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重點“押注”共享單車,出行市場真的適合美團嗎?

三年前,王興曾喊出:“中國的互聯網進入了‘下半朝。”彼時的美團還在為了IPO而苦苦掙扎。轉眼三年後,美團終於敲鐘上市。

明年重點“押注”共享單車,出行市場真的適合美團嗎?

11月21日晚,美團發佈了2019年Q3財報,實現營收275億元,同比增長44.1%,經調整淨利潤19億元。其中,餐飲外賣業務保持強勁增長勢頭,交易金額同比增長40.0%至1119億元。到店及酒旅業務板塊,本季度收入達62億元,同比增加39.3%,交易金額增長加速,由2018年同期的493億元增長至2019年Q3的人民幣639億元。

同時,王興表示,“我們也在不斷的對業務進行評估,希望能夠開展品牌的投資,進一步在平臺上進行推廣。”他尤其提到,“我們也會不斷的投大量的錢,投到我們的單車上,來提升我們在線下的一些曝光度。”

深陷寒冬期的共享單車市場還剩多大蛋糕?

自從美團收購摩拜之後,摩拜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我們在河北省會石家莊採訪了一些工薪族,他們經常依靠共享單車上下班,而此前摩拜單車自然也是他們主要的代步工具之一。不過在摩拜從石家莊退出後,這些工薪族的代步工具也就轉變成其它品牌的共享單車。

明年重點“押注”共享單車,出行市場真的適合美團嗎?

很多人對於美團接手摩拜並不好看,尤其是不明白為什麼美團要將已經佔據的市場份額拱手讓人?其實美團“收縮陣線”,也是出於運營成本考慮。眾所周知,共享單車在美團的財報裡一直屬於“拖後腿”的業務。而這次美團的一些新業務得到改善,其中就包括共享單車。

據業界分析,單車業務之所以翻身的原因在於美團上線了全新的品牌色單車,而改進後的單車使用壽命也得以延長,之前的部分單車使用期限已至,不再產生折舊費用。與此同時,美團在單車上的運營正在偏向精細化,今年進行了多次費用調整。眼下,美團單車在北京地區執行新的計費規則,騎行30分鐘內收取1.5元,超出30分鐘,每30分鐘收費1.5元。

只不過,即使美團已經完成了對摩拜完全“美團化”的改造,但經歷了洗牌期後的共享單車市場,是否還能兌現王興的期望呢?

明年重點“押注”共享單車,出行市場真的適合美團嗎?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的《中國共享單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9月,發展較好的共享單車企業尚有10家,但到2018年9月,較有規模的企業僅剩7個,且市場規模大大縮校

而從2019年一季度開始,各大共享單車企業不約而同宣佈漲價。此舉在業內人士看來主要在於,此前的共享單車行業主要處於百家爭鳴的狀態,為了搶奪市場大家紛紛出臺低價包月、低起步價甚至免費體驗包月的優惠政策,加大共享單車投放量,導致一些城市供給嚴重過剩。而在歷經資本寒冬後,不少共享單車企業倒閉,市場上的共享單車供給大幅減少,供需關係自然也走向了相對平衡,企業為了盈利難免會進行適度漲價。

雖然洗牌期暫時告一段落,但並不代表整個共享單車行業前景就明朗了。據《2019年第1季度中國共享單車市場研究報告》顯示,共享單車用戶規模正在減少,2019年第一季度共享單車用戶規模僅4050萬人,同比減少24.4%。

與此同時,用戶騎行頻次也大幅下滑。2019年第一季度共享單車用戶騎行頻率下降。在2018年第一季度,22.1%的用戶每天至少騎行2次,但在2019年第一季度下降至14.2%。在低頻用戶中,平均每月1-5次的用戶也從2018年第一季度的3.2%迅速上升至2019年第一季度的16.8%。

明年重點“押注”共享單車,出行市場真的適合美團嗎?

可見整個共享單車市場正在縮窄,所以留給美團單車的空間又有多大呢?況且整個市場在經歷了洗牌之後,新的巨頭陣營已經成型,美團單車想要再次殺回第一陣營,難度並不校畢竟除了共享單車市場,美團在其它出行領域方面也同樣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其中以美團打車的表現最為明顯。

深入佈局出行市場,美團“貪多能嚼爛”嗎?

幾年前,滴滴“破天荒”跑起了外賣,而美團也進軍打車市常甚至為了支持美團打車業務在上海站穩腳跟,王興曾親自喊出“首日突破15萬單,次天25萬單,第三天突破30萬”、“迅速地拿到上海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的口號。不過後來隨著美團打車旗下的司機們發現補貼逐漸“縮水”,變數也就隨之而來。

當然,這種情況在業內專業人士看來,也屬正常。畢竟,如果靠補貼開路的話,市場內的參與者都將進入一種“以本傷人”的狀態,實則毫無意義。所以大家在開場的時候,打個對臺,只是為了刷一個存在感。

明年重點“押注”共享單車,出行市場真的適合美團嗎?

而且對於美團打車,業界大多評論認為其太過注重模仿競爭對手,而忽略了自身優勢,或者說需要一個差異化時機來拉近跟對手間的距離。畢竟對於之前一些平臺的軟肋,美團打車完全可以嘗試重點進攻。

比如在今年因為某件事件所暴露出來的網約車安全問題,美團打車就抓住了機遇。在當時背景下,美團打車整治“套牌車”的專項“颶風行動”不斷升級,譬如在上海地區所有新註冊車輛和駕駛員,均需前往線下驗車點進行核驗;同時上線了人臉識別比對系統,確保駕駛員和註冊人一致;此外,美團打車還推出了“線下驗車、人臉識別、臨時抽檢”三大審核機制,對在網運營的車輛隨機進行審核。這些動作在一定程度上都給美團帶來了良好的口碑。

不過,畢竟這些動作還只是停留在固有網約車模式的漏洞封堵之上,如果美團想要真正在打車戰場中創造更多的機會,僅僅靠運營的完善還遠遠不夠。但問題在於,美團是否真的需要打車業務賺錢?

畢竟在美團的思路當中,打車業務並不是純粹“賺錢的工具”,而是用來“帶路”的。換言之,就是讓客戶進入到美團的閉環中,打車去酒店、飯店、景點以及更多,讓單一的場景變成一個連鎖的環節,也讓流量在美團的內循環中得到最大的轉換率。換言之,美團並不愁顧客,也不發愁已經輻射到各種商業形態下的消費變現場景,美團打車其實只是用來填補場景切換的空缺。

明年重點“押注”共享單車,出行市場真的適合美團嗎?

而回到單車業務上,如果說改頭換面的美團單車也是面向整個出行市場,那現在美團單車更需要考慮的是,如何成為美團眾多生態體系中的關鍵一環,從而徹底打通“吃喝住行”業態形成閉環。

那麼對於美團明年打算重點投入共享單車領域,大家有什麼好的看法跟見解呢?歡迎在評論區積極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