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大宗祠

楊氏大宗祠

楊氏宗祠


楊屋村是楊一村、楊二村的合稱,隸屬花都區花城街。北有平步大道,南有永發大道,東有建設北路。楊赤線穿越村中心,交通便利,人口集中。在近年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常住人口已近萬人。楊屋村還是出名的僑鄉,在美國、加拿大、秘魯、香港等地都有楊屋村後人僑居,其中僅秘魯就有楊屋村後代200多人。

<strong>立村始祖楊大庭

楊屋村先祖溯自楊氏第六十三世楊輅公,其從錢塘江移居到江西吉安吉水,共育九子,第七個兒子楊雲寬由盧陵(今江西吉安)移居潮洲海陽,楊雲寬的孫子楊仕益則復由海陽移居南雄府保昌縣牛田坊珠璣巷。楊仕益取妻陳氏,育四子,楊心學、楊志學、楊幼學、楊勉學。

據說,宋朝鹹淳年間,有皇妃逃出宮,潛藏於南雄珠璣巷,巷人皆驚懼,曰私藏皇妃罪莫大焉,將必有誅戮之及。當時,牛田坊五十八村居,數萬之眾,無不怨嗟惶惶,楊家四子也陷入驚恐,不得不“變謀遠徙”,但事起倥傯,恐遷之後各地分居,再無相聚,後代子孫無從知曉自己同出一本,在臨行之際,口占律詩一首:“一枝楊柳發四枝,種栽各處須逢時,耕讀勤儉無餘事,心志幼勉莫遲疑”,四人名字藏在這首律詩裡,詩刻於竹,竹子斷開四片,四兄弟各執其一,作為日後相見或後代認祖歸宗的憑證。

楊家四兄弟腰插刻詩竹片,淚別父母。與九十七家人一道,砍竹結排,順北江飄流南下。這也是舊時坊間傳說中的“九子下江南”。逃離之際,途遇驚濤巨浪,竹排打散,沉水者無數,先祖庇佑,楊氏四兄弟皆倖免,且未走散,南至五羊城,相土而居焉。

楊家四兄弟逃離南雄故土之後,在開平卜地築居,取妻生子,繁衍生息。楊家四兄弟共生八子,按輩份皆為“龍”字輩,故有”四學八龍“之說。隨著朝代更替,四兄弟八龍子也不斷遷移,散居珠江三角洲,僅其廣東支系就有詩讚:“太祖南雄珠璣巷,枝葉繁衍永綿長;分散遠年難稽考,發族開枝各遠昌。高明新會香山縣,開平肇邑及鐲岡。大坳順德兼仙洞,恩平新化共陽江。仙井容奇連隔湧,登名古博興塘浪。鶴山米布同東莞,古勞花縣蚌湖鄉”,詩中的花縣一支就是指廣州花都區楊屋村裡的楊氏家族。

楊大庭是楊姓第七十二世祖,被公認為花縣楊屋村楊姓之開基始祖,第一傳人。事實上,楊大庭生前家族的最後居住地是番禺米布,其本人從未在楊屋村生活居住過。

楊大庭娶妻二房,各生二子。大房湯氏生二子,楊宣禮,楊宣義;二房(副室)鄭氏生二子,楊宣仁,楊宣智。

楊氏大宗祠

楊氏宗族南雄珠璣巷遷入珠三角地區分佈圖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權臣干政、民族矛盾激化,農民起義不斷。楊大庭一家生活越來越艱辛,迫於生計,他不得不四處奔波,掙錢養活一家老少。據楊氏族譜記載,楊大庭生辰不詳,卒於大元某年的——烏石村。既不是老家番禺米布,也不是兒子後來安家落戶的獅嶺黃竹坑(現楊屋村),魂斷他鄉是為不幸,更為不幸的是,直到今天,楊大庭的墳墓都無跡可尋。

楊大庭死後,養家的重擔落在了長子楊宣禮身上,他帶著弟弟楊宣義開始四處討飯,明洪武二年(1369)途經番禺黃竹坑(即今天花都楊屋村),受村民熱情相待。楊屋村三面環山,土地肥沃,適於耕種,河流繞村而過,灌溉水源充足,且民風淳樸,善良勤勞。兄弟倆商量後,決定不再遠行,就地墾荒圍田,建房造屋,開基創業。待條件成熟之時,再舉家遷徙至此。

楊宣禮、楊宣義兄弟倆落戶黃竹坑(舊時楊屋村)時,“與百家姓同居,厥後,我兩房子孫繁衍”,人丁興旺,家族不斷壯大,而其他姓氏有的後人單薄,越來越少,斷了香火,有的遷徙異地他鄉。據傳,歷史上曾有一段時間,顏、鍾、胡全部改姓為楊,楊姓徹底成為黃竹坑大戶,遂改名楊屋村。

楊氏大宗祠

門官神位

<strong>宗祠堂號“瑞鱣堂”

