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黑板!海河裁彎取直,這麼多“地兒”都“挪”了位置……

津城不少攝影愛好者都喜歡拿著相機,用鏡頭對準天津新貌,記錄家鄉變化。出生在西南樓的王文良,住在津河附近的邵山,從夏日到初冬,曬出的津河新貌圖片,勾起身邊不少人對於“天津灣“”津河”的記憶……

如今,“天津灣”這一帶有光華橋和國泰橋通衢“東”“西”,而過去,主要依靠擺渡和浮橋,距離小孫莊最近的浮橋是劉莊橋,最早是1900年德國人修建的一個浮橋,而渡口則比較多。老河西人熟悉的古海道,過去實際上曾是一條“龍鬚溝”,也被稱為老海河,1985年被填平成路,因為這裡曾是“海河故道”,所以定名為沽海道,後來又被稱為古海道。

“賀家口引河,工長約二千丈,習消波水窪積水入海,其石閘一座,外護潮水,內消瀝水,伺長落以為啟閉,於民田實有關係,急議修築挑浚。”這是清道光年間《津門保甲圖說》中有關津河的記載。歷經萬曆年間“十字圍”、康熙年間“藍田”,直到乾隆年間分段開挖才最終引河成功,1949年後賀家口引河一度改稱“廢牆子河”,2000年津河改造,將青年路上牆子河僅剩的河段,和紅旗河、復康河、廢牆子河等河道貫通起來,統稱為今天的“津河”。

更多精彩報道,

詳見今日出版的《每日新報》新報星期六週刊。

“海河隔斷小孫莊 擺渡連著兩岸親”

“梁嘴子過河——趙場(照常)辦事”

“天津港冬季破冰 大船也可以航行”

“一條津河一路花園 小船遊覽處處看景”

五塊版多角度報道,帶您感受【一條母親河兩岸故事多】。

小橋 流水 人家

敲黑板!海河裁弯取直,这么多“地儿”都“挪”了位置……

老話說“三十年河東 三十年河西”,這“河”是說黃河,過去河道並不穩固,歷史上數次發生改道,於是“河東”“河西”就常常變了位置。其實,這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天津。如今河西的掛甲寺,在1901年海河裁彎取直之前,是屬於河東的;而“小孫莊”更是被海河一分為二,但由於結親的不少,於是擺渡、浮橋繼續連接著情緣;曾經的“大拐彎”,延展的支流也很多,如今的湘江道古海道,都是當年河溝……百餘年的天津風情,是河流與人情交匯而成的。

小橋 流水 人家

敲黑板!海河裁弯取直,这么多“地儿”都“挪”了位置……

海河裁彎取直後,包括“小孫莊”在內,很多“地兒”都“挪”了位置,甚至“重新分割”,也為天津留下了不少津津樂道的往事。關於1918年的這次工程,不僅“挪移”了三岔河口的位置, 還給天津人留下了一句俗語叫 “梁嘴子過河——趙場辦事”,緣起就是南運河段在裁彎取直時,梁家嘴的位置從原來的北岸變成南岸,要是從梁家嘴去趙家場辦事就得過河,趙場取諧音“照常”,就變成了“梁嘴子過河——趙場(照常)辦事了。”

小橋 流水 人家

敲黑板!海河裁弯取直,这么多“地儿”都“挪”了位置……

外國輪船體量大,用民間文史學者李弢的話說,“從渤海進來時就需要打很多彎,已經很費勁了,到了多彎的海河更是困難,導致外國船隻最初很難在租界河壩碼頭上停靠。”1887年,天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在海關報告中建議海河裁彎取直,由於費用較大遭到清朝官方的抵制而擱淺。1890年,德璀琳向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建議,由英國人帶頭負責疏浚河道,還是遭到地方官員和民眾的抵制……直到1897年,甲午戰爭之後,直隸總督換成了王文韶,鑑於海河水旱災害給航運業及海河沿岸居民造成的嚴重損失,與多國領事負責人達成協議,成立了海河工程局,組成海河工程委員會。

小橋 流水 人家

賀家口引河主體主要在今天吳家窯一帶,現在兩邊都是河沿路小區、吳家窯大街,據相關學者瞭解,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這一帶曾經是各種私人小花園。丁家花園西湖別墅,主人是天津造幣總廠副廠長、後任德商禮和及捷成洋行軍火買辦的雍劍秋;徵碧園是天津怡和洋行出口部買辦陳祝齡當年的私人園林;管家花園也叫“觀稼園”,人們後來慣稱為“管園”或“新農園”,是當年先從政後下海經商,又因愛好吟詩作賦而加入嚴修城南詩社的直隸第一中學監督管鳳和……

一系列精彩欄目

將與讀者共同分享天津多彩生活

新報記者 吳非


  • 每日新報公眾平臺

  • 我們瞭解天津這座城

  • 商務合作1862260898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