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綢繆,變老齡化壓力為發展新動能

未雨綢繆,變老齡化壓力為發展新動能

北京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所長 陳功

未雨绸缪,变老龄化压力为发展新动能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研究所社會事業室副主任 李璐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記者 | 程 暉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近期至2022年,中期至2035年,遠期展望至2050年,是到本世紀中葉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性、綜合性、指導性文件。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日前就《規劃》的有關問題走訪了參與制定此《規劃》的相關專家。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請你們談談,當前出臺《規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哪些?

李璐:當前出臺《規劃》主要有幾方面原因:

一是老齡化形勢要求。我國自20世紀末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老年人口數量快速增加,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提高。未來一段時期,老齡化程度還將繼續加深,併成為伴隨我國“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長期趨勢。

二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就應對人口老齡化作過重要指示,強調要加強頂層設計,做到及早應對、科學應對、綜合應對。李克強總理明確指出,要抓緊研究提出科學政策建議,並注重可操作性。《中央政治局常委會2018年工作要點》提出了加快編制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的任務要求,為此,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相關部門起草完成了《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

三是積極應對挑戰、迎接機遇的要求。作為一個14億人口大國,人口老齡化將成為我國基本國情,深刻影響著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必須未雨綢繆應對老齡化的挑戰和壓力。同時,也要迎接老齡化的機遇。老齡化是經濟社會不斷髮展的產物,還將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要素和變量,要在我國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把握機遇、化解風險。

《規劃》的重要性在於,作為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頂層設計,既要凝聚全社會基本共識,推動全社會從思想認識上科學認識、積極迎接老齡化社會;又要發揮社會各主體的職能,從要素儲備和利用的角度未雨綢繆、提前謀劃,使老齡化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相互協調、融合,最終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道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驗和模式。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和未來趨勢如何?

李璐:我國自20世紀末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老年人口快速增加。截至2018年底,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49億人,佔總人口比重17.9%。未來老齡化程度還將繼續加深,形象地說,就是社會年齡不斷增大。

老齡化對我國而言挑戰和機遇並存。人口老齡化確實會對社會保障、公共服務以及家庭功能等造成一定壓力,但同時也能夠推動銀髮經濟發展壯大,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推動科技發展,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助推產業升級;推動各類保險基金髮展,為資本市場帶來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等等。

陳功:我國目前人口老齡化處於輕度老齡化的階段,2030年到2035年之間達到中度老齡化,到2050年前後會到重度老齡化的階段,在目前的輕度老齡化階段未雨綢繆來制定這樣一個規劃,是為了應對未來人口老齡化持續深化所帶來的一系列挑戰和風險,是一個長期的準備過程。我們不是說馬上就能夠把這個問題解決掉,而是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包括財富上的準備、制度上的準備以及整體社會的框架和架構各方面的準備,這次的規劃就是做這樣一個準備。

比如財富的積累,實際上是通過我們整個社會的發展,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高質量發展來創造財富,把蛋糕做大。從政府的角度來說,就是要提供一個兜底的保障,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體系來支持。除了政府以外,每個人也都應該積極地準備。這些準備包括財富的儲備、健康的準備,以及文化、心理等各方面的準備。特別突出的就是健康和教育,包括全生命週期的健康促進以及建立一個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等,因為老年人也是創造社會財富的重要力量之一。

從總體上看,人口老齡化並不是洪水猛獸,而是我們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標誌。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我們的財富積累還沒有達到相應的高水平。尤其過去專門為老齡化做的準備是不足的,但我們有後發優勢,發達國家已經經歷了人口老齡化的階段,有一些經驗和教訓可以吸取。比如這個《規劃》裡面,強調發展、健康、社會環境對老年人的作用,強調老年人自尊自立,強調老年人是財富等等。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和以往規劃相比,此次的《規劃》有什麼突出特色和亮點?

陳功:跟以往的養老文件相比,這次不是單純從老年人的角度、老年工作的角度,也不是單純從老年事業的角度,而是從一個社會整體建設的角度,大家共同來出力建設,通過共建共治共享,全社會共同來應對人口老齡化,來解決人口老老齡化的問題。

李璐:從規劃定位來看,《規劃》屬於中長期國家級專項規劃,兼具國家發展規劃的綜合性,整體呈現出“高站位、管長遠、大框架、有重點”。

首先,《規劃》超越了人口發展規劃、老齡事業發展規劃等傳統專項規劃的框架體系,從財富儲備、勞動力供給、服務和產品供給、科技創新、社會環境等五大領域整體謀劃、綜合佈局。雖然應對人口老齡化本質上是應對人口結構變化,但我國作為14億人口大國,人口結構的變動將直接影響國家現代化進程、中華民族復興進程以及全國人民的民生福祉。所以,《規劃》以人口老齡化為切入口,實際上全面部署了面向本世紀中葉的經濟社會發展思路和重點任務。

其次,《規劃》相較於國家發展規劃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而言,規劃週期更長,近期至2022年,中期至2035年,遠期展望至2050年,是我國為數不多規劃週期至本世紀中葉的發展規劃。同時,區別於國家發展規劃,《規劃》重在問題導向、應對變化,但同時也體現出系統性、全面性。為了科學認識、有效發揮、及時化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規劃》提出穩步增加養老財富儲備、改善勞動力有效供給、打造高質量為老服務和產品供給體系、發展銀髮經濟、提高老年服務科技化水平、建設老年友好社會等有針對性的重點任務,使我國更具應對風險和把握機遇的能力。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我們如何認識和理解《規劃》目標?

