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競逐消費金融 博弈增量市場成“勝負手”

近期,消費金融牌照引來金融機構、電商平臺和互聯網公司等多方競逐。銀保監會11月27日發佈批覆顯示,同意平安集團在上海籌建平安消費金融有限公司。此前,重慶銀保監局批准了重慶農村商業銀行參股設立重慶小米消費金融公司。

業內人士指出,基於市場前景和政策紅利,消費金融牌照的含金量和市場競爭力有所凸顯,因此引來了諸多機構的熱捧。未來,消費金融公司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要注意把握風險和收益之間的平衡。

牌照優勢凸顯

日前,作為金融和互聯網領域的兩家頭部公司,平安集團和小米公司接連拿下消費金融牌照,引發市場關注。

在獲得監管部門批覆後,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將在上海市籌建平安消費金融有限公司,新設公司應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要求審核股東資格、辦理籌建事宜,自批覆之日起6個月內完成籌建工作。而重慶農村商業銀行獲准參股設立重慶小米消費金融公司,投資金額4.5億元,持股比例30%。

記者瞭解到,消費金融公司的業務範圍除辦理消費貸款外,還包括辦理信貸資產轉讓;境內同業拆借;向境內金融機構借款;經批准發行金融債券;與消費金融相關的諮詢、代理業務;代理銷售與消費貸款相關的保險產品;固定收益類證券投資業務等。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黃大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消費在國內GDP中的貢獻比重越來越高,與之相關的消費金融產品受到越來越多機構的重視。而在當前金融嚴監管的背景下,消費金融業務持牌經營已經成為共識。因此,消費金融牌照的熱度持續升溫。

黃大智指出,在消費金融業務方面,銀行牌照的獲取難度非常高,而小額貸款牌照在新的監管要求下經營範圍受到諸多限制,槓桿率方面也沒有消費金融公司有優勢。相對而言,消費金融牌照目前的含金量和市場競爭力都有所凸顯,因此引來了諸多機構的熱捧。

各方玩家爭搶賽道

國內消費金融公司的出現可追溯到十年前,2009年原銀監會頒佈《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在北京、天津、上海、成都啟動消費金融公司試點工作,北京銀行、中國銀行、成都銀行分別佔得北京、上海、成都的試點名額,捷信則搬遷至天津。2014年以來,國內消費金融公司發展駛入快車道,先後有20餘家消費金融公司獲批籌建或開業。

中國證券報記者統計發現,目前國內獲批開業的消費金融公司共有24家。另外,包括新獲批籌建的平安消費金融和小米消費金融在內,還有5家拿到籌建批文的公司尚未開業。

從目前20餘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的股東背景來看,除了銀行、保險、信託等金融機構外,蘇寧、新浪、百度等互聯網公司和電商平臺也躋身消費金融陣營中的生力軍。

早在2015年5月,蘇寧發起成立了消費金融公司,成為電商領域率先拿到消費金融牌照的公司;今年6月,在包銀消費金融的增資擴股中,新浪微博通過全資子公司——微夢創科網絡科技持股40%,位列第二大股東;今年9月,在哈銀消費金融的增資擴股中,百度旗下的度小滿金融通過全資子公司——度小滿(重慶)科技參與哈銀消費金融增資擴股,目前持股比例30%,位列第二大股東。

恆大研究院指出,消費金融的眾多參與方在資金、場景和風控端各具優勢、差異化競爭,新一輪金融強監管,強調資質與風控、規範創新是未來趨勢。銀行資金的風控優勢顯著,但缺乏消費場景,正積極尋求合作,搭建場景實現轉型;電商和支付平臺場景豐富、長尾用戶數據充裕,但受監管和資金限制,與銀行合作、轉型助貸是必然趨勢;新興互聯網平臺雖無法與傳統機構正面競爭,但能夠在垂直市場佔得先機,依靠導流、助貸等實現差異化競爭。

積極拓展增量市場

各路機構爭相競逐消費金融賽道的背後,是市場的持續火熱。36氪研究院日前最新發布的《消費金融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消費金融市場規模約8.45萬億元,預計2020年將達12萬億元,滲透率將達25.1%。中國居民逐漸開始接受超前消費觀念,消費金融使用率不斷提升,90後及徵信未覆蓋人群為增量群體。

中商產業研究院表示,從2013年到2017年的5年時間裡,我國消費金融迅速發展,除去住房貸款的消費信貸餘額規模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24.7%。

在巨大的市場潛力外,國內對消費金融行業的政策支持力度也在不斷加大。今年8月,銀保監會發布《關於進一步做好信貸工作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通知》,文件提出“積極發展消費金融,增強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適應多樣化多層次消費需求,提供和改進差異化金融產品與服務。”

消費金融公司在經營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諸多挑戰。華南地區一位消費金融業人士表示,隨著客戶的共債和負債水平快速上升,消費金融公司所面臨的信用風險壓力增大,風險成本上升,加之獲客成本、資金成本呈上升趨勢,消費金融公司的盈利能力正在面臨考驗。

“如何把握風險和收益之間的平衡,將是消費金融公司不得不直面的問題。”黃大智指出,雖然從長期看,我國消費金融市場前景廣闊,但當前我國消費金融市場的增速已經開始放緩,競爭加劇。目前國內消費金融市場最優質的一部分客戶已經被信用卡業務等拿走,次優質客戶基本已被頭部企業開發完畢,消費金融公司要想快速發展,可能要進一步下沉用戶尋找增量市場。

對於消費金融公司的未來發展,聯訊證券分析師李奇霖認為,後續金融機構主要發展重點將在拓展消費場景、降低獲客成本、提高風控能力(尤其是大數據風控)等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