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潍县沧海桑田,曾经老潍县,曾经的老乌撒卫

“潍坊”一座北方沿海的城市,古称潍州、潍县,因风筝闻名,又被称之为鸢都,这座坐落在山东中部的城市,用它的过往经历,传达往事随着历史潮流向前发展。

见证潍县沧海桑田,曾经老潍县,曾经的老乌撒卫

潍坊的旧城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他的影子,唯一能看到的是在白浪河畔岸边的一段老城墙,探访老潍县,东关必不可少,追溯东关,我们就能追溯到潍县的点滴往事。

潍县东关的兴起,始于明初的大移民。东关五大姓氏家族,韩、谭、李、杜、王,大部分是从云南乌撒卫等地迁转来的军户,最早就在后来的前所、后所一带居住。

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朝廷设立乌撒路。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军攻克乌撒,修筑乌撒城,设立乌撒府(土司府),隶属于云南布政司。设立乌撒卫,隶属于云南都指挥使司。乌撒卫的治所设在今贵州省威宁县城址一带。

见证潍县沧海桑田,曾经老潍县,曾经的老乌撒卫

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军九万多人奉诏在乌撒卫一带的各地屯田。局势稳定后,云南乌撒卫所辖干户所、百户所的一些官兵及其家属加入明初全国大移民行列。他们从乌撒卫一带步行到长江,沿江而下到扬州,沿运河北上迁移到山东定居。有李姓军户由乌撒卫分别迁至潍县韩尔庄李家(今属坊子区凤凰街道)、李家庄(今称辛李家社区,属坊子区凤凰街道)、东关、贾庄(即今西贾庄,属潍坊经济区北城街道)等地。也有谭姓军户由乌撒卫分别迁至潍县东关、大虞河头(今属奎文区大虞街道)、城里布政司街(今潍城区布政司街)等地。还有韩姓军户由乌撒卫迁来潍县东关。这些军户人家经过世代瓜瓞蔓延,都成为本地具有一定规模的姓氏家族。

再回到前所街、后所街地名来源上来。由于未见更具体的记载,不妨对相关考证进行分析后,提出这样的假说:原来隶属于云南乌撒卫所辖相关千户所、百户所的韩、谭、李等不同姓氏的军户,迁来潍县东关并在相关地域内(假定为后来的前所,后所一带)集中世居,

见证潍县沧海桑田,曾经老潍县,曾经的老乌撒卫

逐渐各自形成一定规模的姓氏家族。为了让后代记住祖先的来处,他们集中世居的地域,仍然遵循其始祖原来所在的乌撒卫千户所、百户所的习惯而简称“所”。后来,他们集中世居的地域逐渐形成前、后两条街道,两条街道两旁逐渐形成前后街区。这两条街道也顺理成章地称为前所街、后所街。至于“所”读作“署”,是乌撒卫还是潍县的习惯,就更难说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