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萬人復讀?!現在高分復讀生越來越多,應屆生還有出路嗎?

每年高考放榜,總有人考上了理想大學,但也有人遺憾落榜,他們有人最後上了一所勉強能接受的大學,也有人毅然加入復讀大軍中,再戰一回高考。

180萬人復讀?!現在高分復讀生越來越多,應屆生還有出路嗎?

@Archer.鵲南:我是不是瘋了?大學退學回來復讀。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今年復讀,希望能圓夢,加油!

@回爐再造:復讀兩個月了,我好難。

@DODOMT:復讀是為了在未來很硬氣。

全國各地掀起“復讀熱潮”

近年來,全國各地選擇復讀的考生呈現愈發增多的趨勢,“復讀熱潮”漸漸掀起:

2018廣東高考成績放榜第二天,大批前來報名復讀的考生和家長在凌晨時就在學校門口排起了長隊,因為招生計劃有限,當校門一開,學生和家長們便立刻上演了百米衝刺。

2019年8月,安徽毛坦廠中學,有近12000名復讀生前來學校報到,有學生還稱:自己的班級裡就有10個同學是復讀生。

2019年廣東高考放榜後的一個月,某教育機構新一年的復讀課程已開課。據該教育機構的負責人介紹稱:已有超過1000名同學到校進班學習,各校區學位餘額也不多,出現了供不應求的趨勢。

眾多考生選擇復讀相關的新聞遠遠不止這些,這樣的狀況每年高考落榜時都會如期上演。

復讀生群體數量到底有多龐大?

官網雖未公佈近幾年的數據,但清華大學“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追蹤研究”曾研究發現:

2011-2018年,全國本科大學裡第一代大學生(即特指父母沒有讀過大學、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進入大學的學生)一直保持在70%以上的佔比。同時,與非第一代大學生相比,更多的第一代大學生參加過多次高考(即復讀),佔比達到19.91%。

如果據此推算的話,全國本科高校大學生中預計有17.47%的學生曾復讀過。據教育部發布的官方數據,2019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達1031萬,如果17.47%的考生為復讀生的話,那麼人數將高達180.1萬。

除此之外,隨著教育的普及,每年高考報名人數都呈逐年上漲的趨勢,復讀生的數量也會隨著增加。

180萬人復讀?!現在高分復讀生越來越多,應屆生還有出路嗎?

如今,會選擇復讀的考生都是哪種類型的考生呢?結果有點令人出乎意料!

復讀已不是落榜生“專利”

在我們印象裡,選擇復讀的考生一般都是因為高考發揮不好,和平時成績差異較大的學生,我們通常稱為“落榜生”。不過近幾年高分考生選擇復讀的現象愈來愈多,這一群體的復讀生數量呈擴大趨勢:

在安徽毛坦廠中學,選擇復讀2020高考的理科考生裡有高考分數高達622分的考生;

在深圳,有復讀學校的校長在接受採訪時發現:高分考生準備復讀的人數猛增,理科最高分可達到568分,文科最高超600分;

2017年高考本科錄取進入尾聲時,據廣東多所機構反映:復讀生雖然還是以沒能考上本科或者是未能考上重本的學生為主,但分數達到一本還選擇復讀的學生比例正在逐年增加。

高分考生選擇復讀現象越來越普遍,各學校為了提高學校重本升學率也不惜使用各種“福利”來吸引高分生入讀:有的學校提供免費食宿,有的學校按照考生高考分數給予一定的學費優惠或者免除學費,有的在此基礎上還另補助獎學金。

為何現在越來越多考生會選擇復讀呢?

考生為何熱衷於復讀?

