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巴馬:大力發展特色產業 昔日荒山變成“金山”

廣西巴馬:大力發展特色產業 昔日荒山變成“金山”

在廣西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鳳凰鄉鳳凰村的後繼扶持產業園的日光溫室裡,幾名摘菇人臉上掛著燦爛的笑容,舉起手中的菇,展示收穫的果實。

廣西巴馬:大力發展特色產業 昔日荒山變成“金山”

圖為正在採摘猴頭菇的人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

鳳凰鄉位於巴馬瑤族自治東北部,距縣城27公里,東南與大化縣北景鎮接壤,西北面與東蘭縣三石鎮相鄰。鳳凰鄉依託豐富的本地和縱橫交錯的渠道資源,大力發展以珍珠李、毛葡萄、蓮藕、泥鰍、白毛茶、香豬、山羊、為主的特色農業,使昔日荒蕪的山頭變成了栩栩如生的“鳳凰鳥”風景。

尤其是鳳凰鄉鳳凰村小弄哈易地安置點後續產業園裡的79個食用菌種植大棚裡,引進種植主要品種有榆黃菇、猴頭菇、毛木耳、香菇等。預計年產鮮菇約500噸,實現產值約450萬,淨利潤約100萬元。所產鮮菇肉嫩味香口感好,是一道美味菜餚,以其營養價值高,產品供不應求。

廣西巴馬:大力發展特色產業 昔日荒山變成“金山”

圖為貧困戶覃淵正在採摘已經成熟的花菇。

各種菇的集中規模化培育生產,也催生出一批在溫室中“淘金”的工種——“摘菇人”。在食用菌種植基地裡,每天都有一群專職的“摘菇人”在食用菌種植大棚的溫室裡,或半蹲、或站直、或彎腰,天天在菇架中間的通道穿梭,推著食用籃子,在溫室中“摘金”。

從東山文錢村搬遷到鳳凰易地安置點的黃自衛說,他現在再也不想去廣東打工了,在這裡採摘菇,近家可以照顧家人,又有收入。黃自衛介紹說,採摘各種鮮菇雖然不費力但講技巧,摘出來鮮菇的好壞跟個人技術熟練程度有關,菇是有薄菇和厚菇之分,要判斷出從培育袋裡的生長方向,同時如果用力分寸不妥,會讓鮮菇“受損”,以免滋生雜菌。 

廣西巴馬:大力發展特色產業 昔日荒山變成“金山”

圖為貧困戶以認領方式入股培植食用菌。

在續產業園裡,有幾十個像黃自衛這樣的專業“摘菇人”,他們大多數來自巴馬縣鳳凰鄉、東山鄉和那社鄉貧困戶,也是搬遷到鳳凰安置點的對象,他們靠著摘菇技術在溫室中討生活。使得鳳凰村的集體收入超過4萬元,而他們年收入1萬元以上,這也是“摘菇人”用自己的辛勤演繹著勞動本色,走向脫貧致富的康陽大道。(文/中新網廣西新聞 韋明崧 韋美雙 圖/網絡綜合)

廣西巴馬:大力發展特色產業 昔日荒山變成“金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