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美團COO幹嘉偉:別用理想,掩飾管理不到位


前美團COO幹嘉偉:別用理想,掩飾管理不到位


前阿里中供鐵軍人物、前美團COO幹嘉偉(阿幹)說:“你我不是這世上最聰明、勤奮的,也不是第一個做這件事的人。”

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葆有這樣的心態。營銷做不好,管理不到位,是心態出了問題,還是其他方面有了差池?



前美團COO幹嘉偉:別用理想,掩飾管理不到位


01 世界觀

1. 科學、經驗主義、機會主義

離開一線後,我接觸了很多傳統企業。

醫療、教育行業都在轉型做互聯網醫療、教育,與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企業最大的差異在於,他們的世界觀裡,充斥著經驗主義和機會主義。

這類企業缺少科學理解一件事的方法,他們遇到事情時會抖機靈,拍拍腦袋就感覺自己創新了。

其實,我們應該保持一種心態:

你我不是這世上最聰明、勤奮的,也不是第一個做這件事的人。

有一篇叫《阿里雲》的文章,說的是阿里如何在那麼不確定的情況下去做雲計算?

但其實阿里雲乾的事情有亞馬遜作為先例的,甚至包括做電商、新零售。

所以在遇見困難的時候,知道怎麼去學習,好過你憑有限的經驗做決策。

因為大多數人對於基本的常識是不清楚的,都是基於一些不清晰的常識在討論問題,建立基本的思考框架很重要。

我深度參與了中國第一、第四的互聯網公司,見證了在中國過去這些年,互聯網對其他企業的碾壓,它們幾乎沒有招架之力。

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是,互聯網基本上都是在用科學運營企業的方法在做,跟國外最新的經營、管理理念直接對接的。

另外一個原因是,政府管制最少,因為政府也不知道怎麼管。

2. 長期價值、短期利益

最近美團上市,很多人問我能不能買?從短期來說,我沒有答案。

目前美團400億美元,長期來看,過千億是非常大概率的事,甚至從某種程度來看,它比阿里的市場還要好。

企業的有限性體現在核心管理層的精力,錢可以融,但時間是沒法融的。

這段時間現金流困難,也不知道資本市場什麼時候會給投錢,有些公司就開始做一些短期流量變現的事情:

沿途看見什麼就撿什麼,走到最後走不動了,長期下來損害了核心價值。

前美團COO幹嘉偉:別用理想,掩飾管理不到位


3. 價值創造、利益分配

我碰到過很多CEO在考慮問題時,都脫離了第一性原理:

從來沒考慮過最終的價值由誰來創造、創造了多少,都覺得找到一個機會輕輕鬆鬆就能成了,企業就能經營好了。

這是個很危險的想法,好的企業都是死幹、活幹、巧幹、狠幹,加點運氣,才能做成的。

02 大方法論

1. C端—B端,第一性原理

最先起來的三大門戶,提供信息都是非常標準的。但慢慢地,供給越來越不標準化。

原來要受空間時間的限制,而現在隨時隨地就能聯網,用戶的在線時長陡然增長,伴隨著C端的應用流量移動化,流量的價值是首先容易體現出來的。

所謂互聯網下半場,簡單來說就是收割流量的機會越來越稀少了。

這個時候,應該往供給端走,這端的機會是永遠存在的,因為永遠要有人來生產。

國家現在也在講供給側改革,因為簡單地靠圈流量掙錢行不通了,但我們可以基於現有的關係、數據基礎設施,嫁接在阿里京東上面。

往供給側走,把供給側做好,這會是個更好的商業模式,成功概率會更高。

2. 戰略定力

結合在阿里和美團的成功,我總結出:戰略定力非常重要。

從我接觸到的很多企業來講,大多企業創始人特別缺乏對戰略的深度思考。

比如,這是不是一個機會?這件事能不能成?從邏輯上來講,它創造了什麼機會?

很多人看不到,他們所想要乾的事情,要麼是機會本身就是不存在的,或者機會存在、但不是他們的機會。

其實如果能清晰回答這幾個戰略上的問題,他們就能進一步往下探索。

因為對戰略思考的質量不夠,他們沒發現有些仗不用打,也是沒機會的。

好的戰略方向,做到60分的戰略執行,就會有不錯的收穫;

大多數企業問題還是在戰略層,還有部分企業戰略OK,但執行有問題。

前美團COO幹嘉偉:別用理想,掩飾管理不到位


3. 對標執行

講到執行這塊,最重要的還是對標學習的對象,既然你不是最聰明、最勤奮的,那你就去參考別人是如何做的。

因為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凡事一定有先例,能找到最優的方法論。

一家互聯網創業公司,一開始運營時就要對標行業內的最高水平。

美團剛剛起步之時,市場上的團購公司不勝枚舉,為了使美團能夠迅速成長起來,美團將目光和格局對標至當時已經風生水起的大眾點評。

後期經過千團大戰,美團不僅僅活了下來,並且能夠和大眾點評平分秋色。

所以說選擇對手很重要,對於互聯網帶動下創業形勢,需要迅速反應,只有跟上行業NO.1的節奏,才有可能擺脫贏家通吃的噩夢。

03 小方法論

1. 定義優秀,複製放大

剛入美團,為了儘快取得可持續、有機的增長,我問了各種各樣的人:

銷冠是什麼樣的?總結出可複製可持續的銷冠特徵。

比較常見的回答:

銷售要有比較好的消費感,比如四菜一湯、情侶餐的搭配,賣爆了才能銷冠,但這種是難以複製的。

最後我們發現,業績的好壞跟供給數量呈高度相關關係。

也就是說,跟“去5公里以外吃一個特優的套餐“相比,選擇“去500米的地方吃一個次優的套餐”的客戶明顯要多,所以我要想把業績做好就很明確了,要儘可能多地獲取供給。

最後定義出來的銷冠是:

