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三則,做人做事的智慧

小故事三則,做人做事的智慧

故事一、聖人的尺度

孔子帶著弟子們周遊列國,這一次來到了楚國,還沒等熟悉這裡的風俗,一個漁夫就提著一條大魚登門而來,聲稱要把魚獻給孔子先生。

禮輕情意重,立足未穩就受到了禮遇,弟子們很高興,趕緊把他領到了老師的面前。孔子明白了漁夫的意思,明確地表示不能接受,因為他有一個原則,無功不受祿,怎麼能平白無故地接受別人的東西呢?他一直都是這麼做的,也是這麼教育學生的。

漁夫並不是個能言善道的人,一聽孔子不要,臉漲得通紅,著急地說:“天氣熱,到遠處市場上去賣沒有賣掉,很想把它丟掉,可這樣還不如奉獻給你好。”

弟子們一聽就洩了氣,有一個實在忍不住,插嘴說:“你是因為賣不掉,扔掉可惜,才想到給老師送來的啊,我們要了你的魚,不就跟臭水溝一樣了嗎,成了你扔魚的地方,你還是拿走吧!”

漁夫的臉更紅了,剛想爭辯,孔子站起身,向他拜了兩拜,恭敬地把魚接了過來,說:“謝謝你的禮物,我不能不接受你的心意。”

漁夫走了,孔子讓弟子們把魚清洗乾淨,然後準備祭祀的禮儀。弟子們你看我,我看你,不懂老師的用意,於是問道:“那位漁夫要丟掉它,而你反而還要來祭祀它,這是什麼緣故?”

孔子說:“我聽說過致力於施捨而不糟蹋多餘財物的人,是聖人。現在我接受了聖人的賞賜,怎能不祭祀呢?”

【感悟】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聖人,只要有一顆善良的愛人之心。一個人做了什麼比他想了什麼更重要,因為高尚的行為,遠勝過高尚的動機。

小故事三則,做人做事的智慧

故事二、廚師的智慧

跟一位名廚苦學了幾年之後,小廚師終於出師了。

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做出人人愛吃的菜,他想出了一個辦法:把自己最滿意的那道菜端給客人,然後遞給客人一個本子和一支筆,讓大家品嚐後把不足的地方寫下來。

看到小廚師如此誠懇,客人們都不好意思拒絕,於是就非常真誠地發表起自己的意見來,包括一些根本沒什麼意見的人,為了不讓小廚師失望,也努力挑出點兒毛病來給他寫上。

晚上,當小廚師美滋滋地看寫滿意見的本子時,他才發現那道菜從色、味、選材、配料、火候等等各個方面都被人挑了個遍。也就是說,他最滿意的那道菜一無是處!

大受打擊的小廚師頓時委靡不振了,他甚至開始傷心地懷疑自己是不是有做廚師的天分。師傅看到他滿臉沮喪的樣子,感覺有點奇怪,便問他是怎麼回事。聽清原委以後,師傅大笑起來,然後便教給小廚師一個辦法。

第二天,小廚師按照師傅的建議做了,還是一個本子一支筆,只不過這次他請大家寫的是這道菜的優點。晚上,當小廚師小心翼翼地打開本子時,發現上面竟然也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字。

小廚師立刻頓悟了。

【感悟】眾口難調,一個人永遠不可能讓所有的人都滿意。與其自尋煩惱讓自己跟著大家的感覺走,倒不如高明一些引導大家跟著自己的感覺走。

小故事三則,做人做事的智慧

故事三、請給別人一條生路

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受邀帶著自己的徒弟去參加一個大型的素食宴會。

開席的時候,高僧發現在滿桌精緻的素食中,有一盤菜裡竟然有一塊豬肉,高僧的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來,打算讓主人看到,去懲罰廚師,沒想到高僧卻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蓋起來。

一會兒,徒弟又把豬肉翻出來,高僧再度把肉遮蓋起來,並在徒弟的耳畔低聲說:“如果你再把肉翻出來,我就把它吃掉!”徒弟聽了之後再也不敢把肉翻出來了。

宴罷歸寺的路上,徒弟不解地問師父:“剛才那廚子明明知道我們和尚不吃葷的,還把豬肉放在素菜中,是故意讓我們和尚難堪。我兩次把肉翻出來,只是要讓主人知道,好處罰處罰他,師父為什麼一再阻擋我呢?”

高僧說:“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無論是有心還是無心。如果讓主人看到了菜中的豬肉,盛怒之下他很有可能當眾處罰廚師,甚至會把廚師辭退,這都不是我願意看見的。”

【感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別人做了錯事,甚至有辱自己尊嚴的時候,要以寬容之心諒解別人。放人一馬,得饒人處且饒人,給別人一條生路,他會心存感激,就算不如此,至少他不會與你為敵。如果得理不饒人,把對方逼得走投無路,無疑就給自己添了一堵牆,路越走越窄,人際關係就會越來越緊張,狗急了都會跳牆,何況人乎?

小故事三則,做人做事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