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居邮票巡礼

中学时曾经热爱集邮,那时候大家都喜欢写信,也带动了一批真真假假集邮的同学。

大家是如此的热爱集邮,以致于往往谁收到一封信,总会有热心的同学帮他拿回来。礼貌一点的会拿回来再索要邮票,比较不见外的就自作主张把邮票揭掉再把信件给他。有时候为了保证邮票的完整性,干脆直接撕下信件一角,让人哭笑不得。

90年代普通信件的邮费是0.2元,邮票最常见的就是民居系列的上海民居,所以这张邮票基本上是没人撕的,因为大家都有,而且还不止一张,但是其它的民居邮票大家见得就不多了。

这一套民居邮票全套共21张,面值从1分到2元不等。内容是中国各地的特色民居,比如:北京四合院、上海里弄、福建土楼.

民居邮票是原邮电部于1986年4月1日开始发行的,至1991年6月11日止,历时15年,共计发行4套21枚。它们分别是编号普23,14枚,普25,2枚,普26,3枚,普27,2枚。

(1)1分 内蒙民居(1986.5.15)

中国民居邮票巡礼

内蒙民居

蒙古包 毡包是我国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帐篷,一般为圆形,古代称"穹庐""毡帐"。蒙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架,外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中央 设可支起的圆形天窗,是一种可移动式圆形住宅。在柳条两侧涂料灰草泥代替毡子,即成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两个圆形住宅之间,联以土墙,成为并列的3 间房屋而演变成土房。

(2)1 1/2 分 西藏民居(1986.7.1)

中国民居邮票巡礼

西藏民居

藏南碉房 西藏南部各地的乡村和城镇,石村丰富,民居一般用石砌墙、高2-3米,称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顶,有的设外廊。木梁、柱子上有鲜艳的色 彩,窗上装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当地充足的阳光。在广大牧区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帐房。帐顶是用牛毛织成的毡毯,四周用草泥块围成矮墙。碉房顺应高原自然 条件、农牧业生产、信仰喇嘛教、生活习惯及自卫防御的需要。

(3)2分 东北民居

中国民居邮票巡礼

东北民居

东北三省民居 吉林-蒙古族马架房 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农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在山墙开山,形如吉林东部山区汉族农民的马架,故称马架房 。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椭圆顶,极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习惯。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础,四面皆土坯墙围绕,当阴雨连绵之际,墙壁会因潮湿而 脱落,房屋寿命难以保持长久。

(4)3分 湖南民居(1986.12.25)

中国民居邮票巡礼

湖南民居-风火墙 湖南民居建筑平面多为前后两个一明两暗的三间组成,中为内院,植以花木,房屋空间高,设有阁楼,建筑选型均衡;青瓦粉墙,墙内设有风火墙,背山面水,环境优美。一般的农民房屋并没有高大的山墙,如毛泽东同志的韶山旧居就是典型的湖南农宅。

(5)4分 江苏民居(1986.10.15)

中国民居邮票巡礼

江苏民居 江苏气候温和湿润、水域丰富,城镇及乡村民居大都利用地形、自由灵活地散列在流水萦坏的隙地上,临河依水而建或跨溪而筑。住房布局 紧凑、一般为2层楼房并建有楼阁。房层高、墙身薄、出檐深、门窗高大,利于通风,外观朴素、粉墙灰瓦照影、蠡窗映水,掩映于桃柳丝竹之间形成独特的水乡人 家。

(6)8分 北京民居(1986.6.15)

中国民居邮票巡礼

四合院 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最为久远的住宅形式。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两侧的厢房、 陪衬着正房。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并配以绿化,成为休息与家庭活动的中心。住宅大门多设在东南角上,象征风水八卦上的"巽门"方位,附会"紫气 东来"的吉祥,以北京的四合院最具有代表性。

(7)10分 云南民居(1986.8.1)

中国民居邮票巡礼

傣族竹楼 傣族竹楼相传是傣族祖先根据凤凰降落在傣乡的姿态演化而建造。竹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离地面2.5米左右,以木桩或青竹为柱。下层无墙,用 以饲养牲畜及堆放杂物,屋顶为双斜面呈人字型,覆盖"草排"或瓦。室内用竹墙隔开,内间卧室,外间为客室。地板富有弹性,阳光和风经竹缝透入,雅致舒服。

(8)20分 上海民居(1986.9.10)

中国民居邮票巡礼

上海"石库门"房子 上海旧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园楼外,以里弄"石库门"房子最具代表性。大片住宅成排布置,互相毗连。户内建筑布局紧凑,高2-3层,青瓦坡屋顶,并有小型晒台,在建筑正面和墙头、大门等外常作简单的装饰。

(9)30分 安徽民居(1986.5.15)

