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檯上的“戰神”朱儁明

醫者 | 手術檯上的“戰神”朱儁明

文 / 幹玎竹 編 / 袁月

【搜狐健康】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血管外科七科主任朱儁明教授帶領的這支團隊,是國際上最大的一組主動脈手術團隊。同行敬稱他們為“戰神”,平均一臺手術要持續6個小時以上。最長時間的一臺手術,站過18個小時。因為他們面對的,是曾令外科醫生“蒙羞”的——主動脈瘤。

距離美國醫生髮出的這聲感嘆,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但在醫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主動脈手術依舊需要付出極大的冒險。其一,是因為主動脈直接受到心臟的衝擊,在手術中無法控制的大出血,常達到“血流成河”的可怕程度。其二,是在動脈的管壁上縫針,一處針眼出血,就意味著手術失敗,這幾乎是上帝之手才能完成的操作。

留給患者和朱儁明的時間不多了,一場高難度、高風險、高強度的手術,將馬上開始!

打開張立的胸腔,醫生們發現,他撕裂的主動脈夾層外壁,已經滲血不斷,出現心包積液,主動脈隨時可能破裂。

終於,朱儁明趕在張立的主動脈破裂前,建立了體外循環,暫時保住了病人的生命。

馬上,張立的心功能和肺功能,將由這臺機器來代替。張立的主動脈壁被撕成了兩層,形成了真假兩個腔。

朱儁明首先要切除撕裂的血管,再置換新的人工血管。

接下來的一幕是對朱儁明手上真功夫的考驗。朱儁明要像刺繡一樣,謹慎的進針、出針,每一針的針距、縫合深度,都要根據血管的情況進行調整。

進出300多針,朱儁明完成了縫合,和人工血管置換,但另一個危險並沒有解除,朱儁明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張立的血管多處縫合部位都開始滲血。病人之前吃的抗凝藥,果然給手術帶來了極大的困難,現在,如何止血是朱儁明的頭號難題。

朱儁明和其他醫生重新縫合,每一處滲血的部位,通過壓迫,調整凝血成分,嘗試把血止住。

又是兩個小時,情況,終於有所好轉。

為了幫張立止血,手術中共使用了120塊小紗布,40塊大紗布,調了近1600ml血。沒有走動一步的朱儁明終於下了手術檯。

週末兩天,飛兩個地方,搶救三條生命,這已經成了朱儁明的常態。很多醫生在等待朱儁明的時候,都會對患者說兩個字,堅持。因為朱儁明到了,就意味著有活的希望。

埋頭苦幹30多年,一臺臺手術,一個個病人。在朱儁明和眾戰友們的努力下,主動脈手術的患者,從20%的存活率,陡然逆轉成目前,不到3%的死亡率,這背後包含著,朱儁明與家人更多的付出。

今年8月19日中國醫師節,朱儁明的難題又來了!

一位主動脈瘤合併急性主動脈夾層的女性患者岌岌可危,最要命的是,她是一名孕婦,馬上將臨產,肚子裡懷的還是雙胞胎。一根血管,三條命,都在朱儁明的手中。

芳芳,32歲,河北廊坊人。一直以為是肚子裡的孩子慢慢長大壓迫,導致自己呼吸困難,昨天待產檢查,才意外發現嚴重的主動脈疾病。

芳芳藏在胸中的“炸彈”一旦發生破裂,自己和兩個孩子會瞬間在10秒內死亡。但此刻的她,還不知道自己置身險境,朱儁明和家屬怕她情緒激動,血壓不穩定,沒有說出實情。

這場仗,需要多個團隊一起來打。麻醉、體外循環、產科、新生兒科、心血管外科5大科室,20名醫生迅速集結。一場大型多學科協作的複雜手術迅速啟動。

依照多學科協作制定的戰略,產科和新生兒科要作為先鋒官上陣。

麻醉會抑制胎兒呼吸,想要孩子存活,產科醫生必須在3分鐘內迅速取出2個嬰兒!同時,她們的動作要儘可能輕微,避免造成媽媽主動脈瘤的破裂。手術檯下,還有助產士和兒科醫生在保駕護航,朱儁明也站到了手術檯旁,隨時準備上臺。此時此刻手術室的空氣,好像凝固了。

僅僅1分鐘時間,產科醫生就娩出了第一個嬰兒。

爭分奪秒,又是1分鐘,第二個嬰兒也被取了出來,是一對龍鳳胎!

兩條小生命安全了!此時,手術室裡的緊張氛圍並沒有因為新生命的降臨而緩解,所有人都知道,還有一場硬仗要打,“戰神”朱儁明要登場了。

醫生把好消息帶給了心急如焚的丈夫,醫護人員這才得知,他和妻子10年未曾生育,最後做的試管嬰兒才迎來了新生命。不幸的是竟遭遇了主動脈瘤這個不定時炸彈。

手術必須要快,連最簡單的開胸環節,朱儁明也要親自主刀。胸腔打開後,朱儁明發現,芳芳的主動脈瘤已接近8公分,必須要迅速將她的血管與體外循環設備連通。

接下來,朱儁明開始小心翼翼地切除8公分的主動脈瘤和已撕裂的主動脈血管和病變的主動脈瓣。

朱儁明必須在已經非常糟糕的組織上,用人工血管和人工瓣膜重建主動脈結構。

6個小時過去,又縫了300多針,朱儁明成功為兩個寶寶留住了媽媽。

一根血管三條命!這是朱儁明送給自己,送給醫師節最好的禮物。

下了手術的朱儁明,要馬上趕往機場,繼續救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