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到底該不該收門票?

寺廟到底該不該收門票?

在我們國內,如今仍有一些寺院存在著收門票的現象,特別是一些身處景區內部的佛教場所,更是票價連連高漲,讓一些居士信眾望而卻步。為此不禁要問:佛門為眾生而開,靠信徒隨喜功德的供養,為什麼一定要收門票?

其實寺院收門票一事並不像看著那麼簡單,今天禪理君要給大家分析下。

縱觀歷史,佛教寺院一直是十方信眾建,十方信眾拜,是民眾心中的精神依託。特別是古代許多寺院有大片私有土地,還有眾多富商巨賈甚至是皇家供養,因此從不收取門票,僧人們衣食無憂了,便會專心致志修學佛法,翻譯佛經。

當然,古代也有不少寺院在荒無人煙的深山老林裡,遠離人間煙火一心向佛。由於沒有皇家的土地賞賜,信徒也很少,寺院裡僧人都是從開墾荒地,種田挑水,燒火做飯開始,邊修行邊從事生產,當然也沒有收取門票。

但是,建國以後,我們實施土地公有制,佛教寺院不能隨意囤地開墾,也不允許僧人從事經濟生產,失去了自給自足的原始資本,只能靠居士信眾供養,再隨著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修繕寺院、供養僧人、生活費用等需要的資金成本也陡然上升。


對於一些知名寺院來說,維持開支相對容易些,而對於那些偏遠、不知名的寺院來說,真是捉襟見肘,生活都非常困難,更別提寺院修繕。

為此,有一些寺院開始售賣門票,增加寺院收入。對於網上有些人說國外境外寺院都免費,就你們內地寺院收費,只能說,他們不瞭解背後原因,出家人也是人,生存有保障,修行才能沒有阻礙。

但是,不可否認,一些名山大寺按理說“不差錢”,門票卻居高不下,甚至有些還有二道、三道門票。讓居士信眾有些反感。

在這其中,還是有一些不能言說“苦衷”,現在被確認為佛教古建寺院的產權歸屬不屬於僧人或寺院,而屬於地方政府或省級文物部門,收不收、收多少門票錢不是僧人說了算,你們懂得。

當然,也有一些寺院被某某公司或個人“承包”,借佛斂財,開發旅遊,收取門票。

剝離掉以上不能由僧人自主決定的寺院,其實收門票錢的寺院少之又少。


因此,大家要理解、體量佛教僧人的不容易,不要不明白緣由隨意的誹謗、抨擊。

近年來,各地大力發展旅遊項目,佛教寺院作為傳統文化象徵之一,自然被重點關注,“宗教搭臺、經濟唱戲”也就從此開始,佛教寺院“亂象”也時見報端,為人詬病。

為此,佛教界代表早有行動,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並在新聞媒體上呼籲取消門票,恢復佛教清淨道場。

前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前極力主張佛教寺院不收門票,免費對社會大眾開放。

“切莫把寺院作為利益的經濟資源”——傳印長老

“全國佛教名山大寺一律免費開放”——淨慧長老

“寺院是歷史財產不能收門票”——星雲大師

“如果可以,少林寺寧願不收取一分錢門票”——永信法師

早在2004年3月,作為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的釋永信在北京參會期間,永信法師遞交了兩份議案。主旨為如何更好地開放佛教寺院,希望能免除寺院門票。他曾表態:“如果有關部門許可,少林寺寧願不收取一分錢門票。”


“寺院的門票一定要減免,一定要把寺院還給老百姓。”——延參法師

面對可觀的門票利益,沒有壯士斷腕之志,怎麼可能扭轉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