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用2块银元与老乡换的白釉罐,经专家鉴定,价值1000000

抗战时期用2块银元与老乡换的白釉罐,经专家鉴定,价值1000000

抗战时期用2块银元与老乡换的白釉罐,经专家鉴定,价值1000000

抗日战争

小伙爷爷在抗日战争时期是129师的一名运输官,为了补充部队所用食用盐,这位运输官在日本敌占区给司令部偷偷运盐。一次在返程途中,在一个老乡家休息,正好赶上老乡家的孩子病重。他就把身上仅有的2块银元,拿出来给老乡的孩子治病。

老乡的孩子在及时的救治下,得到了病愈。在临走之时,老乡就把一个包裹给他,他打开一看,是一个白釉的瓷罐,他坚持不要,但拗不过老乡,最后就收下了这份礼物。

抗战时期用2块银元与老乡换的白釉罐,经专家鉴定,价值1000000

我有传家宝

多年后,小伙拿出了爷爷的这件瓷罐,走上了鉴宝节目,为我们带来了一段抗战时期的佳话。

专家:就是河北当地的瓷器,而且是皇帝用过的

专家介绍,这种短领、厚唇、平底,器型饱满的瓷罐,是典型的唐朝瓷器,而且就是河北地区的邢窑烧制的。

抗战时期用2块银元与老乡换的白釉罐,经专家鉴定,价值1000000

唐代邢窑白釉罐

邢窑始烧于北朝,兴盛于隋代,到唐代更是达到了烧造的顶峰。在长期的烧造历程中,邢窑工匠们不断总结经验,改造烧瓷工艺和制瓷原料。他们先是利用在粗糙胎体上施用化妆土的方法改善了制品的品质,使原本粗灰的器物呈现出素白的外貌。

后来,邢窑工匠们通过选用优质原料和对原料多次淘洗的方法,逐步降低了原料中的铁含量,使制品的坯体更加洁白细腻,釉色更加透明光润。加上精美的造型和精巧的胎体装饰,使制品呈现出一种雍容华贵、清新高雅的气度。

抗战时期用2块银元与老乡换的白釉罐,经专家鉴定,价值1000000

故宫 唐代邢窑罐

在唐朝,北方的邢窑和南方的越窑形成南青北白相互争艳的态势。邢窑制品因胎质坚细、釉色洁白、光润晶莹的特色而独占鳌头,更以唐代诗人皮日休在《茶中杂咏·茶瓯诗》中赞美邢窑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

而这件瓷器器底所刻“翰林”款,也代表着这件瓷器是刑窑作品中的佼佼者。当时由于刑窑瓷器烧制精良,被宫廷选为御用瓷器,每年都会选择精美的瓷器送入宫中。

抗战时期用2块银元与老乡换的白釉罐,经专家鉴定,价值1000000

故宫 唐代邢窑双系罐

唐代时期翰林院是一个宫廷的机构,负责宫廷与王府所有的用具,翰林院所定制的御用瓷器,在底部刻划“翰林”款,是御用瓷器的一个显著特征。

经专家鉴定,此件瓷器价值100万

唐代距今1100多年,所以邢窑瓷器传世品稀少,大多是墓葬或窑址出土。底部带有款识的更是稀少。在2014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没有写款的邢窑的白釉罐拍卖价格为40万元。

如果又过了几年,而且有“翰林”款,这件瓷器的价值翻了一番不止,应该在100万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