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主生血統血,若脾不統血,血離脈道,便會導致出血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有生血統血功能。

脾不統血,便會出現一些出血現象兼脾氣虛症狀,如便血,尿血,月經過多,崩漏,食少,腹脹,便溏,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緩弱。

那麼什麼是脾不統血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後天之本——脾。

脾主生血統血,若脾不統血,血離脈道,便會導致出血

脾在人體中有什麼作用?

脾位於腹腔上部,膈膜之下,與胃以膜相連,與胃、肉、唇、口等構成脾系統。

脾主運化、統血,輸布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人體臟腑百骸皆賴脾以濡養,故有後天之本之稱。在五行屬土,為陰中之至陰。脾與四時之長夏相應。

一、脾主運化

1、運化水谷

我們都知道胃主受納水谷,並對飲食物進行初步消化,通過幽門下移於小腸作進一步消化。但必須依賴脾的磨谷消食作用,才能將水谷化生為精微。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後,水谷精微又需要依靠脾的轉輸和散精作用而上輸於肺,由肺臟注入心脈化為氣血,再通過經脈輸送全身,以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各個組織器官。這個過程就是脾運化水谷的體現。

脾主生血統血,若脾不統血,血離脈道,便會導致出血

2、運化水溼

脾在運輸水谷精微的同時,還會把人體所需的水液,通過心肺而運送到全身各組織中去,以起到滋養濡潤作用,同時,還會把各組織器官利用後的水液,及時地轉輸給腎,通過腎的氣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胱,排洩於外,從而維持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這一過程就是脾運化水溼的體現。

二、脾主生血統血

1、脾主生血

脾運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質基礎。脾運化的水谷精微,經過氣化作用生成血液。所以說脾主生血。

脾主生血統血,若脾不統血,血離脈道,便會導致出血

2、脾主統血

脾氣能夠統攝周身血液,使之正常運行而不致溢於血脈之外。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氣為血帥,血隨氣行。脾的運化功能健旺,則氣血充盈,氣能攝血;氣旺則固攝作用亦強,血液也不會逸出脈外而發生出血現象。反之,脾的運化功能減退,化源不足,則氣血虛虧,氣虛則統攝無權,血離脈道,從而導致出血。

三、脾主升清

脾的運化功能以上升為主,故說“脾氣主升”。而上升的主要是精微物質,所以說“脾主升清”。

脾主生血統血,若脾不統血,血離脈道,便會導致出血

什麼是脾不統血?

經過上面的介紹,我們知道了脾主統血,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運健旺,則氣血充盈,氣能發揮固攝作用,血液也就能循其常道而不致逸出脈外,所以,脾統血的作用是脾氣化生血液和固攝血液功能的綜合體現。

若因脾胃素虛,或脾胃因飲食所傷,或勞倦思慮傷脾,或久病耗傷脾氣,均可使脾氣虛弱,運化失司,氣血生化無源;氣血虛虧,固攝無力,則血逸脈外而致出血。

脾不統血會有哪些表現?

一、脾不統血即意味著氣不攝血,說明脾氣虛弱。脾氣虛則運化無力,氣血虧虛,臨床變現為食少,腹脹,便溏,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緩弱。

脾主生血統血,若脾不統血,血離脈道,便會導致出血

二、氣虛則統攝無權,血離脈道,便會出現多種出血症狀,如便血,尿血,月經過多,崩漏等。便血而屬脾不統血者,以大便下血,血便混雜,或先便後血,血色紫暗,或大便漆黑,兼見脾氣虛症狀;崩漏而屬脾不統血者,表現為暴崩下血,或淋漓不盡,色淡質薄,面色白或虛浮,身體倦怠,四肢不溫,氣短懶言,納呆便溏等。

應該如何調理?

脾不統血的調理宜補氣攝血。氣旺則固攝作用亦強,血液也不會逸出脈外而發生出血現象。

脾主生血統血,若脾不統血,血離脈道,便會導致出血

應該注意些什麼?

要給自己足夠的休息時間,保持愉快的心情。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注意飲食健康。

進行適度的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重要提示:

1、圖文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具體症狀還應辨證為主。

2、圖文內容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3、有任何不明白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我將竭盡所能為您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