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農房改善的“鹽城模樣”①:是什麼讓鄉村的美麗意想不到?

蘇北農房改善工作起步於去年9月,是江蘇省委十三屆六次全會關於決勝高水平全面小康部署中重點強調的三件事之一。

一個月前,“最江蘇”公眾號推出“關注蘇北農房改善”系列文章,追蹤解讀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工作的推進進程、實踐經驗,獲得廣泛關注,眾多網友在後臺給我們留言。

一年多來,江蘇省所擘畫的蘇北“現代城鎮生活”究竟“長”出了怎樣的現實模樣?今天,我們走進鹽城,實地探訪蘇北農房改善工作在鹽城的推進情況,為大家展現一個真實的富有特色的“鹽城模樣”。

去年以來,鹽城市堅持將加快改善農民群眾住房條件工作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標誌性工程來推進,已開工建設新型農村社區197個,完成5萬多戶農房改善,預計到今年底累計投入資金約90億元,完成6.5萬戶左右農房改善任務。
“最江蘇”小編注意到,鹽城市在今年6月初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工作推進會上受到點名表揚,6月底省政府通報予以督查激勵。
從農民住房條件改善,到環境的美化優化,再到生活質量的提升,鹽城鄉村大地上正顯現出另一番美麗情景。

並不是城鎮,這裡的優美環境意想不到

在鹽都區秦南鎮千秋村,家門口的木柵欄內,溫暖的陽光照在這片小菜地,綠油油的菜葉子迎風招展。這樣的小菜地在村裡家家戶戶門口都有。而房前屋後卻是十分整潔乾淨,與城裡的小區幾乎沒有區別。

蘇北農房改善的“鹽城模樣”①:是什麼讓鄉村的美麗意想不到?

去年年底,鹽都區龍岡鎮曉莊村村民周金貴用家裡原來的老房子置換了新型農村社區的新樓房。“以前條件不好,一家五口人就住在一間小茅草屋裡。現在我們不用再住破舊不堪的老房子了,新建社區不但環境優美,而且配套設施齊全,我們在這裡生活很安逸。”周金貴說。
在建湖縣恆濟鎮恆東村,67歲的戴為琴家裝飾一新,家裡不僅整潔乾淨,樓梯欄杆等細節都裝飾得很美觀。“這些漂亮的新房子,由江蘇省建築園林設計院規劃設計,有120平方米、106平方米、85平方米、56平方米等4種戶型可供選擇。”該村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社區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齊全,交通也很便捷,極大地方便了群眾生活。”

蘇北農房改善的“鹽城模樣”①:是什麼讓鄉村的美麗意想不到?

建湖縣根據村莊佈局、居住等實際情況,總結前期農村康居工程經驗做法,打破思維定勢,釋放思想活力,積極探索,主動作為,在鹽城市率先啟動村莊改造試點工作,在農民住房條件、農村面貌改善持續“傾心發力”。
環境變好,農村變美,住進新型農村社區的群眾告別破舊老屋,住得舒心,喜上眉梢。“堅決不建農民不需要的房子。”在推進改善農民群眾住房條件工作中,鹽城以人民為中心,把握關鍵環節,建設兩至三層住房,不建多層高層。

不止是農房,這裡的生活方式正在改變

“農房改善,改變了環境,而環境也在改變人。”建湖縣岡西鎮徐王村村民唐建高說,農民搬進新社區,最大的變化就是垃圾不再隨便丟。過去老百姓習慣在家附近挖個灰堆,風起垃圾塘灰到處飛,有的甚至把垃圾直接倒進河,時間一長,河水也髒了。“那些年,河面、路道、家前屋後,很難乾淨。現在人自覺了,到處都變得清爽。”
徐王村給村民每家都配發了分類垃圾筒,鎮裡給村配了垃圾車。每天,村民產生的垃圾都會得到及時清運和處理。


蘇北農房改善的“鹽城模樣”①:是什麼讓鄉村的美麗意想不到?

