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點燃數字化航運創新發展激情

近一個月以來,區塊鏈在航運領域的應用再一次成為業界聚焦的熱點。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使得航運業中原本持觀望態度或者謀劃等區塊鏈應用模式發展成熟後再參與的一些主體也紛紛躁動起來,加入到航運區塊鏈應用創新的潮流之中。

航運是最適合區塊鏈應用的產業之一

區塊鏈作為一種源起於電子貨幣交易記錄存儲的分佈式記賬技術,為何能夠一躍成為炙手可熱的前沿技術,並引起國家的重視呢?

筆者認為,區塊鏈帶來的價值並非源自其技術的複雜性,而是源自該項技術的功能特性。也就是說,區塊鏈技術所涉及的加密技術、網絡分佈式存儲技術、共識機制(或稱投票機制)技術、鏈式存儲結構都不是非常複雜的技術,但是將其融合在一起時所展現出的能夠“保持私密信息在公共監督環境下不被篡改和偽造”的功能特點卻直接指向了當今商業社會的最大痛點問題——信任。

區塊鏈技術的功能特點使其在參與角色多樣、商業價值較高、信息傳遞鏈條長、涉及商業秘密的業務應用場景中凸顯可貴。此外,區塊鏈在乳製品、鑽石交易、數字版權等跨國高附加值供應鏈領域也產生了很多應用案例。

航運業涉及託運人、航運公司、貨運代理、港口和碼頭運營商、內陸運輸承運人和海關等多樣化的角色,所承運的貨物價值比運費高1-2個數量級,涉及跨國、跨政府、跨行業的信息交換,其承運貨物的貿易信息涉及各產業供應鏈的商業機密。

因此,從理論上來說,航運業應當是最適合於區塊鏈應用的領域之一。

區塊鏈升溫背後的經濟原因

很顯然,區塊鏈應用需要大量的IT資源投入和數字基礎設施支撐。如此巨大的投入和試錯風險為何沒能澆滅航運業試水區塊鏈的熱情呢?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必然是經濟上的可行性,其原因可以從成本和效益兩方面來闡述:

一方面,摩爾定律是區塊鏈商用合理化的基礎。信息化成本的飛速下降使原本“不經濟”的技術方案變得越來越“經濟”。雖然,用多個賬本記賬與用一個賬本記賬相比較,其可靠性顯而易見,但購買多個賬本意味著信息保管成本會成倍數的增長也是顯然的,所以人們直覺上會拒絕這種看上去非常愚蠢的方案。由於網絡帶寬、存儲容量、計算能力等資源在“摩爾定律”的影響下快速下降,使多個“賬本”記賬這種過去看起來並不經濟的一種方法,今天看來卻是可行的。人們應該有這樣的感受,幾年前我們還在為每個月結餘的手機流量是否應該清零而爭執,現在幾乎每個人的手機流量都是足夠的,特別是當我們使用的手機APP帶來更多付費服務時,運營商也就不會再計較流量收入。

另一方面,溝通和信任是最大的商業成本,小規模、偶發性合作帶來新效益。在商業溝通只能通過電話、郵件、面談進行的時代裡,要高效地做成生意或者開展業務,必須把大量寶貴的時間用到最有價值的、規模最大的或者最容易達成交易的客戶身上。但是現在,數字化的手段能夠幫助我們去發現那些海量的小規模客戶,或者有臨時性突發需求的客戶,因為我們不必花費大量時間與他們逐一溝通,而是通過互聯網併發的與所有的客戶介紹產品和服務。

顯然,數字化本身為我們帶來了更廣闊的潛在“長尾市場”和更多的商業效益。但是,當與這些小規模、小體量客戶發生偶發性合作的時候,甚至是兩個從來沒有合作過的商業夥伴之間第一次進行商業合作的時候,“信任”問題就尤為突出。在“C2C”和“B2C”的市場裡,支付平臺往往會通過凍結支付金額來確保交易雙方守信履約,但對於“B2B”和“B2G”的市場,資金週轉的重要性使得我們不能把信任徹底建立在資金擔保之上,這就為區塊鏈留出了巨大的應用空間,也因為如此,區塊鏈天然具備了與金融相互結合的能力。

繞不過去的“線上線下一致性”

航運業本質上是圍繞“船”和“貨”開展業務的行業,這就決定了航運業的實際業務操作永遠在“線下”的物理世界裡。那麼,當我們想用電子商務或區塊鏈等數字化手段去改造航運業,將業務涉及的商流、資金流、信息流都搬到“線上”去的時候,“線上”與“線下”的一致性問題就成為一個無法迴避,必須面對的問題。