公辦院校學費比民辦的低

部分考生選擇復讀,主要原因不在於考不上大學,在於考不上公辦大學。畢竟公辦高校的學費是遠遠低於民辦高校的,比如: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學費為6230元/年,而吉林大學珠海學院最低學費也需要26000元/年。

這對家境一般的考生來說這無疑是巨大的經濟壓力,所以寧可選擇復讀,在來年高考中考取一所公辦院校。

名校文憑更“值錢”

首先,在高校錄取率攀升、大學擴招的今天,考取一所普通本科高校已不再是一件特別稀奇的事了,但如果考上了重本院校,是很令人驕傲的,也就是“聽起來好聽”(注:這裡的“好聽”並不含貶義之意)。

其次,社會競爭激烈,學歷文憑已成為大學畢業生們找工作的一塊“敲門磚”,而學校的知名度則是衡量你這塊“敲門磚”很大影響因素。

因為對用人單位來說,在無法對高校人才培養質量進行量化評價的情況下,依據985、211等標籤來篩選求職者顯然更簡單高效,很多人還會形成一種固化觀念:985、211畢業的學生大多都是優秀的,有些名企甚至以此作為招人的門檻。所以相比普通高校畢業的學生來說,名校畢業的學生更容易找到工作,也就是“用起來好用”

最後,名校畢業的學生剛畢業所賺取的薪資是明顯高於普通高校的畢業生。

中國薪酬網公佈的2018年中國大學畢業生薪酬排行榜TOP200顯示,清華大學2017屆畢業生以平均月薪9065元位居榜首,但最後一名西安建築科技大學,2017屆畢業生的平均月薪僅有3394元。兩所高校畢業生薪資相差了5671元,差距明顯,也就是

“賺得更多”

180萬人復讀?!現在高分復讀生越來越多,應屆生還有出路嗎?

180萬人復讀?!現在高分復讀生越來越多,應屆生還有出路嗎?

2018年中國大學畢業生薪酬排行榜TOP200

本科批次合併,一二本價值降低

根據國家相關政策,越來越多省份開始實行“一二本合併”或者“一二三本合併”。合併的結果就是原來三本的學校擠進了二本院校行列,二本院校擠進了一本院校行列,這就導致了本科批次梯度效應減弱,一二本院校文憑含金量在降低,而名校文憑含金量依然不減。

靠考研進名校的難度增大

許多以往沒能考上名校的學校,都希望通過考研實現上名校的願望,但事實上這條路更難走了,主要是因為:

第一點,各名校都增加了接收推免生的比例,而且這些推免生大多來自“雙一流”高校,就如北京大學2019年接收的免推生裡,有94.8%都來自雙一流的高校;

第二點,各名校更願意招收自己本校生為研究生

。最近,清華大學各學院陸續公佈了2020年擬錄取推免研究生名單,可以發現其中最大的生源都來自本校,達113名;其次為來自北京大學的免推生,僅有13名。

通過這兩點,我們可以看出,第一學歷的作用影響仍很大。

而且隨著考研報名人數的增加,近兩年考研錄取率預計在25%左右;2019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的招錄人數為1.45萬,報名人數為140萬,實際參加筆試人數為92萬,所以報錄比例為63:1。

相比考研、考公務員,高考應該是當前最容易的考試了。

復讀固然能給考生多一次重來的機會,但復讀生所要面臨的挑戰卻比應屆生的多得多。

復讀固然能給考生多一次重來的機會,但所要面臨的壓力也比第一次高考時大。

復讀的壓力你真的能承受?

1、心理負擔更大

面對第一年高考的不盡如人意,很多復讀生所要承受壓力是更多的:怕辜負父母、老師的期望;害怕每一次模擬考的失利;與班裡同學的格格不入;更害怕這一年的努力又白費了,甚至考得比第一次高考還差......

現在在一所重點中學復讀,覺得壓力好大啊!

發現自己所處的學習環境超級超級糟糕,班裡的復讀生完全沒有復讀生的樣子,整天嘻嘻哈哈,都不知道來幹嘛。我該怎麼辦,這種環境下學習好累啊。

唉!真的快撐不下去了——一個卑微的復讀狗。

復讀生活太壓抑了。

2、考大學容易,考名校難

當“有學上”的需求得到滿足後,人們自然就會想追求“好大學”,但“好大學”真的那麼容易考嗎?

