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容量U盤太貴、移動硬盤太大?那組個剛剛好的移動U盤

做為一個射雞師,平時使用某迪的32G U盤,出行隨身都會帶上所需的工作文件,以便有空或客戶需要時及時外發或展示。近幾年隨著對航拍和VLOG的興趣,隨身文件就越來越大,隨身帶著是想著有空也可以剪輯一下。動換掉U盤的想法其實由來已久,但一直還在糾結是U盤還是說M.2盤組一個。至於SATA規格早已放棄,那個體積確實太大,就算固態體積也是大,而非SSD又容易損壞,對數據沒有保障。說說為何放棄U盤前先說說個人理想目標:容量256G或500G,USB3.1 GEN2規格,在某平臺搜的結果,256G或500G及以上標稱USB3.1的基本為GEN1規格,也就是以前的USB3.0,讀寫不是非常理想。綜合各方面考慮,最終還是決定用M.2自己組一個。當然還有另一方面考慮,那就是M.2如果不好用,我還可以放在電腦上做容量SSD。

大容量U盤太貴、移動硬盤太大?那組個剛剛好的移動U盤

大容量U盤太貴、移動硬盤太大?那組個剛剛好的移動U盤

要與電腦等設備相連接和以前的移動硬盤一樣都需要一個硬盤盒,搜NVME M.2轉USB3.1硬盤盒,GEN2規格的有不少,幾個品牌對比下來,最終選擇了這款——奧睿科帶伸縮接口的NVME M.2固態硬盤盒。為何?一起看下。

彩盒主色是奧睿科的經典藍搭白。全鋁外殼是這款硬盤盒主要的特點,也是出於散熱的考慮,這是選它的原因之一。

大容量U盤太貴、移動硬盤太大?那組個剛剛好的移動U盤

盒內除硬盤盒外,配件並不多,一本說明書、一張保修卡、六角螺絲與及螺絲一個。

大容量U盤太貴、移動硬盤太大?那組個剛剛好的移動U盤

奧睿科NVME M.2固態硬盤盒大小介於U盤和2.5寸移動硬盤中間,108*26*10.5MM尺寸,銀色鋁鎂合金材質,另一款是黑色的,個人感覺銀色質感。表面的噴砂工藝配以邊緣的亮邊切角,乾淨漂亮。正面中間有三條亮銀斜邊,斜邊劃分左右,一邊曬”ORICO”字樣,另一邊是一個三角標及右上角一小孔,小孔為狀態燈,指示狀態用。

大容量U盤太貴、移動硬盤太大?那組個剛剛好的移動U盤

這個硬盤盒自帶Type-C的接口,為保護更好的接口,平時都隱藏於內部,只有輕按底部的這個滑鎖開關並往上推,就可以把Type-C接口推出來。滑鎖形狀的下面曬有產品的規格及一些認證標識。

大容量U盤太貴、移動硬盤太大?那組個剛剛好的移動U盤

大容量U盤太貴、移動硬盤太大?那組個剛剛好的移動U盤

使用附帶的工具拆開硬盤盒,黑色的電路板顯露出來。推出Type-C接口是整塊電路板往前移,也就意味著不能使用散熱硅脂膠貼合在M.2固態和鋁殼之前,藉助鋁殼來散熱了。這就讓我有點擔憂它的散熱了。

大容量U盤太貴、移動硬盤太大?那組個剛剛好的移動U盤

奧睿科NVME M.2固態硬盤盒從NVME M.2轉USB3.1主板使用的橋接芯片是JMicron的JMS583的芯片。一顆USB 3.1 Gen 2轉PCI-E 3.0 X2的橋接芯片,支持SSD的SRIM指令,支持NVMe 1.3。只轉PCI-E 3.0 X2是受USB 3.1 Gen 2帶寬的限制,USB 3.1 Gen 2帶寬僅有10Gbps,PCI-E 3.0 X2就有16Gbps了。轉再高也還是僅支持10Gbps帶寬,所以只能是期待USB有新的突破。

