慢出現了二房東、三房東,層層盤剝。

去年,我觀看了“從石庫門到天安門”的藝術畫展,重溫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興業路76號(原望志路106號)石庫門召開的情景,石庫門不僅是上海的象徵,也成了政治、文化的使者。


石庫門就是上海民居?記憶中的天井、亭子間、客堂、臥室、灶披間

一大會址的石庫門

上海出品的黃酒就有叫“石庫門”的,關於石庫門人和事的書籍更是遍佈各大書店,讀者不妨找來一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