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習靜,方能看見內心

君子習靜,方能看見內心

我羨慕任何心如止水、八風不動的人,甚至一朵花、一棵樹,只要沾染上靜謐,都讓我歡喜和傾慕。

也許人生就是從靜到亂,最後又努力學著往寧靜而行的過程——這是一腳踏出學生時代,撞入物慾橫流的社會里頭,撞出的故作深沉的嘆息。或者能換一組詞語來形容這三種階段:純真、迷失與沉澱。

讀書的時候青春洋溢,理應是最躁動不安的年紀,實則那時心是真的靜啊。遇到喜歡的字詞會耗上一整天同它對談,談天氣,談花枝俏,談到雁落酒淡,談到月華初上,坐在一片清白色裡意猶未盡,舉杯道後會有期;一篇文字慢慢寫,一個場景斟酌月餘,修了又改,不厭其煩,像醞釀著春天的鮮嫩花苞,面上露水滴答,心裡清風徐來,開也只開這獨獨的一朵花。因為純真而心靜。

後來,慢慢忘了心只有一顆,毫無防備地掉落在紛繁自由中,難以不去迷亂失格,漸漸躁了,案前書堆積如小山,讀進去只二三頁,常坐立不安,“閒”不下來,情感觸角鈍了,粗糙而冷漠,總三心二意,彷彿有什麼時刻牽著自己的神經,將靈氣以塵囂一層層地覆上。因為慾望而心亂。

年歲越往後,所遇多而所欲多,便越是要“習”靜,要往靜而走,若歷經千萬慾望、在這途中能不停找到歸途沉澱下來,便再不是最初因為純真而起的心靜,此時的靜,靜得比純真更純粹,靜得底氣十足,是沉甸甸的靜,藏了歲月酒釀,香遠益清,且愈陳愈香。我自然是未到這般境界,卻是努力著從迷失的泥潭中掙扎出來,學著從前的純真,意圖將人生穩穩地豐盈著直到沉澱沉穩,直到心擁有真正的寧靜。

說到底,心亂是因為內心荒蕪到雜草叢生,經不住風吹。於是我拋開亂七八糟的那些,回到案前,試著專心讀一本書,或抄一首詩,坐在窗前聽雨聲,聽葉子沙沙聲,再不濟,撥開收音機聽一個故事,聽那些柔和的嗓音說著悲與歡,我一步一步,將內心的霸道橫生的凌亂枯萎的花枝修剪,將亂草拔除,將漸枯的土壤翻鋤,重新走往溫柔恬淡的靜謐世界裡。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名利,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先生也說,靜可養性養心,靜可致遠,也唯有習了靜,才看得清內心,才辨得明方向,才不至於亂花迷眼,所思所想愈來愈粗淺。

心裡靜了,你聽見的才是一切,才會是你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