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疼路”變成致富路??張家川高標準建設“四好公路”

“頭疼路”變成致富路??張家川高標準建設“四好公路”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劉東亮 通訊員蘇曉東 邵全紅

“以前這條路,路面坑坑窪窪、塵土飛揚,最讓人頭疼。現在好了,都是瀝青路面。”常年往返於張家川縣龍山至川王兩鄉鎮的司機李師傅感觸最深。“路好了,群眾脫貧致富的精氣神都足了。”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長期以來,交通條件差、道路運輸不便,一直是制約張家川縣貧困鄉村發展的突出問題。近兩年,張家川縣緊盯2019年整縣脫貧摘帽目標,從農村群眾最迫切、最急需解決的通鄉通村通組道路入手,在加快建設韓川至梁山、馬堡至上豆路網改善項目基礎上,多方爭取整合資金3.2億元,實施建制村“暢返不暢”整治工程116條,共計588公里。截至目前,所有交通項目主體工程已全面完工,正在進行路肩邊溝處理和生命防護工程作業。

“头疼路”变成致富路??张家川高标准建设“四好公路”

“現在路通了,從縣城過來不到40分鐘。路好了,不僅出行方便,還帶來很多商機。今年我們合作社的花椒豐收了,有外地客商電話聯繫銷售,我會介紹他們實地來參觀。”指著不遠處新修的柏油路,馬關鎮龍投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龍耀珠看到了新的商機。

據瞭解,張家川縣僅用一年多時間,順利完成了鄉鎮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車的“兩通”目標,全縣255個建制村全部通了硬化路,243個建制村通了客車,12個不具備通客車條件的建制村通了電話預約車。農村公路項目的實施,促進了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切實解決了農村群眾出行難、運輸難的問題。

張家川縣交通運輸局負責人馬志龍介紹,在建設“四好公路”的過程中,交通運輸局上下始終堅持為民惠民宗旨,牢固樹立質量效率原則,全力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為保證施工質量和進度,全縣各工段採取質量達標評比、“流動紅旗”爭優等方式,抓質量、保進度、趕工期,有效保障了工程項目的順利實施並按期完工。

如今,高標準建設“四好公路”是張家川縣以交通扶貧為抓手,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截至目前,張家川縣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莊天二級公路和秦安蓮花至馬鹿石槽溝公路為“十”字形的公路網主骨架,縣鄉公路為幹線,通村公路為支線的公路網。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855公里,通達15個鄉鎮255個行政村。全縣已建成鄉鎮客運站13個,建制村客運停靠點141個。開通省際班線2條,市際班線1條,縣際班線6條,投入班線車31輛。開通農村客運班線20條,班線車46輛,通過班線車、電話預約車等方式實現了所有建制村通客車目標,既解決了城鄉群眾“出行難”的問題,更為高質量實現整縣脫貧摘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