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脾氣虛是所有氣虛的源頭?脾胃為水穀之海,血氣生化之源

為什麼說脾氣虛是所有氣虛的源頭?脾胃為水穀之海,血氣生化之源

中醫認為:“氣”是人體最基本的物質,包括了元氣、宗氣、衛氣。元氣是生命之本,是生命之源;宗氣由水谷精微化生,聚積胸中,與呼吸之氣相合發揮作用;衛氣泛指免疫體系及消除外來的機體內生的各種異物的功能。

“氣虛”是中醫上的一種證,是指元氣、宗氣、衛氣的虛損,從而導致機體的某些功能活動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現象。產生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可能是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或勞傷過度,或久病不愈,或肺脾腎等臟腑功能減退,氣的生化不足等所致。

“氣虛”分為肺氣虛、腎氣虛、脾氣虛、心氣虛

肺氣虛:肺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通調水道。肺氣虛,則其主宣降、司呼吸、調節水液代謝、抵禦外邪的作用就會減弱,出現短氣自汗、聲音低怯、咳嗽氣喘、胸悶,易於感冒,甚至水腫,小便不利等病症。

腎氣虛:腎居腰府,藏精氣,司二陰開合。精氣充五臟而上榮於腦髓。腎氣虧虛,失於榮養,見神疲乏力,眩暈健忘,腰膝痠軟乏力,小便頻數而清,白帶清稀,舌質淡,脈弱。腎不納氣,則呼吸淺促,呼多吸少。

心氣虛:心主血脈,藏神明。心氣虧虛,不能鼓動血脈,亦不能養神,故見心悸、氣短、多汗,勞則加重,神疲體倦,舌淡,脈虛無力。

脾氣虛:脾居中焦,主運化、司升清、統血行。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氣血生化乏源,症見飲食減少,食後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體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黃,舌淡苔薄,脈弱。

為什麼說脾氣虛是所有氣虛的源頭?脾胃為水穀之海,血氣生化之源

這些臟腑的氣虛,中醫認為脾氣虛是所有氣虛的源頭。因為脾是五臟生理病理之樞,位居中焦。主運化,生清和統血,有經絡與胃腑相連互為表裡,二者關係密切不可分割,所以常把脾胃並稱。脾胃為水穀之海,血氣生化之源。滋養濡潤五臟的氣血津液全靠脾胃的生化和布輸,五臟在生理上的密切聯繫皆以脾為中心。另一方面,脾胃具有升降氣機的功能,能升肝腎之陰精,脾胃之清陽,上濟心肺。能降肺胃之糟粕濁氣,下歸六腑以排出體外。

脾胃通過其升降功能保證五臟生理功能得以正常發揮,使機體保持陰陽平衡狀態。因脾為五臟生理功能中心,心、肺、肝、腎四髒生理活動的基礎,其病必波及其餘四髒。脾胃之氣病,則四髒皆受氣而病。脾氣虛則五臟無氣所充而虛,因此,通過對脾臟的養治可以改善其餘四髒的功能。

為什麼說脾氣虛是所有氣虛的源頭?脾胃為水穀之海,血氣生化之源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不可盲目試用,具體情況還需辯證。
⊙圖文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需要諮詢的讀者,請關注我以後再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