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特色迥異的三大地貌區

由於地貌南北的的差異,明顯地將陝西省分為三種完全不同的類型,由北到南分別為高原、沖積平原、皺褶斷塊、山地。這種地形特徵,是地質作用的結果。根據上述山川形勢和地貌特徵,本省可分為三大地貌類型區,即陝北高原、關中盆地和秦巴山地。陝北高原位於內蒙古、陝西交界至北山之間,海拔1000~1900米。北臨長城、毛烏素沙漠,西達白于山、子午嶺和六盤山,東臨黃河西岸,南以鳳翔、耀州、韓城以北的北山山脈為界,面積約佔全省總面積45%。陝北高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發育著沙灘地貌和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貌。沙地主要分佈在長城一線以北,北與內蒙古伊克昭盟沙地連片,南接黃土高原,西連寧夏沙區,東至神木窟野河,主要包括定邊、靖邊、橫山、榆林、神木等縣市的北部地區,面積14431平方千米。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形比較平坦。著名的毛烏素沙漠就位於這一地貌區域內。

陝西特色迥異的三大地貌區

漢中油菜花田漢中北依秦嶺,南屏大巴山,氣候溫和溼潤,是陝西的魚米之鄉,素有“小江南”之稱。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貌位於風沙灘地與關中盆地之間,東以黃河為界,西至陝甘交界與隴東黃土高原相連。這裡經過流水、重力等營力的長期作用,地面形成了千溝萬壑、支離破碎的地貌特徵。甘泉縣以北為黃土梁、峁、溝壑結合的丘陵地貌;以南為黃土梁、塬和溝壑地貌。從區域組成來看,綏德、米脂一帶是以峁為主的峁梁溝壑丘陵區,延安、延川是以梁為主的梁峁溝壑丘陵區;洛川原是陝北高原保存較為完整、面積較大的黃土塬;破碎塬主要分佈在宜川、彬縣、長武一帶。關中盆地介於秦嶺與黃土高原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北至北山,南至秦嶺,地勢西高東低,平均海拔800~1000米,東西長360千米,西窄東寬,西安以東最寬處約100千米,西至寶雞逐漸收縮成峽谷。關中盆地次一級地貌類型主要有河道、河漫灘、階地、黃土臺塬、山前洪積扇。分佈特點是以渭河河道為中軸,向南北兩側依次出現河漫灘、階地、黃土臺塬、山前洪積扇。河漫灘主要為渭河灘地,主要分佈在寶雞至洛河口段,有夾心灘、邊灘等。沿渭河灘地兩側伸展的一、二級階地稱為川地,高出渭河水位約10米到20米。黃土臺塬為分佈在渭河二級階地外側的黃土高階地,面積約佔關中盆地面積的五分之二。渭河北岸臺塬比較寬廣平坦,分佈連續成片,是關中主要的產糧區。渭河南側的黃土臺塬斷斷續續,均高出渭河幾百米,呈現階梯狀或傾斜的盾狀,從秦嶺北麓向著渭河緩緩傾斜。著名的臺塬主要有五丈原、神禾原、白鹿原、少陵原、陽郭原等。山前洪積扇分佈在秦嶺北麓和北山南麓,沙石多,壤土少。關中盆地總的特點是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利條件較好,有利於工農業生產和交通運輸的發展。秦巴山地北鄰關中盆地,南至省界,呈東西走向,長約450千米,寬約300千米。面積約佔全省面積的44%。主要地貌類型為秦嶺山地、大巴山地和漢江谷地。

陝西特色迥異的三大地貌區

秦嶺山系橫亙在渭河平原與漢江谷地之間,是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也是我國南北方的天然分界線。山高坡陡,山巒疊嶂,大部分山地海拔在1500~2500米,是在皺褶基礎上斷裂抬升形成的南俯北仰的巨大斷塊山地。秦嶺北坡陡峻,斷崖如壁,峽谷深切,河流短而流急,多急流、瀑布和險灘;南坡較緩,河流源遠流長,寬谷與峽谷交替出現,間或有山間斷陷盆地出現,因盆地中常見中生代、新生代的紅色巖系,故稱紅色盆地,如洛南盆地、商丹盆地、山陽盆地、商南盆地、太白盆地、香泉盆地等。 陝西鳳縣秦嶺漢江谷地介於秦嶺、大巴山之間,以800米等高線為界,西起寧強縣的烈金壩,東至白河縣,東西長約450千米,南北寬10~60千米,峽谷與盆地相間出現。自烈金壩向東至丹鳳縣武關鎮,為漢江上游河段,河谷寬約2千米,局部地區河川壩子與小峽谷交替出現。武關鎮至洋縣龍亭鋪,為富饒的漢中盆地,長約100千米,寬5~20千米。漢江兩岸還發育有四級階地。其中第一二級階地構成漢中盆地的主要川地,地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是陝西省的主要稻穀產區。大巴山地處漢江谷地以南,在陝西省的部分主要是大巴山的北坡,東西長300千米,是漢江與嘉陵江的分水嶺。大巴山雖然不如秦嶺高峻,但由於皺褶、抬升、斷裂等作用強烈與秘籍,故有些地方山崖山勢崢嶸,並不亞於秦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