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歲老人睡覺的地方以及桌子椅子和灶具,你都沒有見過,看看何妨


圖片中的這個老人叫張立東,今年78歲了。老伴叫雷英兒。老兩口有三個兒子,其中一個兒子招贅到別人家中。現在,孫子都二十多歲了。老兩口現在依然住在一個古老的環境中,居住的窯洞從外表看,崖面使用磚砌的,但是裡面是土窯洞。使用的傢俱除了有一臺電視機外, 全部是百年前的老傢俱。因為張立東老人的妻子給他人幹活去了,所以沒有拍到。畫面中只有張立東老人。圖為老人的土窯洞。

老人居住的土窯洞一共三孔,都很小很窄,中間的土窯洞主要是走路、放東西,在中間窯洞的中間往西、往東打了兩個弧形小洞,通往東邊和西邊的土窯洞。西邊的是一盤土炕和老人使用的傢俱。東邊的是一臺土鍋灶和案板等做飯用的灶具等。圖為老人在坐在自己居住的東邊的土窯洞,小編是在過道拍攝的。

你看這就是老人土窯洞裡的陳設,除了一盤土炕外,就是一張桌子和兩把椅子。桌子和椅子都是古老的傢俱。特別是這張桌子,在上世紀的五十年代還能夠看到,但是今天早已經絕跡了。兩把椅子也是古老的式樣,但是都是過去平民百姓家裡的傢俱,沒有收藏價值。這種桌子和椅子,就是在偏遠的山區也是很難見到的。


這是老人家裡的放衣服和重要東西的箱子。這些箱子一共有四個,其中有兩個是大箱子,兩個是板箱。這些箱子看上去已經有年月了,漆皮已經卷起,上面沒有上世紀農村箱子上面畫的人物、花鳥、雲彩等圖案,好像是當時油漆得就是淨色。箱子上的飾件非常的古老。但是箱子沒有什麼價值。現在用這種箱子的人沒有了。老人說,有收購古物件的,看了看,人家不要這些東西。

這就是老人睡覺的土炕。和過去農村的土炕一模一樣,老人說,土炕有土炕的好處,雖然沒有床那樣的時髦和方便,但是土炕能夠燒炕,加之是土窯洞,冬天十分暖和。土炕還有一個好處,睡覺十分的踏實。但是農村的土炕比較高一些,人老了,腿腳不靈便了,上炕、下炕會感到困難一些。

這就是老人的東邊的土窯洞,裡面有一臺土鍋灶,放著一塊大大的案板和做飯用的灶具。夏天、秋天和春天,老兩口就在這臺土灶上做飯。老人燒的是從溝裡面撿到的柴,這樣燒火做飯不要用錢買煤。老人用的鐵鍋、鐵鍋蓋已經沒有賣的了,鍋要是漏了也沒有錮露鍋的手藝人了。燒火用的是風匣,也就是風箱。這也成了古物了。


老人的院子裡有一眼水井,他們平時吃飯、喝水、洗衣服都是這眼井裡的水。這眼水井的水是收集的下雨的雨水。水井的井壁上有一個口,直通院子裡,等到下雨的時候,雨水就會通過這個口,流到水井裡面。雖然雨水不是很乾淨的,比不上自來水, 但是不用掏錢的。吊水還是用過去的井軲轆。

當地農民都有冬天吃酸菜的習慣,酸菜城市裡的人很少吃, 說是容易得病的。但是農村人一是流傳了幾百年的習慣。二是酸菜吃起來好吃,符合大多數的口感。三是酸菜是用散白菜的、蘿蔔和蘿蔔葉子做的,這些在農村的秋季是非常便宜的,一些白菜葉子是可以撿到的。所以便宜。酸菜的做法叫臥酸菜。就是在立冬後,才能臥酸菜。怕酸菜不能發酵,所以就用麥衣等慢火烤。這是老人在看自己的酸菜是否發酵了。

老人說,這一輩子他和妻子是受苦受累過來的。過去的年月裡,他冬季下過鹽池,就是用肩膀挑鹽或者硝,一擔要一百多斤重,天天如此,肩膀腫了,又好了,好了又腫了,如此下來,肩膀就磨成了死肉,不痛了。老人還在北山拉過炭,一來回要走二百多里路,一平車老人年輕的時候啦800斤炭。山上拉炭坡路很多,上坡就要靠幾個拉炭人幫忙推,一輛一輛的推上坡。這就叫盤坡。老人說,那時候自己年輕,比一頭毛驢拉的都多。圖為老人在窯洞裡。


張立東老人年輕的時候,除了幹農活外,還賣過冰棍,在縣城批發來冰棍,到農村去賣,一個冰棍只能掙一分錢。說起來年輕人都不信。老人說,他還收過廢品,走村莊收購廢舊的紙箱、廢銅爛鐵等等,雖然被人瞧不起,但是能夠掙到一點錢,心裡還是平衡。

老人說,過去掙錢難, 所以平時就不花錢,有口秋面饃吃就行,不要菜。就是買菜,也是挑人家不要的、蔫裡吧唧的買,因為不好的菜便宜。就是這樣勒緊褲帶,養活了全家。

長期超負荷的勞動,使老人得了腿痛病,一隻腳都變形了。醫生建議換膝蓋,但是一個是老人沒有錢,二是害怕換了膝蓋還不如現在的腿。所以就服藥減輕痛苦。老人的妻子患有嚴重的類風溼關節炎,手和腳都變形了,但是看不好。老人說,這些都和長年累月的勞動有關係。但是就是這樣,老人還在院子裡種蘿蔔、菠菜、辣椒等蔬菜。妻子雷英兒還抽空給別人幹些力所能及的活兒,一天掙二十元錢。圖為老人院子裡的菜。


老人說,政府很好,每個月他們還能領到一定的養老金。他們家是貧困戶,政府還每年都會送來食用油和白麵等。他這個人脾氣不好,但是不往心裡去。他和妻子一生艱難,但是生活過得很快樂,因為快樂能夠使人長壽。他感謝黨,感謝政府。圖為老人把我送出家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