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說育兒丨孩子還敢跟你發脾氣?!不要急,這是好事


來說育兒丨孩子還敢跟你發脾氣?!不要急,這是好事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朋友小來——


有媽媽說,自己孩子的脾氣太大,總是在自己面前發脾氣。


但是到了爸爸面前就乖乖的,是不是自己對孩子太好了?

可仔細一想,孩子發脾氣也不是沒有理由的,很多時候是大人造成的。


比如本來答應他飯後去廣場玩,可臨時有事,只能推遲。失望的孩子就紅著眼睛哭著要去,最後還是爸爸出面“鎮壓”才了事。


看著默默抽泣著的孩子,覺得他很委屈。

一個正常的孩子,總是會有情緒的。


他們有快樂,也會有不滿、委屈、痛苦。


他們會跟自己的家人發洩出來。那是因為這是自己的家人,才能放心地宣洩情緒。


01、幼兒階段是情緒發展的關鍵時期


情緒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最關鍵的時期就是幼兒階段。

發展心理學認為:情緒表達的規則其實有點像語言的應用規則:兒童必須要學習並運用它們,才能夠與人相處並獲得他人的認同。

這種學習比我們想象的要早很多。


在嬰兒期,7個月大的孩子就會有豐富的面部表情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孩子一般無法掩飾自己的真實感受。

所以會表現得更加暴躁,看上去不可思議。

來說育兒丨孩子還敢跟你發脾氣?!不要急,這是好事


我們覺得很簡單的一件事,在他們看來卻無法接受。


比如收到一件令人失望的禮物,大人一般會默不作聲地收了。


但是孩子卻會嘟著嘴拒絕,甚至會哭鬧一番。

大人就不解:有禮物已經不錯了,為什麼要這樣呢?是不是太慣著他了。

其實孩子會覺得不喜歡就是不喜歡。

兒子每次去填色的時候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想怎麼畫就怎麼畫。”


而當我說要他去選一本故事書來講,也會說“我想看哪本就看哪本。”

小小的孩子,有大大的自尊,


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自尊心越來越強。

所以有時候,你會看到一些孩子因為穿哪一雙鞋子而發脾氣。


明明是大熱天,孩子非要穿厚厚的毛毛蟲鞋子出門。


而且有時一雙鞋子穿幾個星期都不換。


父母往往是束手無策。


有什麼辦法?很多時候真的沒有辦法,只能交給時間。

當我們說“孩子,你慢慢來”的時候,要真心實意。


因為孩子會跟你說“媽媽,等等我”,這是孩子的心聲。


02、性教育與青春期息息相關


在情緒的衝突中,我們都知道一個巴掌打不響。

孩子不可能無緣無故地發脾氣。

一般都有其因果。

小來大概總結了有這幾種:


你不懂我,我很生氣

你控制我,我不高興

我心情不好,就是想發發脾氣

大致的原因都在父母身上,父母如同導火索,引起孩子的情緒反應。

多點理解包容,多點尊重,你自己會平和一些,孩子也受益。而接納孩子的消極情緒,更需要父母的耐心和大氣,體現著父母的層次和修養。

孩子笑了,我們笑著;

孩子哭著,我們陪著。

誰都不會笑著過一生,


學會面對並且控制消極情緒更重要。

來說育兒丨孩子還敢跟你發脾氣?!不要急,這是好事


而且跟男孩比起來,女孩更願意遵循一些規則,比如在學校的時候表現得乖巧一點,更能獲得老師的表揚,她們更能明白大人認可的行為是什麼樣的,並且努力去做,得到認可。

而男孩卻往往表現得不解人意,在情緒的表達上更是直接衝動。所以家有男孩,父母在情緒引導上要花費更多的心思,更需要耐心。


03、兒童性教育,宜早不宜遲


孩子總髮脾氣,跟你的情緒息息相關。


因為情緒會傳染,當一個孩子總是處在一個充滿消極情緒的家庭環中,不管這種情緒是不是針對他,孩子都會表現出很多難以調節的消極情緒。

在一個家庭裡,比如媽媽長期跟孩子相處,那麼在母子互動中,媽媽的情緒更加積極一些,表達出快樂、平靜的情緒多於負面消極的情緒,這樣的孩子更能控制自己的失望和其他的消極情緒。

來說育兒丨孩子還敢跟你發脾氣?!不要急,這是好事


因為孩子看到母親的積極樂觀,也會受到這些情緒的薰染。去外邊如果跟一個小夥伴起了衝突,這樣的孩子往往會表現得更加隨和,沒有攻擊性。也容易獲得其他孩子的接納,能更快地融入集體當中。

父母要努力幫助孩子認識並且理解情緒。有一個關鍵詞叫共情,這是一種受用一生的情緒管理工具。有這種能力的人,往往情商更高。

共情是指體驗到與他人相同的情感的能力。這是一種比較高層次的能力,一般要大一點的孩子才能熟練使用。可在孩子4-5歲的時候就開始發展了。

最好的辦法就是常常跟孩子進行情緒體驗的交流,幫助孩子理解情緒,發展共情能力。

心理學家發現,那些在六七歲的時候能較好地處理情緒的孩子,往往在早期的時候常常與父母進行過情緒討論。

這樣的討論可能在孩子剛好發脾氣的時候,或者發完脾氣之後。也可能是父母自己剛剛發了脾氣或者跟人爭吵了之後。要注意,這個情,在理的前面。不要總是講道理,而是多用點心思在“情”上。

來說育兒丨孩子還敢跟你發脾氣?!不要急,這是好事


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再慢慢地幫助孩子認識情緒,去理解他人的情緒,最後讓孩子發展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

當然,很多時候,你用暴力打得孩子服服帖帖,轉身孩子就原諒了你。


可千萬不要沾沾自喜,覺得自己是愛孩子,就能肆意妄為。以愛之名,毀掉的孩子不計其數。有時,孩子的軀體沒有受傷,但是心理上的創傷卻悄無聲息。

小小的孩子總是會很快地原諒犯錯的父母。可我們作為成人,卻要不斷反省自己才行。


這是一場漫長而艱苦的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