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暴躁,是在保護自己

來源 | 叢非從

(ID:congnotcong)



你的暴躁,是在保護自己


很多人覺得“暴躁”是一個性格,並且認為這是個不好的性格。

所以有的人特別討厭自己的暴躁。

他們常說:我這個人就是脾氣暴躁,我脾氣上來的時候,自己都不認識我自己,根本控制不住。

也有的人非常討厭別人的暴躁。跟一個性格暴躁的人在一起,就像是跟一個地雷在一起一樣,不知道哪個筋搭錯了就要爆炸一次。

其實人人都會性格暴躁,只是不一定有機會表現。

想把一個好脾氣的人變暴躁,你只需要給他一個孩子,或者一段婚姻就好了。

在親子關係中,有很多爸爸媽媽,看著孩子總是玩手機、打遊戲,說還不聽,就控制不住暴躁了。看著孩子寫作業笨手笨腳,還三心二意地不專心,這脾氣,罵的時候自己都不願意睜開眼看。

在情感關係中,你眼睜睜地看著另外一個人愚蠢、不負責任、自私、冷漠,你也就覺得自己變了一個人。

絕望到來之前,你會有一種想弄死他的衝動。

暴躁的主要表現,就是看不慣、受不了的事情特別多!

沒耐心、愛發脾氣、遇事急、不理性、難以自控……

暴躁,其實即傷害別人,又傷害關係,也傷害自己。可以稱為“三害”性格了。

有些骨子裡還有點善良的人,也想改自己的暴躁,他們所採用的方式,就是告訴自己“凡事忍耐”、“萬事剋制”、“要充滿愛”。

最後,也還是失敗。

除非,你去深入理解暴躁的形成,才能真正改變。

否則,只用意志力來改變,只是一種徒勞的壓抑。


你的暴躁,是在保護自己


你的暴躁,是在保護自己

改變暴躁前,我們要先學著欣賞暴躁。欣賞它為什麼來到你的生命裡。

暴躁,其實是人在體驗到危險的時候,慣性地自我保護的結果。

那麼我們就要問:暴躁,在保護我們什麼呢?人在暴躁的時候,體驗到了什麼危險呢?

  • 被壓迫

當一個人在你面前喋喋不休的時候,你會忍不住要暴躁。

典型如《大話西遊》中唐僧的磨磨唧唧婆婆媽媽,這個動作讓一向慈悲為懷的觀音菩薩都暴躁了。

說了一句:唐僧,你閉嘴。並企圖掐死唐僧。

這何止是暴躁,這都是暴力了。

當一個人總是要求你做這、做那,對你的行為指指點點,你會忍不住暴躁。

  • 比如媽媽看著溫暖的太陽告訴你衣服要趕緊收起來,不然一會兒下雨了。
  • 比如甲方告訴你他需要一個五彩斑斕的黑,他要求用ps,不能用photoshop。

你會有特別想暴躁的衝動。你心裡體驗到壓迫感越強,你暴躁的衝動就越強。

當壓迫感超出你的理性值的時候,你就會忍不住暴躁了。

這時候暴躁就是一種保護。

要是別人壓迫你,你還不反抗,告訴自己要心平氣和,你是有多不會保護自己啊?


你的暴躁,是在保護自己

  • 被忽視

有很多夫妻,在婚後會有一方變得暴躁,主要源於感覺到了另一方日益冷淡而抓狂。

你還有個問題想討論,他卻說我累了想睡覺。

在感情裡,有時候你看著對方總是在玩手機,不理你,你就是會產生一種巨大的想把他的手機奪過來摔了的衝動。

一個人玩到太晚忘記了回家,另外一個人忍了又忍後終於忍到那個人回家了,肯定要大吵一頓。

因為太被忽視了。

你每天工作很忙,家務很忙,接送孩子很忙,很累,另外一個人卻視而不見,在睡大覺,看電視……

你就非常不爽了,這時候你可能連殺了他的心都有了。

有的爸爸媽媽特別用心地輔導、操心孩子的作業,孩子卻三心二意不願意聽,這時候爸爸媽媽的暴躁,其實也可能是因為感覺到了自己的用心被辜負了,被忽視了。

有的人把你當成一個透明的存在,在你面前還對你視而不見。你還要告訴自己“我無所謂,我很平靜”?


  • 被否定或誤解

你可能很努力的做好了一件事,另外一個人卻對你說“一般吧”,你就容易暴躁。

  • 你掛著奶奶留給你的項鍊的照片做微信頭像,有的人評論“一看頭像,就知道很拜金”,你就產生想罵他的衝動。
  • 老公給你買了個項鍊,明晃晃的,到單位裡有人跟你說了個“炫富、有什麼了不起的、假的吧”。

這時候你有多大的能量能按捺住自己的脾氣呢?

你除了在心裡吐槽下“傻X”,就差一個機會讓你可以罵出來了吧。

暴躁還有很多別的可能。

  • 有的人是體驗到了失控,特別的抓狂,像有的媽媽輔導作業時的像抓姦一樣的吼叫,就是體驗到了失控。
  • 有的人是體驗到了不被尊重,要奮起反抗。

每個人、每個時候受的傷可能不一樣。

但我們確定的是:

暴躁,不是一個人單方面的結果,而是人與傷害他的環境互動的結果。

暴躁,只是人體驗到無法再承受的傷害後,本能性反抗的結果

環境和他人不一定真的有傷害他們,或故意傷害他們。

但只要人內心體驗到了被傷害,就可以暴躁了。

人暴躁不是客觀發生了什麼,而是內心體驗到了什麼。


你的暴躁,是在保護自己


你的暴躁,是在保護自己

所以暴躁是改不了的,因為受傷後反抗,是人的自我保護功能,是人的本能,是非常有意義的。

暴躁不僅改不了,而且也不需要改。

我們想象一下,一個人喪失了暴躁後,會怎麼樣。

  • 當他被壓迫的時候,他告訴自己沒關係;
  • 當他被忽視的時候,他告訴自己不要反抗;
  • 當他被否定的時候,他告訴自己要好脾氣;

他會怎麼樣呢?

