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理解如何擴充“意義”

當前公職面試中,題目的測查範圍愈發廣泛,涉及知識愈加專業,題目的難度更是越來越考驗著廣大考生的應變能力和審題能力,這是公考的進步,同事也是出題人、考官與考生之前的一場博弈。那麼在面試考場什麼將是廣大考生的障礙和難題呢?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來解讀一二。

各位考生,在事業單位面試中,會考察大家對於某項政策的分析理解能力,而對於這類“政策理解”能力的題目,考生常見的問題是分析其積極意義時,只會談到“有利於……有利於……”,內容比較空,所以如何擴展“意義”的內容呢?中公教育研究與輔導專家用一道例題給大家提供三個可以參考的方向。

【例題】2019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正式實施。該法案在質量、假貨、偽裝“海外代購”等問題上進行了細緻的規定,為未來的電商發展奠定了標準。對此,請談談你的看法?

一、實施的必要性

在分析一個政策的積極意義時,我們首先要看到的是它是否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是否具備必要性。也就是說,我們要看到目前政策所針對問題的嚴重性。比如本題,電商雖然發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卻存在商品質量參差不齊、假貨、代購逃稅避稅等等問題,嚴重的衝擊了正常的電商市場秩序,必須採取措施加以解決。這就體現了本題中《電商法》這一手段的必要性。

二、實施的有效性

大家可以在這一部分分析手段是否能夠解決其針對的社會問題,有效地發揮作用,這也是考生們掌握比較好的部分。比如本題,我們可以分析這一手段不僅可以提高電商經營者的違法成本,規範他們的經營行為,促進電商良好有序的發展;而也能最大程度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刺激消費。

三、是否有所進步

這是各位考生最容易忽略的部分,也是最容易談出高度的方向。前面兩個都是針對問題本身,但這一方向是針對政策手段本身。可以分析該政策在理念、手段、效率上是否有所進步。比如本題,我們就可以談,《電商法》的出臺是政府通過法制手段對於電商產業的監管,彌補了電商領域的司法盲區,是建設法治型政府的體現。或者也可以說,相比於以往工商部門和消費者協會介入調解、罰款等等處理問題的方式,《電商法》能從法律手段上起到強制管理的作用,是管理手段的進步。

當然,政策理解能力題目的“意義”遠不止這三個方向,還包括手段是否能拉近幹群距離、能夠提升群眾滿意度等等,大家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思考,就題論題,補充新的想法。

政策理解如何擴充“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