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窮,改革開放後揚州消失的十大職業之一

甘泉路西頭的老縣衙,大門斑駁,門口撐著一把大陽傘,為一位街邊織補女遮擋風吹日曬的侵襲。她姓朱,今年四十來歲,在這裡設攤已近20年了。

街上很是熱鬧,人流如織,如同她手中快速遊走的針線。

她無暇顧及看風景,遊人也無暇關注她忙碌的身影;人們隨著四季變換會及時換裝,她是要隨著四季交接收取不一樣的服飾修補。也許,生活就是如此,各忙各的,活著最為重要。

縫窮,改革開放後揚州消失的十大職業之一

她十六歲進了大儀老家的一個小廠工作,學了縫紉裁剪手藝。幾年後廠子不行了,她就進城以織補為生,現在買了房子,住在西湖鎮。

當初換了幾處地方,最後定在這裡,一方面客流比較多,同時人家找起來也方便。她手巧,又吃得了苦,每天早出晚歸的,收費也不高,漸漸有了許多回頭客。

跟周圍店家關係處得也不錯,老闆娘常常來過來陪她聊天解悶。

縫窮,改革開放後揚州消失的十大職業之一

老縣衙常年大門緊閉,偶爾敞開露出裡面的也是破敗模樣。這幾天聽說要修整,這個大門成了文物,門口不許擺攤了,她正為此事煩著神,昨天一晚上就沒有睡得安穩。

“要找一個小房子安頓下來,還要想辦法保持與老顧客的聯繫,生活不能斷檔”,她喃喃自語著。“你拍我要拍得好看點,不能苦嘰嘰的,要不然會給人家笑話”,她沒忘了關照我,倒是心細得很,想的也周到。

從她的笑容裡,可以感受到那份質樸,和對生活的信心。

縫窮,改革開放後揚州消失的十大職業之一

來客主要是給褲腳改短、晃邊,為毛衣織補破洞。有的褲子還是新的,不小心擦破了,就到這兒來補一下,可以省不少錢。

也有開價八塊討價還價成六塊的,“沒得說項,客人滿意了就好,會回頭的”,她對我解釋道。有的立等可取,有的要約定時間再來拿。很多客人都是主動提出先把錢付了,對她很放心。

縫窮,改革開放後揚州消失的十大職業之一

這架縫紉機,是老牌子“蝴蝶”的,機頭早就換成“熊貓”牌的了,機頭的正面還印著“為人民服務”字樣,倒是很有些象徵意味。

縫窮,改革開放後揚州消失的十大職業之一

是的,小朱一直是在為人民服務,為大家服務,同時也為自己的小家操持。

縫紉機面板最容易磨損了,現在用的已經是第三塊,別看牌子老掉了牙,整個縫紉機還是很好用的,“陪了我頭二十年,就靠一針一線的,養家餬口。”她說得輕描淡寫,我聽了十分敬佩。

縫窮,改革開放後揚州消失的十大職業之一

來了一個送外賣的,為客人取修補的網眼球鞋。織補費20塊,遞送費10塊。外賣小哥說,現在的年輕人會享福,什麼都是網上呼一下,不肯自己跑了。

我說織補千針萬線的不容易,你電動車跐一下就成了。他聽了笑笑,接過小朱遞上的拎袋,一下子就跑得沒了影子。

縫窮,改革開放後揚州消失的十大職業之一

如果說街邊織補女算得上是一道風景的話,在我的眼裡也是辛苦勞作的風景,踏踏實實過日子的風景,因而也是極具美感的。

真的不願它就此消失,因為是百姓的生活所需,從事這個生計的人,更是不能失去這種風景的依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