勤奮、願意跑、有一定學習能力,可以標準化地上很多產品套餐。

後來為了提高效率,我砍掉了一些崗位,把從籤合同、到供給上線的一系列流程,從一開始的7天,縮短到10分鐘。

我要解決的是:美團的1萬多人都能最大化發揮他們的生產力,而不是一個城市的業務經理不好業績就差、經理好業績就好。

對營銷管理而言,大部分是出在定義錯了優秀,把不那麼可持續的、複製的取巧定義為了優秀,鼓勵了難以複製、甚至是不該鼓勵的事情。

前美團COO幹嘉偉:別用理想,掩飾管理不到位


2. 每天前進30公里

日常管理運營,大家都在找訣竅,找讓功力短時間大增的法門,但實際上捷徑很難持續地拿到結果的。舉一個南極探險的例子:

1911年,南極還是一個人類未曾開拓過的未知領域,這就好比很多創業者目前所看到的未來。

那時有兩個競爭團隊,一個是來自挪威的阿蒙森5人團隊,另一個是斯科特的17人團隊,兩者都是從北歐出發駛向南極。

這兩個團隊接觸的是同樣的信息、面對的是同一個機會、並且是在幾乎同一個時間點出發,這同樣類似於當前的商業競爭環境。

最後,人數較少的阿蒙森團隊,在2個多月後率先到達了南極點,並在21個月後,安全地返回了出發地點。

而人數較多的斯科特團隊,不但延遲到達了南極點,而且最後無一生還,他們的屍體甚至在幾年之後都沒有找到。

為什麼同樣的目標、同樣的環境,最後兩者之間卻有截然不同的結局?

除了物資準備充分,使用適合的先進工具外,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區別,是兩種不同的策略。

斯科特隊,天氣差的時候索性不走,天氣好的時候猛跑,狗馬出汗後很容易結冰,沒有掌握好節奏、嚴格紀律,導致物資消耗很不均勻。

最終斯科特團隊在回來的路上,離大本營一天的路上,體力耗盡凍死在路上。

而阿蒙森隊,有明確的目標規劃嚴格紀律,不會因為短期的順利低估前方可能遇到的困難,也不會因為眼前的困難就懷疑前進的方向和速度。

所以經營企業就是要每天前進30公里,保持科學的節奏。

前美團COO幹嘉偉:別用理想,掩飾管理不到位


3. 忽略個體差異,好員工是培養出來的

學過管理的都知道一個概念:

招一個好員工的收益遠超招一個很一般的人。

要靠一個好的機制培養出優秀的員工,清晰定義“優秀”,設計好制度。

基本管理做好,員工就會成長,好的員工自己就會冒出來。

4. 虛事實做,實事虛做

不少管理人員都很迷信價值觀,會覺得阿里的價值觀有效,想向阿里學習。

其實這都是在把價值觀當成掩飾他們管理不到位的工具,所以這種價值觀是無效的。

培養機制的建立其實就是借假修真的一個過程,企業設計KPI、PK等等考核方式,只是一種手段,是一種假的表象。

企業的真正目的應該是通過一系列管理手段培養人才,通過假的表象手段激發員工的創造力、執行力,傳遞有意義、有價值的信息。

04 在美團做了5年的事情

1. ABCD四項基本原則

人是美團最重要的資產,也是最重要的產品。

管理者用人,領導者培養人,不輪崗不輸出人才就沒機會。

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沒有藉口,過程和結果都要。

企業最終成不成取決於人,人是重要的資產,重點培養好人,事情自然就能做好;

Manager(管理者)跟Leader(領導者)的區別,Manager能利用薪水,Leader能把平均水平下的人用好、併產生化學反應。

把最好的人用到最好的地方,在現實執行中會遇到很多困難,但只要長期堅持才會看到它累計的價值。

前美團COO幹嘉偉:別用理想,掩飾管理不到位


2. EFG直銷管理抓手

早啟動晚分享;saleskits;review;走訪sop。

針對區域經理跟大區經理的緊箍咒,看哪些點都列出來,比如:針對員工狀態、CRM的使用,給出建議,寫一個長長的報告。

3. OPQ管理人員自我修養

● 三心

在阿里做區域經理時,我們就提倡要打造員工的“三心”理念:

省心、放心、開心。

上級佈置工作,不用說第二遍,這叫省心;

主動彙報工作進展,就是放心;

主動分享、幫助同事,就是開心。

● 二禁

嚴禁在下屬和同僚面前吐槽公司和上級;

嚴禁過度承諾。

吐槽或者抱怨上司、同事,會造成公司管理上的不穩定,說明公司的重點已經有所偏移,是不好的苗頭。

表揚、激勵下屬時嚴禁過度承諾。

前美團COO幹嘉偉:別用理想,掩飾管理不到位


● 十二個字

講信用、無官氣、有條理、少大話。

管理層不能通過許諾的方式激勵員工,未來的事誰也說不準。

過度許諾是管理人員對自己的身份不負責、是對員工或者下屬不負責。

如果許諾無法兌現,就會背上不守信之名,這就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關於作者:幹嘉偉,阿里67號員工,前美團COO,高瓴資本合夥人。

前美團COO幹嘉偉:別用理想,掩飾管理不到位

招一個好員工的收益遠超招一個很一般的人。很多人會以為這個理論聽起來有道理,但並不是很實用。

他們認為想在2個小時裡裡外外看透候選人的價值觀、能力不太現實,通過面試把長期合適的人找出來是很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