李璐:《規劃》指出,到2022年,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到2035年,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制度安排更加科學有效;到本世紀中葉,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相適應的應對人口老齡化制度安排成熟完備。

《規劃》立足於順應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規律,推動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融合發展,建立了與“兩個一百年”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兩個階段相契合的規劃目標和任務,是確保我國順利實現百年目標的堅實保障。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規劃》從5個方面部署了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任務,您覺得和廣大老年人關係最緊密的是哪些內容?

李璐:《規劃》分別從“財富”、“人力”、“服務和產品”、“科技”和“環境”等五大支撐要素出發,重點勾勒出“為老齡化社會做什麼”以及“為老年人做什麼”兩重任務體系。

第一重任務是強化全社會的應對能力。包括:增強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基礎、提高社會保障能力,提高人力資源素質、推進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打造健康服務體系,以及增強科技對產業升級、對勞動力替代和增強的作用,都是針對全社會的任務措施。第二重任務是針對老年人的支持、服務和關愛能力建設。包括:建立多層次長期照護保障制度,構建老有所學的終身學習體系、創造老有所為的就業環境、構建為老服務的人力資源隊伍,健全老有所養的養老服務體系、發展銀髮經濟,提高老年服務科技化水平以及加強老年人權益保障、完善家庭支持政策、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等,都是針對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支持舉措。老年人是老齡化社會的一部分,既是任務主體又是任務對象,所以兩重任務相互交織、彼此對應。

陳功:在這個《規劃》裡面還特別提到了科技創新,這首先為增加財富提供動能,另外也為為老服務提供平臺和體系支撐。在解決了基本的生存問題以後,人們對於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要求會越來越高,所以在《規劃》裡面提到要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體系,這主要依賴於市場。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規劃》提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那麼,政府、社會、企業、家庭以及老年人等社會各部門、各群體在應對人口老齡化中分別需要承擔什麼職責,發揮什麼作用呢?

李璐:《規劃》將多主體共同參與的制度理念融入了規劃內容,明確提出“倡導多元主體共同參與”。隨著老齡化形勢的發展變化,政府把握和更新不同時期兜底線、保基本的制度設計,將政府的職能發揮到位,確保每一名特困、困難失能老人安享晚年;同時,通過差異化的優惠政策,充分調動社會公益組織和市場企業主體廣泛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發揮各自優勢,提供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和產品。

《規劃》提出7大保障措施,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相關部委和部門分解落實,各省市自治區制定實施方案,調動政府、市場和社會力量共同實現規劃目標。實施評估上,《規劃》將圍繞22個核心評價指標和一整套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實施評估,並通過創新試點等鼓勵措施探索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地方經驗,最終形成各部門協同、全社會動員的綜合應對體系。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中國特色應對人口老齡化道路,與其他國家相比,有什麼突出的優勢和不同?

李璐: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有針對老齡問題、老齡工作的規劃和行動計劃,如1982年《維也納國際老齡行動計劃》、1998年《亞洲及太平洋老齡問題行動計劃》、2002年《馬德里國際老齡行動計劃》等。

日本政府將老齡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1986年頒佈了《高齡社會對策大綱》,1989年制定了《促進老年人健康與福利服務十年戰略規劃》。澳大利亞和法國等發達國家也都有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理念、規劃和制度體系。

總體而言,各國應對人口老齡化有幾個共同任務:保持經濟持續增長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根本戰略,制定一套完善的老齡保障計劃是發展老齡事業的堅實基礎,從人、財、物等多方面推動老齡服務體系的建立,從健康、保障和參與三方面為老年人提供一個良好的晚年環境,發揮社會部門和家庭的作用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對人口老齡化道路,最大的優勢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規劃》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共同發佈,充分凸顯了重視程度。另外,應對任務實、部門有分工、社會齊動員、落實有抓手。《規劃》共提出了五大領域52項綜合任務,並分解出7個行動計劃和5項建設工程,將近期任務、中長期任務詳細刻畫到每個行動和工程中,近期有抓手,遠景有方案。落實保障上,《規劃》提出7大保障措施,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相關部委和部門分解落實,各省市自治區制定實施方案,調動政府、市場和社會力量共同實現規劃目標。實施評估上,《規劃》將圍繞22個核心評價指標和一整套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實施評估,並通過創新試點等鼓勵措施探索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地方經驗,最終形成各部門協同、全社會動員的綜合應對體系。

中國特色應對人口老齡化道路將積極推動人口老齡化以及少子化、家庭小型化等社會結構變化與高質量發展從相互適應,到實現聯動,最終轉化為發展動能。只有順應變化、推動發展,才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持續、健康、穩定推進,確保順利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確保中華民族始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未雨绸缪,变老龄化压力为发展新动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