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老街修鞋匠:不懂啥叫工匠精神,只想把鞋修好,见不得浪费


随着社会生产力、国民购买力的提高,鞋服已不再是一件奢侈品。所以别说鞋子坏了,哪怕是稍微穿久一些或是今年不流行这个款式就被人丢弃。但在上个世纪物资匮乏的年代,鞋子穿坏了往往都是反复缝补,在这个特殊的年代下,修鞋匠便逐渐多了起来。而如今这项职业,已变得十分稀少。【摄影:胡东进|来源:去驴行】

在四川乐山市中区海棠路,陈师傅的鞋摊在角落里经营了多年。这是一个并不怎么起眼的小摊,低调地往往会被人忽视它的存在,但每逢街坊需要修鞋时,便会第一时间想起他。

陈师傅已在老街修了多年的鞋子,因为手艺好,收费又便宜,许多街坊都成为了他的老主顾。不比年轻人鞋子穿久了,穿厌了就扔,许多中老年群体还是十分乐意把有问题的鞋子送到鞋摊上修补。

多数鞋子因为脱胶或是些许的擦破,只要加点胶水,护理下,再用线在周围加固一番,又能够再穿个把年。遇到难修的鞋子,陈师傅也会尽可能对其进行“挽救”。在陈师傅看来一双鞋都是真金白银,说不要就不要是有些可惜的。

与陈师傅一样走过物资匮乏年代的人,大都对生活有着节约的习惯,这也是修鞋匠最后的一群顾客。而随着社会的向前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习惯和观念的改变,修鞋匠生存的空间只会愈加缩小。

但对于这种手工艺面临的危机,陈师傅并没有太多的感想,人们所说的工匠精神,陈师傅也不懂。他只知道把鞋修好,让顾客不浪费一双好鞋,剩下的就是靠着这门手艺好好营生。

过去修鞋匠背着工具箱走街串巷,如今修鞋的工作简单了许多,只要有一个固定的位置,时间一久就能够吸引一定的客流量,只要有需求就有生意。现在每天早上,陈师傅把工具装到行李箱,骑着电动车到摊位,就能够摆起摊来。

与修鞋匠平凡而又低调的生活一样,工具箱里的材料都极为普通,却能够把一双鞋寄予了新的“寿命”。而对陈师傅而言,这是自己多年以来讨生活的老伙计。

平凡的职业,平凡的人生,这就是从上个世纪走来的修鞋匠。如今的他们蜗居在城市的角落里,默默无闻地守着自己的营生。当你经过时,又是否会想起往昔的岁月。

摄影师胡东进。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就职于四川省乐山师范学院。现已联合去驴行,专注乐山等四川地区民间旅游文化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