中国民居邮票巡礼

安徽民居其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单位,但宏观世界与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别。根据当地气候、地形的特点,安徽传统的民居建筑多为各种造型的二层楼房,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参差起伏,有的层楼叠院,精致朴素、堂皇俊秀。

(10)40分 陕北民居(1986.11.15)

中国民居邮票巡礼

窑洞是典型西北黄土高原、黄河上游地区,少雨地带的民居。窑洞一般宽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黄土覆盖下,夏季室温比室外低约10度,冬季比 室外约高15度。温温度比较稳定,可谓冬暖夏凉。窑洞有单独的沿崖式窑洞(土窑)、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复土窑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窑洞三种。窑洞门面装有较大 面积的门窗,其采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响少。

(11)50分 四川民居(1986.9.10)

中国民居邮票巡礼

全楔式木结构的四川民居 四川民居广泛采用全楔式木结构建造,并因地制宜、就地取村、随势而筑,以石下基础,以木制梁、楔、柱、椽,以竹隔墙夹楼,以砖 或土,石砌墙,以草、瓦盖顶,空间丰富多变,层次错落有致,造型空透轻盈、色彩清明素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宛似天成,其抗震防水灾性好。城镇房常为一楼 一底,下层开店或日常活动,上层则作为卧室。农村房上层存放(晒晾)粮食,下层为住房、堂屋、厢房、厨房、织作坊等。

(12)90分 台湾民居(1986.4.15)

中国民居邮票巡礼

台湾民居的基本形态是三合院、四合院。屋顶前后坡落水。农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广场可晒农作物。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宅则多用四合院,有门厅与正厅的缓冲,秘密性较高。

(13)1元 福建民居(1986.10.15)

中国民居邮票巡礼

福建民居-客家住宅 客家住宅沿着五岭南麓,分布于福建西南部及广东、广西二省的北部。" 承启楼 "为圆形的砖楼与土楼,其中最大的土楼、直径达70多米,用3层环形房屋相套、房间达到300多间,外环房间高达4层,底层作厨房及杂用间,2层储粮、3层以上住人,其它两环仅高1层。它是一座对外可防御、抗台风、外观坚实雄伟的古城堡环楼。

(14)1.10元 浙江民居(1986.4.15)

中国民居邮票巡礼

浙江民居-黄岩天长街住宅 该住宅面街背河、附有店面,临街设店面,内部兼作起居室,后部临水的房作厨房。全宅的中间部分分三层,第二层空间仅有2.2 米高。以顶阁楼三面凸出,窗台做得较低,三面都开窗,阁楼窗子开得合宜,住在顶层并不觉得压抑。整个住宅造型有虚有实,有遍有低,轮廓线不单调。

普25组

青海民居

中国民居邮票巡礼

青海地处高原,是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聚居的地区,是因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丰富的建筑材料使其民居富丽堂皇而典雅。前房为高台阶平房,大门凹进,左右两扇窗户形式各异。后院的房屋为一楼一底,楼上有凸出的明式走廊。

贵州民居

中国民居邮票巡礼

贵州地区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所居住的房屋区别较大,贵州西南靠云南、四川地区,多修建邮票中形式的房屋。该房屋基本与四川民居的木结构特点一致,不同的是这种民居建筑在较高地石料基础之上,房檐前高后低较为平缓,房门常开在左侧面靠后。

广西民居

中国民居邮票巡礼

广西民居建筑主要是木、竹结构,漓江沿岸主要以竹为建筑材料,有类似傣族竹楼的竹房。房屋下部有一高度不大的底层,房前一般设有小走廊,类似城市建筑中的阳台。在壮乡,房屋往往依水而建。

普26组

宁夏民居

中国民居邮票巡礼

宁夏主要是回族聚居,其民居旧地取材以土为主。院墙、屋墙均用泥土而筑,土墙上加有一定民族风格、习俗装饰,房檐为单面,形成独特的风格。

山西民居

中国民居邮票巡礼

山西民居以土坯大砖为建筑材料,常为瓦房。瓦房的布局、结构一般以三间为主,院墙和房屋形成四合院,院墙大门和房顶都建有独特的装饰。

普27组

江西民居

中国民居邮票巡礼

该地区房屋,尤其广大乡村的民居,基本结构形态与四川民居相同,即木结构,有堂屋、卧室、厨房等用房。但建筑材料、房屋质量一般比四川民居要好些,通常是以瓦房为主。邮票上房屋较为"豪华"不是该地区常见的民居建筑。

山东民居

中国民居邮票巡礼

其建筑具有东北地区部分汉族住房特点,以石、土混合筑房壁和院墙,屋顶有一层较厚的泥土,以保护房内的温度。有的房顶类似东北地区蒙古族 " 马架房 " 的房顶。该枚山东民居邮票是普 27 组最后一枚,也是《民居》普通邮票的最后发行的一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