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學家,請把目光投向火星

11月14日,中國國家航天局首次公開了火星探測任務,計劃在2020年擇機實施。目標是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繞飛、落地、巡勘三項任務,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

從天文方面來看,大約每隔26個月會發生一次“火星衝日”現象。屆時,太陽、地球、火星位於一條直線上,在這一時間實施火星探測,探測器飛行的路線最短,燃料最省。而距離當前最近的“火星衝日”將出現在2020年,因此中國的火星探測任務也瞄準了這一時間窗口。

在目前確認的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按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排序,地球位於第三,火星位於第四。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53%,質量約為地球的14%,並被認為是與地球最相似的行星。因此,在火星上探尋外星生命,一直牽動著人類的好奇心,也成為科學家們追尋的目標。

從伽利略的望遠鏡,到美國的“好奇號”,人類對火星的科學探索持續了幾個世紀,而這個紅色星球依然保留著太多的秘密。選在明年執行火星任務的並不僅僅是中國,美國將發射“火星2020號”,印度將發射“曼加里安2號”,阿聯酋希望在明年發射“希望號”……2020年的火星如同各國探測器的競技場。

勇敢的走向未知世界,是人類最可貴的品質。當前,星空與深海同為國際科學探索的前沿。2012年,蛟龍號載人深潛器成功實現與“天宮一號”海天通話,被認為是一項盛舉。然而,航天科學與海洋科學真正的合作,絕不僅僅是這短暫的海天互動,我們應該認識到其深遠的意義和廣闊的前景。

人們普遍認為,生命來自於水,生命也離不開水。至少,我們目前已知的生命形式是這樣的。

水,這種寶貴的資源,覆蓋了地球70%以上的面積,但並非地球所獨有。僅就太陽系而言,科學家們經過探測與分析,認為土星的衛星土衛二,和木星的衛星木衛二,具有相近的特徵,在它們的冰層外殼下,可能存在浩瀚的海洋。

而在火星上,科學家通過對其地表特徵及礦物的研究認為,火星上曾有過洪水,地面上也有一些小河道。火星表面曾有過乾淨的水,甚至可能有過大湖和海洋。目前,火星兩極被固態二氧化碳(乾冰)覆蓋著。另一種說法是,火星北極的冰蓋厚達3000米,主要由水冰構成,南極的冰蓋主要是乾冰。而在火星表面下較深處也可能有水存在。

有媒體報道稱,火星存在巨大的地下湖。還有研究人員認為,如果火星兩極冰蓋融化,其全部表面將被數米深的液體覆蓋。

此外,有證據表明,水星兩極較深的盆地底部可能存在水冰。小行星穀神星冰層下或許有海洋。木衛三、木衛四是冰和岩石的混合物。

不論這些是確有其事,還是仍應被視為一種傳說,都表明了人類欲在地球之外發現一個水世界的渴望。

如果我們把海洋的概念進一步泛化,將大體量液體的存在皆視為海洋,那麼木星和土星上存在的液態氫層,土衛六冰層下的液態甲烷的湖泊和河流,甚至天文學家們推測的天王星、海王星上存在的鑽石海,都可納入這一範圍。

海洋科學有了新的疆域,外星的海洋等待著我們。這聽起來有些玄虛,但或許已離我們不遠。

火星探測的首要科學問題之一是尋找生命活動的信息,以及適合生命存在的環境。其更深層的意義是,為人類尋求未來的生存空間。這項計劃的宏偉目標是,探討火星能否經過長期改造,成為人類第二個棲息地。

央視的播音員在播報這條新聞的時候,興奮地說道:“可能在未來二十年左右,可以看到人類首次登陸火星。未來一百年,我們可能會在火星上建設一箇中等規模的火星城市。未來一千年,我們可能會把火星改造成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而基於我們已有的經驗,如果那顆星球上沒有水,沒有海洋,這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對人類來說,地球上的海洋仍充滿奧秘,仍需不懈探索。然而,人類在地球海洋科學發展中積累起來的知識、經驗和技術,將有可能被運用於外星球海洋與水環境的研究中,這是多麼令人期待啊!這需要海洋科學與天文科學的深度融合。

海洋化學、物理海洋、海洋微生物、海-氣相互作用,所有這些科研領域都將面臨新的挑戰,並可能成為未來構建人類新的行星家園中的關鍵一環。

我們需要做好這樣的準備,當有一天,一份珍貴的火星水樣送到我們面前時,我們該如何展開研究。我們需要充分了解那顆星球的結構、元素、氣候,需要了解宇宙和星系演化的過程和規律。我們應更加深入研究地球海洋的歷史和地質遺蹟,作為外星海洋研究的參照系。我們要加快研製適合外星水環境和冰層環境的裝備,用於探測、採樣和數據傳輸。

看似遙遠的幻想正在叩響人類的大門,機遇屬於有準備的大腦。在這個時代,我們有可能著手創造一項偉大的奇蹟,足以超越包括大航海時代在內的任何一次探險行動,那就是改造另一顆星球。

浩瀚的宇宙,神秘的海洋,我們越是深入,就越感到敬畏和愉悅,對於生命就有了更多的理解。這使我們渺小的個體融入無限的永恆之中。《聖經·創世紀》中說,上帝的靈運行在水上,上帝說:“要有光。”第一天,上帝分割了白天和黑夜。第二天,上帝創造了天空和大氣。第三天,上帝創造了大地和海洋……

(宇 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