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資15億的衛星神祕失聯,城鄉結合部的互聯網+涼了?

耗資15億的衛星神秘失聯,城鄉結合部的互聯網+涼了?

11月19日,A股上市公司中國衛通的一則公告,讓三個月前失聯的中星18號衛星重回大眾視野。

這顆不知所蹤的衛星於8月19日20時03分升空,與火箭正常分離,卻因太陽能電池板無法展開,整星掉電,遙測異常,無法進入既定地球靜止軌道。

在最新的公告中,中國衛通作為事故唯一的責任方,表示重連中星18號的機會微乎其微,並已著手保險理賠。

這顆歷時3年,耗資15億元,用於提升城鄉結合、農村及偏遠地區的網絡接入能力的衛星,肩負著“互聯網+”和“寬帶中國”的建設使命,卻在踏上征途的一瞬,消失在茫茫宇宙中。

中星18號為上市募資項目

2019年6月28日,中國衛通剛剛登陸上交所主板,成為航天科技集團首家A股成功上市的二級單位,而上市募集資金用途正是中星18號衛星項目。

中星18號是一項大型民用衛星型工程。作為是中國衛通新增頻率資源衛星,它有30個Ku頻段、9個Ka頻段、2個KaBSS頻段。Ku 頻段可為“絲路”沿線國家提供通信網絡接入能力,Ka多點波束可增加另一顆寬帶衛星的覆蓋範圍,Ka BSS頻段可支持廣電的廣播電視傳輸。

中星18號同時具備科研屬性。由於更高的通信容量,更低的帶寬成本,更靈活的終端配置,全球衛星通信行業都在向高通量衛星系統轉型,並普遍採用Ka頻段。中星18號項目包含的Ka 頻段衛星平臺及附屬系統,代表了當代商用民用通信衛星的最高水平,只有少數發達國家擁有。

據採購合同規定,衛星發射後風險及所有權已轉交給衛通,因此此次衛星發射故障造成的損失將由衛通全部承擔。保險公司後續將依據故障排查實際情況,結合合同具體條款規定申請相應額度的賠償。

深藍航天創始人兼CEO霍亮對時代財經表示,因為是發射後衛星就未正常工作,應該可以全額獲賠衛星的成本,但具體要看商業保險合同的具體理賠條款和選項。商業衛星保險條款類似車險,是交“全險”還是隻是“交強險”,保險成本有所不同。

中國衛通究竟損失幾何

深圳航天東方紅海特宣傳主管牛靜對時代財經表示,一般客戶和發射方都會購買相關的保險業務來保障衛星的安全發射。該公司從事10多年的中小衛星發射及相關服務,目前還沒有遇到過類似的衛星失聯的情況。

但衛星發射事故在全球航天史上並不罕見。長征系列火箭也遭遇過14次發射失敗。中國衛通在兩個月前發佈的2019半年報中,披露了“衛星發射失敗或在軌出現重大故障的風險”。

其指出,由於公司對於衛星發射及在軌運行均購買了商業保險,因而故障不會造成嚴重直接經濟損失,但衛星發射失敗或導致公司無法按照既定戰略規劃開發潛在市場,亦會對業務產生不良影響。

有媒體報道,中星18號衛星保額為2.5億美元(約17.85億元人民幣),並且已在國際市場上進行了再保險。針對此次事故,中國衛通認為,中星18號衛星符合發射保險保單條款下的全部損失情況,並表示正在積極推進後續理賠工作。

據公告,若獲全額賠付,中國衛通不會產生投資淨損失,也不會對公司2019年度經營業績產生重大不利影響。此外,由於中星18號衛星屬於中國衛通新增衛星資源,中星18號衛星的異常情況不影響中國衛通其他在軌衛星的正常運行和業務開展,不會對中國衛通目前的日常業務經營構成重大影響。

時代財經查詢公司招股書發現,該項目分為衛星、發射服務和地面系統三個部分。建設期為 3 年,項目經營期為 15 年。鑑於該項目投資分批、分項目進行,此次衛星失聯損失並不意味著15億元全部打水漂。

耗资15亿的卫星神秘失联,城乡结合部的互联网+凉了?

中星18號項目投資進度及概況。來源:中國衛通招股說明書

霍亮對時代財經表示,衛星失聯,衛星項目和運載火箭發射服務完全損失,但地面系統不受損失,後續還可以投入使用。所以具體的損失金額,並不是15億元完全受損,而是取決於衛星和發射服務在整個項目中所佔的比例。

其亦指出,2019年中星18號項目的經費僅是投入,如果獲得足夠的保險賠付能夠抵消投入,對2019年的業績不會有大的影響;但未來所有基於中星18項目運營收益而產生的業績預期,都應當清零。

據招股書測算,中星18號衛星項目募投達成後,公司每年年均銷售收入可增加 2.36億元,年均利潤總額增加 8470萬元;募投項目新增固定資產投資 15億元,新增銷售收入與新增固定資產比值為15.59%。

或喪失衛星互聯網先機

從國際市場來看,通信衛星運營行業由於需要鉅額資金投入且規模經濟效應明顯,因此存在產業集聚情況。

根據歐洲諮詢公司Euroconsult《2018–Satellite Communications&Broadcasting Markets Survey》報告,截至 2017 年底,全球共有40餘家主要固定通信衛星運營商。按業務收入規模進行排名前3位分別是SES、Intelsat、Eutelsat,三者業務收入合計達到行業收入總規模的52.53%,中國衛通居第6位,處於較領先水平。

作為我國唯一擁有自主可控商用通信廣播衛星資源的基礎電信運營企業,中國衛通運營管理16顆商用通信廣播衛星,資源覆蓋中國全境、澳大利亞、東南亞、南亞、中東、歐洲、非洲等地區,是我國衛星通信產業的龍頭企業。

耗资15亿的卫星神秘失联,城乡结合部的互联网+凉了?

中國衛通股權結構。來源:中國衛通招股說明書

2018年3月7日,中國衛通獲得了國家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批准其在全國範圍內經營衛星移動通信業務和衛星固定通信業務。在此之前,中國衛通此前主要面向政府和企業提供衛星資源的運行和服務。經營許可的獲得,意味著中國衛通開始從傳統衛星資源運營商向基礎電信運營商轉型。

霍亮對時代財經指出,衛通在國內衛星運營有壟斷性,但再製造一顆像“中星18”這樣的衛星需要3年左右週期,用於發射衛星的長征3號B運載火箭的製造週期也在2-3年。客戶和市場可能難以承受商業計劃延後時間。

“技術、產品、客戶需求和商業環境都可能發生顯著變化,特別是考慮到現在商業衛星通信的迅速發展,現在看來優秀的商業計劃和產品服務在3年後未必具有市場競爭力,這才是最大的風險,可能喪失衛星互聯網的先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