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東部農村曾有個剃頭匠,人送綽號蓋三縣,他75歲兒子還在剃頭


12月13日下午,遊走在邯鄲東部平原上,聽說雞澤孫堡營村唱大戲,順道拐到戲臺下看看。沒想到巧遇老家軍寨村,二代剃頭匠武金虎。寒暄幾句後,我說這剃頭的人越來越少了,想拍一個剃頭過程。剃頭匠武金虎說,剛好俺師弟也在戲臺下,俺正好需要剃頭了。說完武金虎和師弟就行動起來。

臺上生旦淨末醜,臺下在剃頭,這就是生活。那剃頭刀刮頭為啥還要洗一下?武金虎說:不洗一下,幹剃,頭皮能感覺出來疼痛,洗一下,頭皮溼了就感覺不出一點疼痛了。

這是剃頭匠的全部傢俱。真正的剃頭匠是不用推子的,用剃頭刀刮光頭刮臉,全部用刀來完成。如果你沒見過剃頭,那麼第一次觀看,總覺得有點驚險。因為剃頭刀是特別鋒利,因為民間老百姓形容鋒利總是說:這刀快的像剃頭刀一樣。

簡單洗一下頭,繫上圍裙,在陽光下背風處,開始了“推陳出新”,一個蓬頭垢面邋里邋遢的老農,一會兒就精氣神失足。

為啥第一刀從後腦勺開始下刀?他說,習慣了,這並沒有啥規矩,三兩分鐘就 剃光了。

剃頭匠掌握的要領就是手勁和剃頭刀傾斜的角度,這得拿捏得恰到好處,不能削得頭皮耳根那個地方破口流血。尤其耳根處,一定是要小心翼翼。

一邊剃頭,一邊聊天。武金虎的父親武計清在世時,人送外號“蓋三縣”,一副剃頭挑子走遍雞澤永年曲周相鄰的幾十公里,周邊村鎮集日過會都熟記於心,成了活會譜。武計清剃頭技術玩成了絕活,不管是再疙瘩的頭型,他也能剃得光亮,剃頭刀快,手快手巧,就連吃奶的小孩刮光頭刮兒童頭,都能達到刀到頭剃好,護頭的孩童還沒來得及哭鬧,頭就剃好了。


多數孩童怕剃頭,看見剃頭匠手裡的剃頭刀就擔驚害怕,直朝父母后面躲。蓋三縣剃頭匠武師傅家在村南頭住,我家在村北,小時候,每逢要剃頭,都是父親領著我,拿一個雞蛋作為剃頭的工錢。第一次剃頭確實怕,但第二次就不怕了,武師傅一手撫著頭頂,還沒感覺出疼痛,只一會兒就頭就被剃光。

在1980年之前,邯鄲多半中年男人都習慣剃光頭戴白毛巾,剃頭是一個熱門生意。武師傅走到哪兒火爆到哪兒,人送外號“蓋三縣”,有很多剃頭匠見到武計清都喊師傅,因此,那一個時代周邊村剃頭匠都自稱是武計清徒弟。武師傅手藝好,人隨和,那個村裡都有不少老主顧。會上沒人後,收了剃頭挑子,總有人請武師傅去家裡吃飯喝酒。可能是武師傅玩剃頭刀玩久了,手指頭特別靈活,在酒桌上劃枚猜拳,很快便稱了冠軍。

武師傅不但剃頭手藝蓋三縣,劃枚猜拳也從沒遇到過對手,以至於後來周邊幾十個村裡的酒友都來挑戰武師傅。我們村每年農曆四月初九過會,因為周邊村來挑戰武師傅划拳的人太多,擠滿了半個過道。武師傅的院子裡佔不下人,來挑戰的人都在過道外排隊。武師傅院裡擺著八仙桌,放著酒盅,三局兩勝,敗下陣的走人,能贏武師傅一次的,留下等第二輪決戰。因此,傳到後來,都忘記了武計清剃頭手藝蓋三縣,只認為他是划拳蓋三縣。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那個時候,沒有電視,沒有選秀節目,更沒有短視頻,如果有,那麼武師傅憑藉剃頭和划拳會成為大網紅的。

1990年後,蓋三縣武師傅走了。人過中年的兒子,捨不得扔下父親的剃頭挑子。雖然剃頭匠掙不了大錢,但這也算一門營生吧!

俗話說,老子英雄兒好漢,蓋三縣之子,從小耳濡目染,剃頭手藝也是槓槓的。可他沒有父親那麼喜歡交際,他不喝酒不抽菸,只一門心思幹活。便沒有父親出名,可年長的村民只要是在集上或者會上,看見他就會想起他的父親蓋三縣。他現在是我們鎮上僅剩下一個專門剃頭的剃頭匠了。

習慣了剃頭的人,手藝高超的剃頭匠,剃頭刮臉簡直就是一種享受。剃頭刀在頭皮上喳喳喳,像蜜蜂嗡嗡,那種享受沒剃過光頭的人永遠感覺不到。

今天,巧遇多年不見的子承父業的蓋三縣之子在戲臺下。一邊拍照為他留個紀念,一邊聊天。我忽然想起“只有飲者留其名”,蓋三縣剃頭匠技藝超群,飲酒划拳技藝超群。到今天,轉眼蓋三縣走了近30年了,現在很多人玩手機想成為網紅,可沒有絕技,怎麼能成為網紅?而蓋三縣那個時代的名聲全靠口碑相傳。這是為什麼?

蓋三縣之子武金虎說,年輕人誰還剃光頭。以後俺這輩人老了,這剃頭匠就絕了。

我問一天平均能剃幾個人?他說,十幾個人吧!每個人剃頭刮臉收費5元,一天掙幾十元,掙個零花錢。花錢不用向孩子伸手要,現在社會天天花錢,孩子孫子們也不容易呀!

武金虎說,俺今年75歲了,兒子閨女孫子都不讓俺幹了,俺一來是閒不住,二來還有這些老傢伙,都是老主顧,若不出來,經常有人到咱村,去家裡找。人活著,有口氣,能走動,哪兒熱鬧朝哪兒去,這不,營裡唱戲三天了,俺天天一邊看戲,一邊剃頭……剃頭匠這門營生興旺與清朝,隨著社會發展,時代文化演變,人的審美在不斷改變,剃頭匠這個行當總要銷聲匿跡的。你咋看?請留言說說,分享下,你身邊還有那些老手藝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