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幾位都在,幹了這瓶最愛的秋梨膏

“你說奇不奇怪,越是吃過好玩意,咱這張嘴倒越想著小不點兒時候喝的那些個甜水兒。”

“這是靈魂問題呀,胃跟著心走,好玩意忒多啦,舌頭嘗過熱鬧就忘了唄。茲要是嗓子鬧病,還得喝這一口秋梨膏兒,舒坦!”

老几位都在,干了这瓶最爱的秋梨膏

文 | 簡帛金 插圖 | 潘大吼

通往快樂時代的鑰匙

北京的秋景快落光的月份,我約上“老沒見了”的發小兒“兔子”和“三兒”,組織了一場秋遊。他倆都是挑嘴的主兒,為了秋遊準備吃喝的事兒,我們仨在微信群裡嘰嘰喳喳,那股子上學時為了郊遊而雀躍的勁頭,終於找回點樣子。

和一同度過青春期的人又湊在一塊,“今天吃(喝)什麼”是我們最要緊的活動題目。九十年代的中學食堂培養了我們差不多的味覺喜好:絕不洋氣、絕對透著瓷實。

為了尋一口記憶裡的味道,我們曾經逛遍了老牌兒的本地商超,黃桃罐頭、金幣巧克力、高樂高,果珍今何在?還真被咱老幾位尋摸著了跡。要麼說人是忠於味覺的產物呢;胃口有它的密碼,那些年少時沒來得及大塊朵頤的飲食,像一把鑰匙,通往最初的快樂時代

老几位都在,干了这瓶最爱的秋梨膏

八零後鍾愛的飲品已成為時代回憶。圖源@千禧bot

“三兒”的老家,盛產“京白梨”。每到了天兒轉寒的日子,他總帶一瓶家裡熬的秋梨膏到學校來,兌上涼白開用筷子攪和片刻,教室裡我們這一塊小天地便洋溢著淡淡的梨香味兒。大夥兒拿出各自的不鏽鋼水壺分上一口,難捱的英語早自習也能快些度過。

那是流行文化尚未侵襲到生活各處角落的年代,喝著“溫暖牌”秋梨膏的我們沒趕上哼出那首叫“酸酸甜甜就是我”的歌。少年人咂摸鮮梨熬出水兒的滋味,最難忘“三兒”那略帶神氣的吹噓:“可別小瞧這秋梨膏,老黃曆裡可是宮廷貢品!這是御藥,止咳潤肺甭提多靈啦!”

老几位都在,干了这瓶最爱的秋梨膏

圖源:Unsplash

北京孩子的嘴快,話卻不喜誇大。稍有年紀的老派人迷信秋梨膏的好,這份固執的講究往往在家中小孩兒犯咳疾的時候深刻體現,先不吃藥,而是調好秋梨膏。一杯梨香入喉,酸甜滋味在舌尖打轉,本是少小時平平無奇的場景,而今卻添了一絲舊日北方生活的懷舊味道。

原來南方人也喝秋梨膏啊

有那麼幾年,我住在上海。喝慣了這座精緻都會的新式甜飲,本已想當然地把秋梨膏劃歸到“消逝的鄉愁系列”中封存。沒成想卻在一次去金華的短途旅行中挖到了“寶”,原來南方人也喝秋梨膏啊。

浙江武義,秋山梨園的蜜梨每逢秋季成熟。置身梨園中,腳邊的雜草散漫地生長,它們是天然的草肥,蜜梨就在自然環境中原始生長。吃慣了“大鴨梨”的北方孩子第一次嚐到蜜梨的滋味,梨子個頭不大,汁水卻飽滿清甜。

老几位都在,干了这瓶最爱的秋梨膏
老几位都在,干了这瓶最爱的秋梨膏

浙江武義,秋山梨園

古人一早便懂得以秋梨入藥膳的好。《本草求原》中所載“秋梨蜜膏”曾治好了唐武宗的“燥病”,作為舊時宮廷御藥的秋梨膏秘方,隨後飛入尋常百姓家。

用蜜梨熬梨膏是個手藝活,武義本地的熬膏人樓師傅家中世代經營藥鋪,祖傳的古法“熬梨”技藝使得他被評為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蜜梨的水份重,往往要取用20斤鮮梨才能熬出一斤梨膏。梨汁初榨、銅鍋開熬,先使武火,後用文火收膏,

時間賦予了蜜梨“變身”梨膏的濃稠形態。

老几位都在,干了这瓶最爱的秋梨膏老几位都在,干了这瓶最爱的秋梨膏
老几位都在,干了这瓶最爱的秋梨膏

日夜提煉濃縮,成就一勺梨膏中的精華。

與北方常見的開架秋梨膏的酸甜味道有所區別,樓師傅的膏方帶著一股別緻的焦糖香氣。嘴饞如我,拿到梨膏等不及融水兌開,擓(kuǎi)上一勺淨吃,入口即化的生津感受竟有種“第一次”的體驗

老早北方秋日裡的梨膏滋味帶著一股清透,或許因為有年少夥伴的回憶加成。年歲漸長,由舌尖體驗到的美食世界越發大起來,初次嚐到的這瓶浙江梨膏,也帶了醇厚之味。

生命中的禮物

我們關於食物的鄉愁何其私密殊不知你吃膩了的“土產”,可能正是他人的舌尖初體驗呢。梨膏如此,桂花露亦如此。

舊時光裡和發小兒們嬉戲著爭一口秋梨膏的我,覺得那就是秋日裡全城最甜的滋味了。從未料想,自己也會有“變心”的一天。那變心的對象,正是一瓶桂花露

遠遊的北方人,第一遭邂逅南方秋日,鼻尖最美妙的體驗當要數滿城空氣裡飄散的桂花香。福建浦城,丹桂花如約在秋日綻放。以此地丹桂做成的桂花露真可謂是“秋天的禮物”。

老几位都在,干了这瓶最爱的秋梨膏

猶記得《紅樓夢》第三十三回,寶玉捱打後曾得了一瓶王夫人送來的“木樨香露”,木樨實則為桂花,桂花露乃是當時作為宮廷貢品的罕物。

一罐香氣馥郁的桂花露,要趕在花期第二天日出前“採花”,從桂樹打下的花瓣如雨飄搖,抖落的花去柄、清洗、曬乾,一層糖一層桂釀製月餘,直到糖風化在桂花裡,花露方算製成。

老几位都在,干了这瓶最爱的秋梨膏老几位都在,干了这瓶最爱的秋梨膏
老几位都在,干了这瓶最爱的秋梨膏

以桂花露入食,溫潤的舌尖體驗添一絲靈動。

以浦城丹桂做成的花露入食極妙。自然草木本有趣意,無需再刻意“炮製”吃的儀式感。清早用淨水泡杯桂花茶,衝藕粉、做貝果時撒上一瓢花露都簡潔隨心。桂花的形態被自自然地鎖在舌尖,入口脈脈清香,沁入鼻尖和心尖的是一份化不開的秋實。

今年的秋漸遠了,舊時光裡關於飲食的甜香記憶卻從未散開,它們是生命中的禮物。讓你流連、留戀的滋味在哪裡呢?願你可尋得它。

⊙本文插畫選自潘大吼X三聯生活文創系列

老几位都在,干了这瓶最爱的秋梨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