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升降理論——治療慢性鼻竇炎的體會

氣機升降理論源於《內經》受到後世醫家的重視與發揮。筆者受李東垣與黃元御學說理論的薰陶,在耳鼻喉科臨證中喜用氣機升降理論指導組方用藥。今就慢性鼻竇炎的治療略述於下,供同道參考。

降濁為主,輔以升清

清陽出上竅,濁陰走下竅,鼻竅的生理功能正常,有賴於人體正常的清升濁降。鼻屬肺竅,人體感受外邪後,肺系功能失職,治不及時或治未徹底,可致長期邪滯鼻竅或/和鼻竅功能不能恢復,濁陰停滯鼻竅,清陽不能上出,日久慢性鼻竇炎形成。症見鼻流濁涕量多,色黃或黃白,鼻塞,頭痛,嗅覺減退等。治療當以降濁為主,輔以升清,清升濁降,鼻竅功能可復。

運用升降理論——治療慢性鼻竇炎的體會

例一:

孫某某,男,13歲,學生。主訴持續性鼻塞、流濁涕量多伴頭痛一年餘。感冒後起病,經口服抗生素,鼻腔局部用藥及雙上頜竇穿刺沖洗等治療,只可暫時緩解症狀。

診時症見:鼻流濁涕量多,色黃白,鼻塞,擤涕後鼻塞可暫緩解,嗅覺欠佳,前額悶痛不舒,咽部欠爽,痰多,納食可,睡眠好,大小便調。鼻鏡檢查見鼻黏膜暗紅,雙中、下鼻道具有膿涕瀦留。鼻竇CT片示雙上頜竇炎性變。舌質紅,苔薄白膩,脈滑。

證屬濁陰滯塞肺竅,清陽不能上出。治以:降濁為主,輔以升清。

二診:濁涕減少,鼻塞有所好轉,苔轉薄白。諸症全失,舌脈正常,臨床治癒。

按:慢性鼻竇炎屬中醫“鼻淵”範疇。黃元御在《四聖心源》中說:“鼻病者,手太陰之不清也”,“肺降則宗氣清肅而鼻通,肺逆則宗氣壅阻而鼻塞”,“痰涕之作,皆由辛金之不降也”。本案病起於外感,就診時以濁陰滯塞鼻竅之症為主,無明顯正虛之象。治療以降洩肺金濁陰為主,輔以升清化濁開竅,濁陰漸去,升降漸復而病癒。

運用升降理論——治療慢性鼻竇炎的體會

升清為主,輔以降濁

鼻竅病變日久,重在溼濁滯留,中、西藥物雜投,中氣漸損;或素體中氣不足,又經濁陰及藥物傷損,致升清無能,清陽不能上出鼻竅。清陽不能上出,清竅功能不復,濁陰則始終不能盡去。此時症見涕白粘稠量多,鼻塞時輕時重或時有時無,嗅覺減退,頭重悶欠清,可伴有或不伴有氣虛症狀。治療重在升清,輔以降濁。

例二:

王某,女,23歲,教師。主訴間歇性鼻塞,流濁涕量多2年餘,服用多種中、西藥物,效果欠佳。

診時症見:鼻流濁涕量多,色白,鼻塞,嗅覺減退,頭昏悶欠清,痰多色白,諸症皆以晨起為甚。精神欠佳,納食欠佳,大便尚調。鼻鏡檢查見鼻黏膜淡暗,雙下鼻道粘涕瀦留。鼻竇CT片示雙上頜竇、篩竇炎性變。舌質淡暗,苔薄白膩,脈細。

證屬中氣不足,清陽上升無能,濁陰填塞鼻竅。治以:補中升清,兼以降濁。

二診:納食有增,而濁涕漸減,舌苔尚膩。

三診舌苔由膩轉薄,病情進一步好轉,頭鼻清利,痰涕已無,納食正常,臨床治癒。

運用升降理論——治療慢性鼻竇炎的體會

按:《東垣試效方》指出:“若因飢飽勞役損傷,脾胃升發之氣即弱,其營運之氣不能上升,邪害空竅,故不利而不聞香臭也,宜養胃氣,使營運陽氣、宗氣上升,鼻則通矣。”本案患者就診時除鼻竅不利外,有明顯中虛見症,中虛不復,清陽不升,濁陰則終無由以去。治以補中升清為主,降濁為輔。清升濁降,清竅通利而愈。

體會:

凡能壅滯清竅諸邪皆歸入“濁陰”範疇,如痰濁溼瘀、肺熱心火、脾胃溼熱、肝膽溼熱等。降濁要明辨濁陰屬性和病位,擇宜治療。如證屬肝膽溼熱,瀉肺清中皆屬徒勞。

五臟之間氣機升降協調,五臟自身內部又有其氣機升降平衡。儘管黃元御在《四聖心源》中重點強調脾升胃降,“脾升則腎肝亦升,故水土不鬱,胃降則心肺亦降,金火不滯”。但臨床上,根據氣機升降失常所涉及到的臟腑不同,治療也宜有所側重。如降胃有助於肺降,但不能代替降肺。

運用升降理論——治療慢性鼻竇炎的體會

有中虛者升清時需伍以補中。正如李東垣在《脾胃論》中所說:“以諸風藥,升發陽氣,以滋肝膽之用,是令陽氣升,上出於陰分,末用辛甘溫接其升散,使大發散於陽分,而令走九竅也。”但使用補中之品宜適時、適度,早用、過用皆可妨礙降濁。

升清與降濁相輔相成,升清有助降濁,降濁有助升清,李東垣所謂“非獨用也”。臨床重點在於掌握二者之間的比例,過升,過降皆可致方無效或加重病症。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