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地名探究——因濒临渤海而得名——滨州

【开篇语】自幼长在孔孟之乡,虽不才亦多受传统文化之影响,一向喜欢探究历史,追溯既往。一直以来,对地名颇感兴趣,充满好奇——为何金乡并无金矿,济南、济宁、济阳得名的济水消失去了哪里,而鱼台、嘉祥又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凡此种种,都让我浮想联翩,于是我决定去探究这些地名的由来,以及这名字背后隐藏的历史,还有,关于这里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齐鲁地名探究——因濒临渤海而得名——滨州

滨州地图

【寻欢文史】

如果我说山东是一个很大的省份,想必很多人会嗤之以鼻。

论面积,山东在全国是较小的一个,15.38万平方千米,在全国34个省区中排名20。最大的新疆足足比山东大十倍有余。

论经济,山东虽说也不错,但跟广东、江苏相比,距离越来越大。

论历史,陕西、河南、四川、河北都不遑多让。

那么,我凭啥什么说呢?

就凭俺大山东有得州、宾州、费城——美国两大州加上一座有名的城市,够不够牛。当然俺山东的德州不是得克萨斯州,滨州也是不是宾夕法尼亚州,费县也不是费城。但是今天说的可是货真价实的滨州,俺大山东的一个地级市。

齐鲁地名探究——因濒临渤海而得名——滨州

【地名由来】

滨州,因濒临渤海而得名。隋唐五代建县制,五代后周改渤海县为滨州。元朝实行三县联合称作一个州,这样就沾化,蒲城,渤海,三县合称滨州,因为三县都靠海所以取"滨"命名。

滨州市市名由来 1992年3月,因惠民地区行署驻地滨州市,惠民地区改为滨州地区。

滨州市是山东省下辖地级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腹地,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两区两圈"叠加地带,是山东省的北大门;地势南高北低,大致上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辖四县二区一市,总面积9453平方千米。2018年总人口392.25万。

齐鲁地名探究——因濒临渤海而得名——滨州

滨州历史文化悠久,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渤海革命老区中心区、渤海区党委机关驻地,古代著名军事思想家孙武、汉孝子董永、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清代帝师杜授田出生或成长在这里。滨州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具有依河傍海的优势,是连接苏、鲁、京、津的重要通道,是国家级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

【历史沿革】

商朝建有蒲城国。

秦朝开始建县,西汉起先后建有郡或国,隋朝开始置州,清朝升州为府,民国初曾一度置道,国民党政府先后置第五和第十行政督察专署及鲁北行署。

齐鲁地名探究——因濒临渤海而得名——滨州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著名的渤海区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1950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决定,撤消渤海行政区,对原辖专区进行调整,建立惠民专区,党政机关驻惠民县城,辖惠民、阳信、无棣、沾化、滨县、蒲台、博兴,和已属东营的利津、垦利、广饶,已属淄博的高青、齐东共12县。1958年10月,惠民专区领导机关迁驻滨县北镇新建城区。1958年10月30日,中共山东省委通知,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为淄博专区,专区领导机关迁驻张店。1961年1月,撤消淄博专区,复置惠民专区,专区领导机关迁回滨县北镇。1967年2月27日,中共惠民地委与惠民专署被地区革命委员会代替。1971年6月5日,重建中共滨州地委。1978年7月10日,惠民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惠民地区行政公署。1984年,为了与滨州市统一地名,惠民地区党政机关驻地北镇改为滨州。1985年,全区辖滨州市和滨县、惠民、阳信、无棣、沾化、博兴、邹平、高青共一市八县。1992年3月,为了使地区与驻地名称统一,惠民地区改名为滨州地区。1994年,全区辖滨州市和惠民、阳信、无棣、沾化、博兴、邹平共一市六县。2000年,撤地改市,在滨州地区原有行政区域建立滨州市,辖滨城区和惠民、阳信、无棣、沾化、博兴、邹平一区六县。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