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詞彙典故:籮底橙、賣剩蔗、攝灶罅、神臺桔

粵語詞彙典故:籮底橙、賣剩蔗、攝灶罅、神臺桔

一看今天的標題,各位可能認為我在唸三字經。對也可以算作三字經,但是這四個詞在粵語當中意思是相近的。首先我們看,有橙子,有甘蔗,有灶臺,又有橘子。但是一個是在籮筐底下的橙子,一個是賣剩的甘蔗,一個要封堵的灶底,還有一個在神臺的桔子。那它們有什麼共同的意思呢?

它們的共同的意思是“嫁不出去的女人”。看到這裡,你就會感覺粵語是如此的生動形象,用水果和廚房用具來形容嫁不出去的女人。

先看“籮底橙”,意為積壓的貨物,一些商人賣柳橙,通常會把好的柳橙放在竹籮的最上面最後剩下來在籮底的都是一比較不好的貨色。

”賣剩蔗“也是同樣的意思。別人挑來挑去,挑到最後的肯定也是不太好的。

至於“攝灶罅”,“攝”是個動詞,意為塞,“罅”,縫隙,所謂“攝灶罅“,意為找東西來塞灶底的縫隙,也就引申為了嫁不出去的女人了

神臺桔更有意思,神臺桔歇後語隱喻是--“陰乾”。廣東風俗家居里面都有神臺,神臺上供奉香燭之外,大時大節還供奉燒肉、雞、鵝、鴨等,而平日多供奉生果(普通話:水果)。該歇後語是源於廣東神臺供奉的生果,由於供奉於神靈,家庭成員甚少取用,隨著時間過去,供奉於神臺上生果邊逐漸陰乾(神臺之上幹竭)。該歇後語是用來形容某一時無,被無故擱置,又或者某一人的仕途被無故雪藏,猶如供奉於神臺的桔子般,被逐漸“陰乾”不獲重用。用神臺桔去形容嫁不出去的女人,就更生動形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