楊屋村共有三座宗祠,分別是楊氏大宗祠、宣禮楊公祠、宣義楊公祠。

楊氏大宗祠建於清朝光緒六年(1880),距今136年。方位坐東向西,與宣義楊公祠並排建造,父左子右,正門略有南偏,而宣義楊公祠正門略有北偏,偏幅極微,儀器測知,肉眼幾無覺察。箇中原緣後人無從知曉,但毋庸置疑,先人必是請過堪輿名家精心設計,定是興家族旺後人的風水佈局。

楊氏大宗祠堂建築群由主祠堂、襯祠、青雲巷組成,主祠形制為一路三進三開間,兩側建有青雲巷和襯祠,呈中軸對稱。舊時,除祭祀、慶典等活動外,祠堂大門緊鎖,想入祠堂則須由兩邊青雲巷進內。現在則全部敞開,是村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跨進主祠大門,是一片寬敞闊綽、通光性極好的天井,一具四扇雙面雕花屏風,將祠堂隔分成前後兩個部分,屏風後面則是一小天井,跨過小天井是後堂,主要是祭拜祖先的祀廳,“入門三踏到神前”,祀廳貼後牆設木造開放式雕刻神龕,分層供奉著楊屋村先祖的牌位。感念先祖恩澤與庇佑,表達對先人的懷念和敬重。

楊氏大宗祠

祠堂成為村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瑞鱣堂”是楊氏大宗祠堂號,舊時珠三角一帶,楊姓族人聚會時,凡提“瑞鱣堂”皆指花縣楊屋村宗親。同時也是楊屋村人用以慎終追遠,弘揚祖德,敦宗睦族標誌符號。其源自祖上漢時楊震“三鱣堂”演變而來。牌匾懸掛於屏風頂端,是整個建築組合的中心位置。

祠堂格局嚴謹,三進三出,地理方正,像一臺時光機,默默訴說著自己久經滄桑;朱門、青磚,木樑,飛簷翹角、對聯、楹聯、巨匾高懸,奪人眼目,彰顯著曾經的繁華;祠堂內雕樑畫棟,楊氏歷史人物活靈活現,彷彿向後人展示著楊氏家族的傳奇身世。

楊氏大宗祠

楊氏大宗祠

精巧的木結構


宗祠牆壁主體砌青磚,基礎墊麻石。前堂中堂屋頂有灰塑雕像。中堂四根樑柱為坤甸木,其餘均為鋼筋混凝土,地面鋪設花崗岩石。整棟建築除部分青磚和坤甸木、灰塑還記錄著祠堂建造時的輝煌外,其餘構件已呈八十年代修繕時的經典元素。比如:鋼筋混凝土樑柱、磁磚拼連的壁畫,以及壁畫所講述的“八仙過海”、“楊家將”、“百鳥歸巢”、“完璧歸趙”這些現代人耳熟能詳的傳說故事,無不在拉近祠堂與我們的距離。

楊氏大宗祠

屋脊上灰塑


聽楊屋村老人講,坤甸木是從印尼的加里曼丹島首府坤甸市運來的,故稱為坤甸木,是當時珠三角一代造船、大戶人家建造祠堂常用木材。楊氏大宗祠原來所有的柱和部分梁均由坤甸木建造,見證著當年楊屋村族人家業豐厚,富甲方一方。

楊氏大宗祠在歷史上曾有一段時間做學校之用,後來隨著學生增多,房屋不夠用,則在1978年推倒主祠堂左邊的襯祠,在原址上建成二層小樓,當時稱為楊大庭小學。直到今天,左邊襯祠仍是二層小樓,成為村民食堂,同時也對外營業。右邊襯祠則仍保留原貌,作存放雜物之用。現在的楊氏大宗祠已列為花都區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村裡老人活動中心。楊屋村原村委幹部楊權正介紹說,不少旅居海外的村人,還時不時會打聽老祠堂的現狀,祠堂已成為維繫散佈在世界各地楊氏後人的紐帶。

<strong>大名鼎鼎楊屋人

洪拳傳人楊星郎。楊星郎是獅嶺楊屋村人,1830年出生,從小師從於朱福之子朱子儒,朱福是洪熙官的第一批徒弟,嶺南洪拳“前五虎之一”同時也是廣東天地會早期的核心人物。1854年,楊星郎隨朱子儒參加花縣天地會起義,反抗滿清。戰場上屢立戰功。1894年農曆6月24日,清兵進犯三元里牛欄崗,被楊星郎的單刀藤盾隊伏擊,解除了對江村天地會總的威脅。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念其有功,任星郎為右軍先鋒。1857年,天地會出現內奸,不久,抗清失敗、太平天國滅亡時,楊星郎的師傅朱子儒遇害,楊星朗則秘回花縣楊屋村,以授洪拳為業,開館授徒,分別在楊屋村、花山鎮大珠村開武館,傳授洪拳至終老。被後人親切稱為郎公。據《獅嶺鎮志》記載:“獅嶺鎮楊一村德滋裡楊紹堪(也有文作“湛”)老人家中保存了六代曾叔祖楊星郎使用過的腰刀。這把腰刀曾在起義戰鬥中使用過,特別是在三元里牛欄崗伏擊清軍總兵崔大同時立下戰功。”現此刀保存在官祿布洪秀全紀紀念館裡。還有一把八十多斤重的大刀和一雙軍靴,已失聯。

