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改革進行時# #區縣動態# 濟南市章丘區首創“貧貧互助”扶貧模式 實現“脫貧”和“解困”雙贏

  濟南市章丘區堅持問題導向,創新思路,大膽嘗試,摸索出了“愛心之家——貧貧互助”扶貧模式

,激發了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的內生動力,在扶貧同扶志、扶智結合方面發揮了典型示範引領作用。

#濟南改革進行時# #區縣動態# 濟南市章丘區首創“貧貧互助”扶貧模式 實現“脫貧”和“解困”雙贏

  開展政企合作,首創“貧貧互助”新模式

  濟南市章丘區聚焦“黨建引領、產業帶動”,大力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合力打造“有溫度”的扶貧。愛心企業濟南聖泉集團有限公司出資300萬元,聯合山東省扶貧開發基金會共同發起成立“聖泉幫幫忙扶貧公益基金”,在黃河鎮落地聖泉幫幫忙“愛心之家”項目。“愛心之家”項目在國內率先提出並實施了“貧貧互助”扶貧模式,將貧困群眾吸引到脫貧攻堅主戰場,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聘請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與特殊貧困群體結對幫扶,一方面激發了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的內生動力,通過自身勞動獲取報酬,增強了自我發展能力,使貧困戶在脫貧過程中由原來的“等、靠、要”轉變為“主動脫貧、回報社會”;另一方面通過“愛心之家服務平臺”為失能半失能貧困人員、留守兒童、貧困農民等提供服務,特殊貧困群體日常生活有人照料,一日三餐有了保證,享受到了社會關愛和心靈慰藉,提高了貧困戶的生活品質,提升了扶貧的溫度。

  截至目前,“愛心之家”項目已在14個村建設了“貧困戶居家養老助殘服務站”、在9個村建設了“貧困留守兒童教育託管站”和“為農綜合服務站”;為75戶失能半失能貧困戶提供定點定量的居家生活服務,解決46個貧困勞動力就業,累計已為110名貧困留守兒童提供暑期教育託管和心理疏導,為1800戶農民家庭提供就業諮詢、技術指導和農業服務。

  緊扣兩條主線,下活“脫貧”與“解困”先手棋

  “愛心之家”扶貧項目堅持“一對三”結對、“全方位”服務兩條主線,以貧困群眾就地就近就業為著力點,通過設置扶貧互助專崗,為特殊貧困老人提供居家照料,實現了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就近就地就業,特殊貧困老人脫貧養老不離家,日常服務送上門。“一對三”結對,即遴選1名身心健康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從事互助專崗工作,與本村3名特殊貧困老人簽訂互助協議。“全方位”服務,即每戶特殊貧困老人每月可享受60瓶開水、1次理髮、4次洗衣、8次保潔和每天兩次上門送飯的全方位服務。所有服務由“愛心之家”項目依據實際完成工作量發放適當補助,每照顧一戶老人,專崗人員每月最多可獲得200元補貼。特殊貧困老人每月月初會收到規定服務數量的“定製”服務卡,專崗服務人員每提供一次服務,就獲得一張卡,每月月底依卡據實進行結算。在“貧貧互助”過程中,專崗人員根據情況延伸出更多服務,老人若患感冒等病症時,專崗人員會主動幫忙請醫生、拿藥;老人家裡缺水時,專崗人員會幫助其挑水等等,老人們除了基本生活外享受到了更多人文關懷,真正實現了脫貧養老不離家,服務照料送上門。字王村的低保貧困戶車祥勝,今年68歲,肢體殘疾,獨居,生活基本無法自理,被納入“愛心之家”貧貧互助體系後,由本村貧困群眾李雲福負責照料,李雲福在提供定時定量基本照料的同時,還幫助車祥勝請醫拿藥、說話聊天排解孤獨,全方位的悉心照料大大改變了車祥勝的生活面貌,增強了他的生活信心,李雲福周到細緻的服務也受到車祥勝和村民的認可,重新找回追求美好生活的志氣,實現了自身價值。貧困戶之間建立起了互動機制,相互鼓勵、相互溫暖,實現了“脫貧”和“解困”的雙贏。

  強化三個到位,打好“精細”與“精準”組合拳

  “愛心之家——貧貧互助”項目從建立之初就採取標準化管理模式,堅持精細管理和精準施策相結合,著力做到三個到位,確保了項目的高效運行。過程管理到位。項目由“章丘區情暖黃河社會服務中心”總負責,該中心隸屬於黃河鎮政府,受鎮政府監管。項目實施村設立“社會事務委員”,負責專崗人員包括考勤、服務效果評估和收入結算等的日常管理。社會事務委員受本村黨支部和“章丘區情暖黃河社會服務中心”的雙重管理,每年年底統一接受考評,評定結果作為表彰獎勵的依據。人員遴選到位。“愛心之家”服務對象主要為老、弱、病、殘等特殊貧困群體。專崗服務人員優先聘請身心健康、責任感強的貧困群眾,對符合條件提出申請的服務對象、專崗人員及社會事務委員,嚴格履行評選程序,統一由村民代表會評議產生,評議出的人選名單必須公示五天,無異議後報送“章丘區情暖黃河社會服務中心”審核批准,所有資料均存入“愛心之家居家養老助殘服務站”檔案盒內,以備抽檢核查。資金保障到位。在以聖泉集團公益基金作為基礎的同時,區扶貧辦等部門積極參與,出臺文件、完善制度,按照“區裡撥一部分、鎮上出一部分、社會捐一部分”的原則,明確三條資金渠道:一是捆綁使用區級財政專項資金、就業扶貧資金和農村幸福院運行經費;二是鎮村扶貧產業項目收益;三是慈善捐助資金,有效確保了“愛心之家”貧貧互助項目的長效運行。

  實現一舉四得,擴展各方收穫的最大公約數

  “愛心之家”貧貧互助項目鼓勵貧困群眾依靠自身的努力脫貧,解決了脫貧攻堅中的動力不足和生活品質低下的問題,在完成脫貧任務的同時,引導樹立了文明鄉風民風,傳遞了自立自強、互助互愛的社會正能量。一是脫貧群眾有尊嚴。互助專崗服務人員用自己的雙手照料別人,付出的是“勞動力”,掙的是“辛苦錢”,激發了他們靠勞動脫貧致富、靠勞動養家餬口、靠勞動贏得尊重的底氣。二是幫扶工作有溫度。通過互助專崗服務人員的悉心照料,大大改善了受照顧特殊貧困群體自暴自棄的自卑心理,提振了他們繼續生活的信心,形成了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雙向激勵效應,為脫貧攻堅注入了人文關懷因子,讓幫扶工作更有溫度。三是基層治理有抓手。通過積極建設“愛心之家”貧貧互助項目,農村黨支部解決了村中最需要照料的貧困戶“誰來管、如何管”等難題,黨組織和扶貧工作得到了群眾的充分認可和擁護,厚植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通過做活互助扶貧這篇文章,也極大地推動了基層黨建、鄉村文明建設等工作。

四是核心價值觀踐行更自覺。互助專崗服務人員為特困老人提供各種日常照料起到了很好的帶動示範效應,鄰里之間多了噓寒問暖、關心照顧,在村莊形成了互幫互助、孝親敬老、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的濃厚氛圍。推行“貧貧互助”的村莊,信訪、熱線投訴量大幅下降,兒女贍養老人更加積極主動,農村文明和諧程度顯著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