這個問題具體來說包含三個小問題:一是如何保證放到區塊鏈上的信息是真實可靠的,即“上鍊”過程如何保證不造假;二是如何保證現實世界中“線下”的業務狀態發生變化時,“線上”信息也會同步更新;三是“線上”形成的商業約定如何確保會在“線下”得到有效的執行,即解決履約率問題。這三個問題對於航運區塊鏈應用來說,都是足以致命的問題,因為當“線上”信息不能真實的反映和約束“線下”的業務操作時,談“信任”和“防篡改”就失去了意義。

雖然區塊鏈理論上能夠解決上下游企業業務上的協同和信息的互通。但實際應用必須保證源頭數據的真實、準確和及時,要儘可能地讓數據不要經過人的手,而是直接通過物聯網和機器生成。因此,區塊鏈應用一定是以航運業有了較好的航運互聯網和航運物聯網為前提的,物聯網、互聯網和區塊鏈是並行發展的技術,更多呈現出互補關係。

區塊鏈與航運的交匯點在哪?

那麼,從當前來看,區塊鏈跟航運業互相結合的時機是不是已經到了,究竟如何才能讓兩者更好的結合而提升海運業的高質量發展呢?筆者認為一些可行的應用結合點主要可以概括為四大方向:

第一,基於區塊鏈的多式聯運協同無紙化。在進出口貿易中,圍繞貨物提單組織著大量的供應鏈信息,包括貿易、關檢、運輸、物流等一系列的信息,多達數十種的業務單證,牽扯銷售、採購、貿易商、承運人、口岸部門、港口、倉儲等一系列的主體角色。當前,由貨訊通(CargoSmart)發起的全球航運商業網絡GSBN(Global Shipping Business Network)和馬士基與IBM主導的TradeLens平臺,都將目光鎖定在了提單電子化的問題上。這種應用有一些顯而易見的價值,例如可以減少紙質單證流轉成本、可以加快提單傳遞、可以更方便地開展包括提單質押等金融服務,可以提升供應鏈的透明度、減少瞞報風險等。但是筆者認為此類應用目前的“格局”還不夠大,對於“門到門”的多式聯運服務而言,海運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真要實現電子化提單,一定是指多式聯運提單,而非海運提單,因此這類區塊鏈項目應當大量吸收航空、鐵路、物流等海運以外的主體加入,才有可能真的撼動現有的商業模式。

第二,基於區塊鏈的海運資產液化和航運供應鏈金融。通過將運輸工具、物流設備場地資產化,還有可能湧現出創新的金融服務模式。通過區塊鏈將資產化的航運資源以數字形式放上雲端後,交易、融資都更加靈活,資產的追蹤和管理更加便捷。甚至可以將重資產分拆成小顆粒,然後通過眾籌模式進行融資,再以融資租賃模式進行運營,而這一切不再需要一個交易所來完成,而是通過P2P的模式來完成。由於船舶工業的訂單製造週期較長,現有模式往往是銀行承擔了船舶融資的大量風險,未來可以通過鎖定新造船的價格指數來控制造船風險,並利用區塊鏈將造船訂單的一部分以金融投資產品的方式拆分發行。與此同時,區塊鏈技術還可實現應收賬款權力向交易上游轉移的金融服務,解決集裝箱、船舶等資產的分銷、租賃追溯、質押等問題。

第三,基於區塊鏈的海運證書無紙化。在全球海運貿易背景下,船舶證書、船員證書、貨物證明文件等往往都還需要各國口岸查驗紙質證書原件。以港口國檢查(PSC)為例,各國船舶在國際航線航行需要隨船攜帶大量紙質證書以備各國政府查驗,這些證書包括船舶國籍證書、國際噸位證書、國際載重線免除證書、最低安全配員證書、船員證書、健康證書等。大量紙質證書,不僅對運營船舶提出了證書攜帶和保管的要求和負擔,也對各國政府執行檢查提出了登船檢查原件的要求,使得執法人力成本居高不下。若能基於區塊鏈技術建立合作的電子證書平臺,並以簽署公約方式認可平臺保管的電子證書與紙質證書原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在實際檢查過程中採信電子證書,即可打破這一現狀。類似方案,亦可解決低硫燃油檢驗書、貨物原產地證明、公證書、擔保書等電子單證方面的問題。

第四,基於區塊鏈的監管互認、執法互信,應對欺詐與瞞騙。監管互認、執法互信的問題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看。一個層面是多個政府職能部門之間,如何互認、互信,比如海事局有船舶登記信息、水運局有港口經營信息,雙方在各自領域都是權威的信息中心,但當調用對方信息時能否100%採信就可以利用區塊鏈來保障。