在阜寧縣陳良鎮新塗村的新型農村社區,卻又是另一番景象:村裡沒看到一隻垃圾筒。“村裡不設垃圾筒,村民垃圾不出門,在家進行垃圾分類,約時收集。”新塗村負責人介紹。每天清晨,新塗村垃圾收集員按時來到小區,農戶把家中乾溼分類的垃圾送下樓,收集車再將垃圾送到堆肥點。
在新塗文化禮堂,大舞臺佈置一新,臺下有數十張大方桌。“每個月,我們都在這裡放幾部好電影,村民可以在這裡舉辦各種文化娛樂活動,以及婚喪嫁娶的紅白喜事。”新塗村負責人說,每天晚飯後,住在新型農村社區的群眾就不約而同趕來,或跳廣場舞,或吹拉彈唱,興致相當濃。而在過去,村民晚上根本沒有這樣的娛樂時光。

蘇北農房改善的“鹽城模樣”①:是什麼讓鄉村的美麗意想不到?

在鹽城各新型農村社區,不僅建有黨群服務中心、公共停車場、衛生室,還安裝了路燈、鋪設管道天然氣,以及雨水汙水管網,並規劃建設健身廣場、文化禮堂……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短板,統籌改善生活環境,住上新房後,群眾生活也因此悄然改變。

推進農房改善,鹽城抓好了哪些重點?

鹽城是全省乃至全國的農業大市、魚米之鄉,也是長三角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和供應基地。多年來,鹽城堅持把“三農”工作擺在“重中之重”位置,特別是去年以來,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鹽城“三農”工作總抓手,系統謀劃,重抓短板,著力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改善農民居住條件是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從 2016 年開始,鹽城市就啟動實施農村康居工程三年行動計劃,改造農村危險房屋,全面消除農房安全隱患,同步建成一批美麗宜居鄉村,切實改善農村生產、生活、居住條件。去年9月份以來,鹽城市新開工建設新型農村社區 197 個,完成農民住房條件改善5萬多戶。

蘇北農房改善的“鹽城模樣”①:是什麼讓鄉村的美麗意想不到?

在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工作推進過程中,鹽城著重抓好了哪幾個方面?
注重系統謀劃,著力完善撬動政策。科學編制規劃,做到鎮村佈局規劃與產業發展規劃、土地總體利用規劃“三規合一”。研究設計“退老宅拿新房不貼錢”的房型,同時設計推出滿足不同收入層次農民的房型,激發農民改善意願。各個縣(市、區)因地制宜制定完善引導農民群眾進城入鎮的獎補政策。確保兜底保障全完成,確保年底前“一戶不落、一戶不少”全面完成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危房改造任務。
聚焦示範引領,著力提升宜居水平。對房間尺寸、衛生間佈局、陽臺封閉、樓梯踏步高度、太陽能熱水器、空調掛機擺放位置等細節一再優化。運用花、樹、水、禾等自然景觀,打造富有地域特色、自然生態、親切宜人、鄉村風貌的綠化景觀。推進農村公共空間治理,開展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汙水、面源汙染、交通幹道沿線等系列治理。努力做到新型農村社區“靠近田、貼近廠”,90%以上附近都有一個園區相依託。

蘇北農房改善的“鹽城模樣”①:是什麼讓鄉村的美麗意想不到?

強化市縣聯動,著力凝聚工作合力。嚴格落實“市負總責、縣抓落實”要求,強化督查考核,切實加大組織推進力度。鹽城市委主要領導到每個縣(市、區)調研指導農房改善的政策制定、規劃選址等工作,把農房改善工作作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調研課題,深入一線瞭解社情民意。構建專業指導組指導、蹲點指導組指導、第三方巡查“三位一體”督導機制,對全市所有在建新型農村社區進行了全覆蓋督查。推廣開展“美麗庭院”創建活動,調動廣大農村婦女參與農村環境改善和鄉村治理熱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