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事業單位上班的人,不建議考事業單位,而更建議考公務員?

關注過很多進入體制的人群,尤其是已經在事業單位工作的前輩,都建議考取公務員,而不是事業單位,同一單位或者同一城市職位相當的話待遇差距有那麼大嗎?是不是隨著工作時間越長,兩者之間的社會地位,收入,權利更加分化。

為什麼事業單位上班的人,不建議考事業單位,而更建議考公務員?

今天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大家認為的原因何在:
一,從考試的難度來比較

事業單位考《公共基礎知識》,《管理基礎知識》,部分地方加考《時事政治》。

這幾本書,說穿了,都是死記硬背。只要背完《綜基》、《管基》,就有130分保底了,如何綜合知識豐富,閱讀量較大,考兩科150分難度不大。但是現在事業單位的錄取線水漲船高,有四分之一的考題,已經超越《綜基》、《管基》的範疇。

目前,部分省直事業單位的勝算考分直逼160、170,難度係數已經是相當的大。地市、區縣級城區的事業單位,考140、150,輕鬆進面。鄉鎮級事業單位考120、130足夠。

總之一句話,事業單位考的是背功和知識面,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一個高中基礎知識比較紮實的全日制本科生,拼命考三年,上岸幾率80%以上。

再來看公務員考試,公務員考《行測》、《申論》。

《行測》類似於智力測驗。主要有“邏輯關係”、“數量關係”、“言語理解”等幾大核心的板塊。有一些規律可循,也有一些常規技巧可以總結,但絕非刷題就能得到大突破的,《行測》可以測出一些先天不足或者說某些方面的明顯缺陷,學死知識的學生,在《行測》面前,絕對傻逼眼!

《申論》類似於應用文寫作。主要有閱讀理解和論文寫作兩大板塊。

《申論》也有一些套路,也可以押題或者進行某些系統的訓練。但絕非拼命練習就能取得大突破的。《申論》可以測出一個人書面表達和用漢語言思維處理問題的能力。從理論上講,《申論》比行測主觀性更強,更考驗考生的綜合素質和知識儲備。

目前,國家公務員考試,競爭平均比例是100:1左右,部分特殊崗位,尤其是三不限的崗位,競爭比甚至可以達到瘋狂的5000:1。國考較好的崗位,正常情況下,兩科需考150以上才有希望進面試。省考公務員較好的崗位,需要考130以上,才有進面試的機會。縣一級的公務員,考120以上有機會進面試。

但是要注意,公務員考試上150分的難度係數是事業單位考試上150分難度係數的三倍以上!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到,事業單位測查的是人的基礎能力。而公務員測查的是人的綜合能力。

所以,如果聽說某某考某事業單位,連續考了五年沒考上,絕對算新聞。但如果說某某參加公務員考試,連續八年都沒考上,卻一點也不稀奇。

二、從招考數量來比較

全國在職公務員,目前的總量大約是900萬左右。

全國在職的事業單位,目前的總量大約是4000萬左右。

按照這個比例就可以知道,每年公務員招考量是事業單位招考量的差不多四分之一。

因為招錄總量不一樣,所以競爭的比例也有很大差異,綜合來看,事業單位的競爭比例比公務員小得多。

尤其是一些專業性限制比較強的事業崗位,基本上競爭比例在10:1左右,如果是貧困山區鄉鎮的事業單位,有時候競爭比例低至3:1。

三、從待遇來比較

目前事業單位的待遇分為三大塊:一是基本工資,二是績效工資,三是補助補貼。

綜合來看,事業單位管理崗位九級職員與事業單位專技崗位12級,待遇差不多持平,這個層級,也是全國90%事業單位管理崗和專技崗人員的普遍層級。——這個層級的年總收入(含公積金),大約是8萬左右,具體收入跟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所處的行業有很大關係,並不是絕對數。

比如經濟貧困地區,這個層級的事業單位人員可能還拿不到8萬,但發達地區這個層級也可能拿到12萬左右,醫院外科醫生,或者開藥較多的崗位,這個層級也可能達到年薪20萬。但是絕大部分這個層級的事業人員平均年收入在8萬左右

再看公務員的待遇,總體看也是三大塊:一是基本工資,二是績效工資,三是各類補貼。

第一塊,基本工資,事業單位九級職員相當於公務員單位科員,兩者基本工資差別不大,事業單位還高几塊錢。

第二塊,績效工資。事業單位工資改革後,績效工資分為考核績效和超額績效。考核績效是基礎績效,超額績效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關,浮動性大。總體而言,事業單位的績效工資,九級職員大約是3萬多。公務員科員的績效工資,原來大約也是3萬多,但是現在公務員又多出了一部分績效:平時考核績效,這個是按月發放的。科員是一月1000,一年是12000元。經濟發達地區是一月2000—3000。

所以,在第二塊,事業單位就比公務員同級別每年就至少要少12000元。

第三塊,補貼補助。事業單位的補貼補助沿用2000年初的那些部分。大約每年的各類補貼補助是7000元左右。公務員的補貼補助就要比事業單位高出一大截了。公務員不僅有以前事業單位一起發的那些東西,而且還多出幾項。第一項:車補。科員是每月600,一年7200;伙食補助每月500,一年6000;住房補助,跟地區有關,500—2000不等,就按最低的500計算,一年6200。僅僅這三項,加起來就是7200+6000+6000=19200

上述三大塊收入累計比較可知,同地區同級別的事業單位每年要比同地區同級別的公務員少拿31000左右。

四、從發展前景來比較

事業人員的發展前景側重於走技術職稱。但說實話,絕大部分事業單位人員,一輩子會在中級職稱的上限到達上升天花板。還有一部分,受職稱職數限制,一輩子能從初級升到中級就不錯了。

事業單位的管理崗更看不到希望,90%的事業單位管理崗位人員一輩子在九級職員呆到退休!

公務員的發展前景側重於升官。實話說,真正能走到實權崗位的,還是鳳毛麟角。大部分一輩子都難發展到較好的崗位和職位,尤其對基層單位而言,升官的難度更大。但公務員的利好在於,職務與職級並行制度實施後,他們只要願意一直在基層待著,只要一輩子不犯錯,按照23歲入職開始計算,70%的基層公務員在60歲前能上升到二級主任科員(正科級),有40%相對優秀一點的,能在60歲退休前上升到一級調研員(副處)

五、從工作任務來比較

事業人員主要是幹相對專業的工種,但也有綜合性崗位,但總體而言,是專業性工種較多。部分專業性工種的替代性較弱,大部分專業技術人員在某個領域深耕十年乃至數十年後,都能成為那個領域的土專家,替代性會越來越弱。

事業人員的勞動主要是幹具體的,落實性的,實在的事情,較少的涉及政治性,務虛性的因素。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於網絡轉載,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構成商業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