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貌決定性格,還是基因決定性格?科學解釋來了

外貌決定性格,還是基因決定性格?科學解釋來了

基因決定我是誰

人的性格是怎樣形成的?不少心理學家傾向於性格先天論。該理論有兩個相關版本,其一是,性格受個人身體特質的影響,其二是,性格取決於具體的基因或某些基因的相互影響。

第一個版本幾乎與心理學的歷史同樣古老。加倫的性格體液論是古代版本的形式之一。之二是相面術,宣揚人體的特徵、面相等與相關的性格特質息息相關。這一觀念從古希臘至今昌盛不衰,例證成千上萬,比如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喬叟刻劃古板的教士(學者)“胖得彆扭”而“中空”,多次再婚且俗不可耐的“巴思的寡婦”臉盤“突出”而“赤紅”,且“齒大如門”(齒間有縫,按相面術的說法,象徵著膽大和縱慾),而對那位俗不可耐的磨坊主的描繪則是又粗又壯、面色棕赤、骨架碩大、鼻大孔闊。

上世紀初,身體-性格理論一直是戴著科學麵罩的。當時,在德國南部數所精神病院從業多年的德國精神病專家恩斯特·克雷奇默(1888-1964)宣稱,他已發現病人的身體與其性格及精神狀態之間存在著聯繫。他認為,四肢短小、面孔呈圓形、矮胖健碩的人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要麼興高采烈,要麼極度沮喪,癲狂與抑鬱交替發作;四肢修長、面容消瘦、身材苗條的人則內向,害羞,冷淡和反社會,是分裂症患者;四肢平衡、肌肉結實的人富有活力,富於進取,性情達觀,但有其他精神毛病。

克雷奇默相信,身體外形和性格類型或精神狀態都是由荷爾蒙分泌造成的。他的理論發表於1921年的《體格與性格》雜誌上,一時引得大家的注意與好評,因為它似乎科學地支持了古代的傳統。但其他科學家對其理論提出了挑戰。他們認為,大多數人無法明確地歸屬於三個體型類別中的任何一個——短小、肥胖者所具有的性格,瘦長的人常常具有,而瘦長者往往表現出運動員的性格。而且,克雷奇默的例證也有失偏頗。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平均年齡要比癲狂抑鬱病人年輕,僅此一點即可解釋他在身體脂肪分佈中找到的諸多差異之處。

然而,這種身體型概念的確有其引人之處,且很快就產生出一位在科學上更富活力的權威性人物——哈佛大學的醫生兼心理學家威廉·謝爾登(1899-1977)。克雷奇默的英文版論著出版之後不久,謝爾登即開始其“身體差別”(身體類型)研究,並在此後的幾十年內收集了有關身體尺寸和正常人性格的大量數據。在其晚年,他還將自己的研究領域擴展至精神病人和少年罪犯。

作為一位研究人員,謝爾登可謂是鞠躬盡瘁:共拍攝4000幅男性大學生的裸體照片,一一記錄下他們的主要身體尺寸。從大量的數據裡,他得出結論說,共有三種基本的人體類型,跟克雷奇默的觀點差不太多:ENDOMORPH型,即柔軟、滾圓、豐滿者;ESOMORPH,即硬梆、平闊、大骨架、肌肉豐富者;ECTOMORPH,即高挑、瘦削、顱骨巨大者。他認為,這些類型代表著最早在胚胎中開始產生差異的三層細胞中的一種或另一種的特別發育:從ENDODERM細胞中將產生消化道和內臟器官;從MESODERM細胞中將形成骨和肌肉;從ECTODERM細胞中將誕生出神經系統。

為顯示性格特質與這些體型的相互關係,謝爾登對他的200名受試者進行了性格測試,並在數年時間內通過面談和觀察積累下大量的其他特性數據。他發現,正如自己所料,具有特色的特質模式與每一種體格類型都有關聯。矮小圓滾的ENDOMORPH型通常為社會型,放得開,健談,且喜歡奢侈的生活;平衡發展的MESOMORPH型則精力旺盛,言行果決,勇敢無畏,樂觀向上,喜歡運動;高挑瘦削的ECTOMORPH型則大多內向,害羞,智商較高,善於自制,不善交際。謝爾登推斷道,決定哪種類型在胚胎髮育時成長壯大的是基因,因而,決定此人將要表現出何種性格模式的也是基因。

他的主要作品發表於40年代,在當時引起了較大的社會反響和學術興趣。但大多數心理學家發現,謝爾登的類型說仍很膚淺,且其研究方法也存在錯誤:對受試者的社會經濟背景不加關注,因為當時那個年代,窮人家的孩子很難長成肥胖、樂天的ENDOMORPH型,有錢人家的孩子也少有害羞、善於思考的ECTOMORPH型。心理學家們對其極高的相關性也深為狐疑——+0.79至+0.83——這是謝爾登所報告的三種體格類型與其相關性格類型的相關度。達到此種程度的相關度在心理學上是極為罕見的,因為大多數現象往往由多重因素造成,這不能不使人們想到,一定是其基本研究在設計上存在漏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