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性涼薄的“討好型”人,表面再熱心,也掩蓋不了內心的淡漠

君子之交淡如水,有朋友間相互理解的深意,亦有關係點到即可的表意;小人之交甘若醴,表意發甜吸引人,深意少接觸免得過了頭栽跟頭。

兩句話,奠定了交際的上限和下限,而中間的具體情況,則是由自身五花八門的性格決定交往時各式各樣的方法。

比如有些人以溫柔為主打,待人柔柔弱弱,有些人十分高冷,顯得難以接近,還有些人善於討好,為了生活努力融入各個圈子等。

別的交際特徵或許有表裡不一的偽裝現象,但討好型人格中的一類人,則是外熱內冷,生性涼薄。

注意,這裡的生性涼薄不指褒義也不指貶義,而是具體為中性詞,畢竟針對的是一個群體,要是具體到某個人就失真了。

為什麼說容易討好別人的人生性涼薄,難道不應該是更在乎別人的看法,內心的情緒更復雜多變嗎?

其實生性涼薄是從交際的角度和廣度延伸而來,比如你對所有人都投以示好,或不自覺的討好,經歷的多了,真正能走進心裡的人很少,即使成為了好朋友又失去,也沒多大的感受,頂多想想一笑帶過。

為了生活低頭,不願在心裡低頭,正是生性涼薄的一種特點,唯一的區別在於輕重不同。

既然存在就留有痕跡,因此生性涼薄的“討好型”人,表面再熱心,也掩蓋不了內心的淡漠。

生性涼薄的“討好型”人,表面再熱心,也掩蓋不了內心的淡漠

有需要對別人極為熱情似火,需求滿足顯得格外淡漠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過這種經歷,以前的同學或同事,當時特別輕易進人,經常找你一起吃飯聊天逛街,後來分道揚鑣了,朋友圈從不點贊,有時問候了也不回覆,對方待你幾乎斷了往來。

鬧得好像是你一廂情願的錯覺一樣,其實這類需求理論就是討好型人格中藏的淡漠。

你對ta有用,無論是不想被孤立還是有利益往來,於是以熱情似火的主動和你建立良好互動關係,當需求得到滿足,或不再有交集,轉頭就放下忘記了。

說ta自私自利不至於,只是用少成本的要好解決社交問題,不得罪你讓你高興,等達到了目的就離開

走不進內心,自然留不下痕跡,生性涼薄的緣故,讓他們的內心淡漠,引不起多的波瀾起伏。

生性涼薄的“討好型”人,表面再熱心,也掩蓋不了內心的淡漠

安慰人時,言辭推心置腹,實際心裡波瀾不驚

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除了無法體會你的心情,還有生性涼薄的因素。

有些綠茶閨蜜或“好”兄弟在安慰你時,他們嘴上最的言辭溫暖又一副沒什麼大不了的瀟灑,其實心裡嘲翻了,覺得這點小事至於嗎;無語透頂,煩死了怎麼還不好等內心戲。

而討好的人,會在言辭上推心置腹安慰你,實則內心波瀾不驚,沒法感受到你的痛,理解不了你的委屈,生不出跟著你情緒走的心理活動。

相交於生性涼薄的討好型人格的人,他們顯得更惡劣一點,畢竟做不到同理心,還大加諷刺,有點上不了檯面。

淡漠卻不會漠視,所以ta能討到別人的喜歡和好感,但不會有人真正能走進心裡,更沒有陪你笑陪你哭的行為。

生性涼薄的“討好型”人,表面再熱心,也掩蓋不了內心的淡漠

生性涼薄,情誼平平,在乎的大概只是自己少有的執著。

能和所有人相處的很好,但對方在心裡可有可無

有些人哪怕朋友很多,可心裡依舊孤獨。

上大學時有個女同學,只要她和誰接觸,必定能快速的打成一片,走哪都能和別人打上招呼。

有次我和她一起去微機室上課,遇到了幾個女孩,她像往常一樣打招呼,但對方翻了個白眼沒搭理,原以為她會露出難過的情緒,沒想到她僅僅一愣,搖頭笑了笑。

我問她不難過嗎?她說“沒什麼難過不難過,人不就這樣嗎?今天很好明天就鬧翻了,正常的事沒什麼好悲傷欲絕”。

當時以為她大度,後來接觸的面廣了,才知道她不是不難過,只是不在乎罷了。

畢竟未曾入心底,談什麼難過不難過,頂多有一閃而逝的難堪。擁有時來往,失去後不傷,說的好聽點是心大,說的嚴重點就是生性涼薄。

生性涼薄的“討好型”人,表面再熱心,也掩蓋不了內心的淡漠

討好型人格,對外在的事和人更為敏感,害怕與人發生衝突,恐懼外在之人的諷刺,擔心引來別人的不高興,於是遷讓妥協,把自己想表達的東西藏在心底,迎合別人。

而這麼主動熱情似火的表面,其實心裡依舊淡漠,原因有在這種情況建立的關係下,很難產生極為依賴親密的關係,又做不到疏遠;還有為了別人連自己都能藏起來的人,心底怎麼可能發自肺腑的熱情。

於是在兩者結合下,ta的社交始終是表面有多熱內心有多淡。

具體呈現在我們的眼裡,有許多破綻,舉例說明的三點不過是一部分而已,所以說再熱情的表面也掩蓋不了內心的淡漠。

對此,不能說有多糟糕,只是多多少少有點辛苦,畢竟人一生中沒有真正為誰感動為誰流淚為誰哭泣的感受,也是一種遺憾。

要是能改儘量用心融入真情實意的交往,要是要是改不了,就堅持道德底線做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