兩種結果:

一個是積蓄力量。

終於壓抑到了極限,無法再壓抑下去,來個大的爆發和反抗,看起來更暴躁。

一個是抑鬱。

喪失了反抗能力的人,就是會找不到活著的意義,會抑鬱的。

所以沒有暴躁能力的人,會抑鬱的。就像一個彈簧。如果你給它壓力,它就要反彈。壓力越大,彈力越大。

不能反彈的時候要麼就在積蓄力量等待更大的反彈,要麼就是被壓壞了。

所以感激暴躁。

暴躁,雖然讓你活得難看了點,但起碼還讓你活成了一個正常人有的樣子。


你的暴躁,是在保護自己


然後思考:我們要改的,不是要不要暴躁的問題。而是問自己:我暴躁的時候,我的內心感受到了怎樣的受傷?他暴躁的時候,他體驗到了什麼傷害?

傷害的體驗,有兩個原因造成:

  • 一個是現實刺激,真的有傷害
  • 一個是對傷害的敏感度

在同樣的現實刺激基礎上,對傷害越敏感,越容易暴躁。

有的人對否定敏感,有的人對忽視敏感,有的人對被控制、被壓迫敏感,有的人對被不尊重敏感,每個人的敏感點不同。

但在每個人自己的敏感點上,他就是容易暴躁的。

那這個敏感點怎麼形成的呢?

因為小時候承受了太多了。爸爸媽媽已經對他這麼無數次做了。所以長大後,這個人就對同樣的刺激承受力很低了。

  • 如果你生活在一個總是被指指點點的家庭裡,長大了你對指指點點就很容易憤怒;
  • 如果你生活在一個總是被打擊的家庭,你長大後對打擊就很難承受;
  • 如果你的爸爸媽媽總是不理解你,長大後你對別人的不理解就很容易憤怒;
  • 如果你小時候總是被忽視,你就容易對忽視憤怒……

有的同學可能會覺得,小時候吃了這麼多苦,不是應該習慣了嗎?

不是的。

小時候吃的苦,人長大了一次都不想再吃了。

所以容易暴躁,是因為這樣的傷害,小時候已經承受太多了,長大了再也不想承受了。


你的暴躁,是在保護自己

你的暴躁,是在保護自己

那我們知道了暴躁是怎麼回事?怎麼來的?怎麼辦呢?

1. 感謝暴躁,而不是批評暴躁。

暴躁在告訴你,有人受傷了。

受傷沒有應該不應該,疼就是疼,沒有對或錯,你不能告訴自己“你不該疼,這也是矯情的表現”。

暴躁只是一個信號,它在提醒你,你受傷了,你應該去關注下這個受傷。

有人來向你報信,你不應該感謝他嗎?還要批評他,為什麼報信的姿勢這麼難看?


2. 傾聽暴躁,這個傷害是什麼。

你在暴躁,你就問自己,我受到了什麼傷害。

別人在暴躁,你就去問他,他受到了什麼傷害。

這個傷害在說什麼呢?你不該這麼對我,你不應該忽視我、否定我、要求我。


3. 睜開眼看看。

別人在否定你、不理解你、忽視你、壓迫你,讓你覺得很受傷。

多少部分是因為他真的很過分,多少部分是因為激活了你早年的創傷?

你創傷的部分,是你需要自己負責的部分。

你可以去找人談論你的這部分受傷,而不是沉浸在受傷裡。


你的暴躁,是在保護自己

4. 看到需求,併為之負責。

當你暴躁的時候,你的需求是什麼?你應該尊重我、認可我、傾聽我、關注我,這是我的需求。

我們發現了這個需求,我們就要自己為這個需求負責。

怎麼負責呢?

問自己:我可以為這個需求做點什麼呢?

這時候,我們的關注點就從暴躁本身,深入到需求層面了。

我的這個需求,可能是早年的匱乏,是指向自己的爸爸媽媽的,轉移到了當下這個人身上。


5. 選擇。

當你願意為自己的傷害和需求負責,你就可以去找方法了。

我們可以找出應對傷害和需求的至少3個方式。比如你需要孩子尊重你的辛苦付出,除了用暴躁強迫他,你可以做哪些來滿足自己呢?

每個需求,都可以找到至少100種方法,來應對。

使用暴躁本能性反抗,只是其中方法之一。

注意力在別人身上的時候,我們只能抱怨和逃避。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的時候,我們才會去找方法。

這時候暴躁,就成了我們更瞭解自己和他人的一個機會。

當我們想與人親密,就可以使用這個機會。

當我們不想親密,就可以做點什麼保護自己,不必使用這個機會。

應對受傷,只是多一種選擇,而不是隻有暴躁。

< The End >

叢非從,一個好玩、深邃又實用的心理諮詢師,研究關係、情緒和成長,著有《自我成長的力量》《原來,懂比愛更重要》、《薩提亞模式與自我成長》等。他的微信公眾號是congnotcong,趕緊去把你落在那的靈魂撿回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