大容量U盤太貴、移動硬盤太大?那組個剛剛好的移動U盤

使用的固態是東芝的RC-500 500G ,8月份出的,NVMe/Pci-e 3.0 Gen3X4 m.2固態,採用東芝的96層TLC(三階存儲單元)BiCS FLASH 3D存儲器,東芝原廠內存顆粒。

大容量U盤太貴、移動硬盤太大?那組個剛剛好的移動U盤

硬盤的安裝就不多說,用硬盤盒配帶的螺絲固定即可,再小白稍有點動手能力都沒有問題。要注意的是,奧睿科NVME M.2固態硬盤盒僅支持M KEY的SSD。

大容量U盤太貴、移動硬盤太大?那組個剛剛好的移動U盤

上機格式化硬盤,500G的容量實際只有465.75G,折算也確實是1塊錢1G。

大容量U盤太貴、移動硬盤太大?那組個剛剛好的移動U盤

用了硬盤盒的原因,接口類型變成了UASP,UASP是一種傳輸協議,為大容量存儲設備提供更快的傳輸速度,降低CPU的利用率、數據延遲和等待時間。在這裡傳輸模式也識別不出來。

大容量U盤太貴、移動硬盤太大?那組個剛剛好的移動U盤

首先是我的筆記本,華碩飛行保壘FX53VD,有一個TYP-C接口,不過是USB3.1 GEN 1規格,所以下圖的測試是5Gpbs帶寬的讀寫速度。有點對不起這個固態的感覺。

大容量U盤太貴、移動硬盤太大?那組個剛剛好的移動U盤

大容量U盤太貴、移動硬盤太大?那組個剛剛好的移動U盤

大容量U盤太貴、移動硬盤太大?那組個剛剛好的移動U盤

在使用過程中,帶接口的奧睿科NVME M.2固態硬盤盒缺點顯示出來了,僅靠U口來掛住硬盤盒,感覺相當脆弱,重力作用下已經往一邊傾斜了。有點擔心哪天一不留神悲劇就降臨了。

大容量U盤太貴、移動硬盤太大?那組個剛剛好的移動U盤

為了展示USB3.1 GEN 2的讀取,在我的雕牌X470上試了下,這個速度算是可以對的起這個固態了。

大容量U盤太貴、移動硬盤太大?那組個剛剛好的移動U盤

大容量U盤太貴、移動硬盤太大?那組個剛剛好的移動U盤

大容量U盤太貴、移動硬盤太大?那組個剛剛好的移動U盤

總結:

大容量U盤太貴、移動硬盤太大?那組個剛剛好的移動U盤

對於這個硬盤盒,其實也沒有什麼過多可以說的,做工和材質可見,全鋁機身,手感一流。讀取速度按需求自己區配來就好。最關鍵的讀寫,NVME M.2轉USB3.1 gen 2 受USB帶寬的限制,很多M.2固態都發揮不了自身的速度,選擇一個合適容量SSD的就行。那奧睿科這個NVME M.2固態的硬盤盒,個人認為有點隱患的就是僅靠單U口來掛起整個硬盤盒,某一方面加上了損壞的可能性,如能帶多一條TYPE-C母頭轉USB公頭的線,一是加大通用性,畢竟現階段TYPE-C接口還不普遍;二是當然就是前面說的減少U口不小心損壞的可能性。再一個是SSD的散熱問題,因為要帶接口犧牲了藉助鋁外殼散熱的問題感覺有點不值當。當然自帶TYPE-C接口也非一無是處,一是增加了那麼一丟丟便攜性吧;二是可以做為OTG U盤,使用安卓手機或平板讀取裡灰的數據。如果你是筆記本用戶、身邊TYPE-C接口設備居多,恰巧也需要一個可以OTG的U盤,那這個硬盤盒還是值得考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