河南作為高考第一大省,高考競爭是非常激烈的,想要考上一所211高校是很不容易的,起碼分數要達到600分以上。與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省985/211高校錄取率基本墊底:985高校錄取率為1.14%,211高校錄取率也只有4.15%。

而縱觀全國,985高校錄取率最高的省份的錄取率也不超過6%,211高校錄取率也不超過14%。

各地985錄取率排行榜

180萬人復讀?!現在高分復讀生越來越多,應屆生還有出路嗎?

各地211錄取率排行榜

180萬人復讀?!現在高分復讀生越來越多,應屆生還有出路嗎?

那麼全國有多少考生有機會進入“雙一流”大學讀書呢?據透露,目前“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共計140所,高考招生人數每年大約為37.7萬人,佔全國招生總量的比例約為4.7%,也就是說錄取率預計只有4.7%。

3、復讀費用也不低

除了學校,有許多考生也選擇在各大復讀機構進行復讀。據記者走訪發現,廣州大部分復讀費用在4.5萬元到6萬元不等,其中老牌高復學校卓越的費用最高,一學年收費56780元;位居第二的是文德和華興,其一年學費是53600元。所有調查機構中費用較低的是明師復讀,它一學年收取的各項費用是40000元。

如果加上日常開銷、學習資料等費用,家長還需要花更多的錢讓孩子復讀。

什麼樣的學生適合復讀呢?

有三十幾年高三備考經歷的語文老師薛蕙表示:

適合復讀的是“馬失前蹄”類型。這一類型是指在高考前一年的各大考試中綜合成績(總分)均名列前茅,而本次高考分數未過重本線或超過不多者;

再者是“中低平衡”者,在高三一年曆次大考中成績中等,無明顯的薄弱學科(跛科)和學科內無明顯的知識短板,每次考試均在400分左右徘徊;

另外,“拾級而上”和“笨鳥先飛”兩種類型的學生適合復讀。

“拾級而上”的考生高二期末考試成績較差,處於整體水平的下游,但在高三一年曆次大考中的成績每次都有進步,儘管名次上升不多,但一直往上走,本次高考未達理想目標。

“笨鳥先飛”類型考生高考中成績很差,大部分在360分以下或更少,但他們決心異常堅定,毅力異常強大,尤其是他們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會學習,會思考,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所以,考生選擇復讀需要非常謹慎。

復讀生數量逐年增加,與此同時不少應屆高考生在喊“冤”:競爭激烈了!

不少應屆高考生“喊冤”!

上文我們提到,2019年預計將有180.1萬名考生會選擇復讀,這也表明2020年參加高考的學生將面臨額外多出來10%的高分考生的競爭,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特別是像河南、廣東這些高考大省,一分的分差可能就是近千人的差距。

所以應屆生們還有出路嗎?

有學者在《教育公平才能讓復讀熱降溫》裡提到:復讀生持續升溫,並不見得是學生們更為上進和追求一流了,而是反映當今高等教育資源的不均衡發展,優質教育資源過於集中的窘境。

所以想要解決“復讀熱”的局面,最重要的任務是均衡高等教育資源,實現教育公平。

除此之外,要改變“唯分數論”的局面,重視發展自主招生、綜合評價等多元招生方式,如今國家、各高校也此方面做著努力:加入自主招生、綜合評價的高校數量在增多,高考分數佔比在降低,更注重考生個人才能。

隨著這些招生方式的日益推廣,復讀現象也會得到緩解甚至解決,學生們也能考上貼合個人能力、興趣的高校,人才培養更具有針對性。

最後,為了保障應屆考生的利益,有些省份還採取了:高考被錄取後,不報到將計入誠信檔案的做法,來限制復讀生來年高考志願填報院校數量。

“復讀熱”還在持續升溫,各界都需要去努力改變這一現狀。這不僅對應屆考生來說是種公平,也能緩解復讀生們所該要面對的壓力。高考,並不是一場名校爭奪戰,而是一場對十幾年知識的檢驗考試,最重要的是,你真的努力過,並且無怨無悔了,無論結果如何。

同時也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高考制度會更加完善,更加人性化,讓考生肩上所揹負的期望、壓力、責任能夠減輕,輕鬆考上真的合適自己的大學,成為一名有用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