現實中,我們常常聽說銀行讓一個人證明“他是他自己”或者“他媽是他母親”的荒誕案例,本質上就是多個信息權威不能互信,而將舉證則然轉嫁給業務申請者。從另一個層面看,對於來自不同國家的互相併不存在隸屬關係的政府執法互信問題也很突出。若我們嘗試建立一個區塊鏈的網絡,讓A國執法者的抽查監管和處罰行為等等依法辦理的事項上鍊, B國的監管方也能夠及時獲取共享並且認可這樣的執法行為、判定、抽查結果,即使A、B相互之間不存在彼此隸屬關係。這樣一來,假如從歐洲發往中國的貨物當中有人進行了瞞報,那麼在中國的海關部門檢查出來的情況下,歐洲的口岸單位或者海關可以根據中國相關單位的執法查驗結論採信,並且去懲罰在歐洲這邊存在瞞報行為的發貨人,反之亦然。

除了上述政府視角的討論以外,企業也可以利用區塊鏈來實現互認互信。例如,在航運金融與保險業務中,從風控、運營等方面影響保險業務的效率和商業模式,通過將保險索賠置於不可更改的區塊鏈環境中,有助於消除欺詐的現象,當然這還需要解決與法律框架有關的問題,確定鏈中交易的管轄法律和管轄權。

航運區塊鏈應用如何“去偽存真”

雖然,筆者提出了一些航運區塊鏈的應用方向,但仍然無法窮盡所有未知的創新可能性。但是筆者卻能提供一套幫助您辨別虛假區塊鏈應用的三條經驗:

一是第三方主導的區塊鏈實踐比第一方主導的機會更大。

區塊鏈雖然在實際應用當中不一定能做到絕對的去中心化,還往往採用“多中心”模式。但是其本源思想就決定了區塊鏈的應用由第三方機構去主導會更好,既做管理者又做參與者會容易失去公信力。第三方主導的區塊鏈應用一方面可以避免出現參與業務的某一方擁有控制權,而影響整個應用的秩序,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甚至打著區塊鏈的旗號實際卻做著竊取他人機密信息的勾當;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更平等、獨立的方式吸引更多相關方參與其中,實現該技術帶來的最大效益,從而改變整個航運業業務不透明的現狀。

二是不搞虛擬貨幣的區塊鏈應用比發幣的應用往往更具有合理性

區塊鏈技術產生之後形成了兩個“圈”,一個是“鏈圈”,就是主攻區塊鏈技術的群體;另一個是“幣圈”,玩炒虛擬貨幣的群體。目前來說“鏈圈”為代表的區塊鏈技術應用場景更被行業所認同和接受。一個合適的區塊鏈應用場景本身就應當在其涉足的行業中尋找到了能夠“自洽”的商業邏輯,具有充分的應用價值來吸引業內參與者,而無須藉助於發幣和炒幣等其它“價值”的吸引客戶入局。即便項目主導者原本的意圖並非用區塊鏈發行的Token來設立“旁氏騙局”,但是隨著海量資金的湧入,難免會迷失本心、捨本逐末,甚至淪為詐騙。

三是不要迷信區塊鏈在傳統MIS(管理信息系統)就能搞定的應用功能上能夠更勝一籌。

和一些其他行業相比,航運業信息化發展的程度並不高,還有很多應用場景可以通過信息化系統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進行優化,在考慮應用場景佈局是否加入區塊鏈概念的時候,一定要明確傳統的管理信息系統是不是也能實現目標,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加入區塊鏈就沒有意義,只會浪費精力和成本。須知,提高溝通效率是信息化的固有功能,而非區塊鏈特有。比如國內各港口正在做的“電子設備交接單”應用,有當地港口企業作為背書,已經足以滿足用箱企業、堆場、船代、船東、碼頭之間的信任需求,無須再使用區塊鏈來實現信任。

區塊鏈雖然是一項非常有潛力的技術,也非常適合於應用到航運領域,但其也有數據上鍊過程的造假、ID克隆、密鑰洩露、第三方違規信息洩露等一系列風險。並且,市場上仍然充斥著大量“蹭熱度”的偽創新和偽應用。面對這樣的發展機遇,從業者需要更加冷靜和理性的判斷,從區塊鏈的本身特性出發,堅持獨立的思考和判斷,而不要盲目信任網紅項目和那些號稱萬能的解決方案。願區塊鏈能為數字化航運的創新發展帶來巨大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