花山鎮大珠村人武舉歐陽清是楊星郎的高徒,其後人歐陽泉、歐陽券被推崇為大珠村洪拳師祖。他們練的鐵線拳、三線拳、快拳、連橋拳、雙攻拳等拳術套路,以及長棍、大刀、三齒耙、雙刀、藤牌刀等器械套路均授傳於楊屋村的楊星郎。直到現在,楊屋村、大珠村仍有一大批武術愛好者痴練洪拳,開設武館,培育後人。很遺憾的是“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沒人敢公開練武,拳術套路,特別是器械套路因此而失傳,特別是楊星郎的關公斬蔡陽刀法失去真跡。

後人為紀念楊星郎為其建廟一所,位處中華里,起名郎聖廟,後人常有拜祭,香火不斷,文化大革命時被當成“四舊”破壞。

旅美華僑楊活正。清朝末年,美洲加州發現了黃金,大量華工加入淘金隊伍。楊活正六兄弟的祖父就是最早一批加入淘金的華人。像當時的許多年輕人一樣,年輕的祖父辭別親人,用“竹升”(即扁擔)揹著行囊,從黃埔古巷登船,踏上尋金之旅。楊活正祖父吃盡苦頭,同時也創造了傳奇,不久將其兒子楊禎明也帶去了美國,後來楊活正六兄弟先後去了加州。

民國35年(1946)前,楊屋村楊章瑛建私塾,對村裡孩子進行儒家教育。解放後,該私塾改名為楊屋小學,地址設在楊氏大宗祠堂西襯祠內,後來,村裡又零星建幾所小學,均無法滿足不斷增加的孩子求學需求。1978年推倒主祠堂左邊的襯祠,在原址上建成二層小樓做小學校舍之用,當時稱為楊大庭小學。不足幾年,隨著學生的增多,校舍又出現緊張。

正當楊屋村人為擇址建校資金不足而一籌莫展時,楊屋村旅美華僑楊活正回國省親,順便考察之前捐款修建楊一村中華里排水渠等灌溉水系設施建設情況。

當楊活正瞭解到家鄉建造小學缺乏資金,當場表示非常願意為家鄉教育事業做點事。返回美國加州後,楊活正六兄弟開始籌款,並委託香港同胞、同為楊屋村的楊章瑛帶回建校。在楊氏兄弟的捐款資助下,1990年楊屋第一小學落成。後來,六兄弟又陸續為學校的體育館、教師宿舍樓、電教樓的建設籌款,前後共計捐款人民600萬元。

楊氏大宗祠

祠堂重修誌


為感念六兄弟的無私捐助,楊屋村第一村小學的體育館、教學樓均以楊活正父親楊禎明命名,分別為“禎明電教樓”、“禎明體育館”。同時,學校牆壁上也懸掛有六兄弟頭像,以及“美國————加州文化中心楊氏宗親功德無量、千古流芳”的刻字。後來,楊二村小學建設時,楊活正兄弟又捐資30萬美金。

奧運冠軍楊伊琳。楊伊琳的家位於楊屋村草弄二十一巷2號,像眾多城中村一樣,巷道逼仄,狹窄深幽。聽村幹部說,楊伊琳獲世界冠軍後,花都區政府獎勵其家人兩套商品房,所以舊屋現已無人居住。出生於1992年的楊伊琳,遺傳著楊氏族人特有的的精練、機靈基因,如同她的老師評價“從小就顯露天生體操潛質,身體線條優美、動作流暢,空翻舒展,動作連接和轉體姿勢漂亮”尤其是高低槓,無論是外形還是動作,被稱為“小霍爾金娜”。

2001年,楊伊琳在廣州市第13屆青少年運動會上,與隊友配合獲得團體冠軍,而她個人在高槓上獲得第三名;2003年加入省隊;2005年在雲南舉行的全國青少年體操錦標賽上,她一人獨得跳馬和高低槓兩面金牌;2007年進入國家隊;2008年體操世界盃天津站高低槓冠軍,2008年北京奧運會獲女子全能、高低槓銅牌,奧運會女子體操團體金牌;2010年楊伊琳擔任廣州亞運會火炬傳遞廣東省廣州市首棒火炬手;2012年9月就讀於北京體育大學競技體育系;2013年,楊伊琳等多名運動員光榮退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