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銀行研發中心蔡釗:農業銀行區塊鏈應用創新與探索

可信區塊鏈峰會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聯合主辦,國際電信聯盟、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中國支付清算協會、互聯網醫療健康產業聯盟、中國保險學會特別支持。在10月10日舉辦的金融區塊鏈技術與應用峰會上,中國農業銀行軟件研發中心總經理蔡釗發表了主題為《農業銀行區塊鏈應用創新與探索》的演講。

中國農業銀行研發中心蔡釗:農業銀行區塊鏈應用創新與探索

中國農業銀行軟件研發中心總經理 蔡釗

尊敬的王秘書長,尊敬的史總工,尊敬的狄所長,各位嘉賓和朋友,大家上午好。我是來自於中國農業銀行的蔡釗,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農業銀行區塊鏈應用創新和探索。分享一下咱們前期火熱的區塊鏈技術在傳統的銀行業是如何結合和我們作為一個銀行的從業者和使用者怎麼來摸著石頭過河的。

我今天講四塊內容,一個是對區塊鏈的認識,第二是它的場景,第三是實踐,農業銀行做了什麼,第四是對這個事情的思考。

首先是認識,在幾年前,我說區塊鏈不就是一個點對點通信、分佈式賬本嗎,到現在做了幾年以後,越來越贊成,它並不是一種簡簡單單的技術,它是一種價值的傳遞。區塊鏈是幹什麼的,是構建一個信任的機器,原來技術做的事情是來做信息的傳遞,做區塊鏈是在做價值的傳遞。剛才江秘書長也在談P2P,中國人朋友之間借錢、親戚之間借錢大家都很芥蒂,怎麼可能放到網上以後大家都透明瞭,隔千里之外互相不認識能給他借錢呢,本質是信用,對銀行來說核心的本質,風險的控制和信用的評價,區塊鏈一個非常好的事情,從信息和數據的傳遞到價值的傳遞。技術這塊,像剛才狄所已經說得很多了,不再贅述,它是多種技術的集成,但是在多種技術的集成上我們怎麼應用、使用,做到價值的傳遞。聯盟鏈的方式,分佈式、多中心,用的是一種治理機制,在技術的基礎上,分佈式算法,點對點通信的基礎上,有一種治理機制,實現價值的傳遞,但是它不能說把市場關係做一個調整。現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是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係是用生態鏈來解決,這裡面可能有一些偏頗和絕對,但是一定意義上存在這個事情。現在咱們把自組織,因為畢竟是公司治理,是公司的體系,所以現在做的基於聯盟鏈做了一些應用,尤其是銀行應用。再往上,公有鏈這塊,分佈式、去中心、自組織,關鍵點在於改變生產關係,自組織的經濟模式,需要激勵機制,幹什麼事情總得付錢,激勵機制怎麼來體現。

區塊鏈的場景非常多,農業銀行在2015年7、8月份決定來做區塊鏈的時候,當時選場景選了很多,說一個真實的例子,當時我們想的第一個場景,我們覺得交黨費這個場景很好,不可篡改,可追溯。現在金融行業,包括今天我講的,八個銀行特點的場景,這裡面林林總總,第一個,結算,包括票據,商業銀行本身來說,大家試點為什麼到供應鏈金融,你的技術是一個方面,沒有最好的技術,只有最適合,你最適合用什麼。在供應鏈金融這塊,它是一個相對的平等性的,大家都有訴求,不像做支付做結算,支付這個東西還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和資金絕對的無風險,在這塊更適合用一些技術上平等性的。我們用這個東西,你比傳統的技術,你的優點在哪,你能解決傳統技術的有些痛點,如果你不比現在的傳統技術好,單對場景來講場景,其實沒有意義。現在這麼多的場景來說,有些落地做了一些應用,反而在平等性,不管是供應鏈金融還是在養老金等,反而落地少一些。還有開源社區,生產力的發展,開源軟件,怎麼解決信任,從信息、數據的傳遞到價值的傳遞,生產關係、治理機制和激勵機制,它的特性是去中心化、信任、不可篡改,怎麼發揮價值傳遞的特點,第二是比現在好,還有場景適用。2015年9月份開始技術預研,2016年5月份成立區塊鏈研究項目組,2017年7月份區塊鏈技術平臺投產,基於區塊鏈的電商供應鏈融資項目投產。2017年10月份,做完以後不能野蠻生長,它的標準規範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10月份制定了一下農業銀行企業級的區塊鏈技術相關的標準規範。2018年今年又做了兩個落地的產品,一個是數字積分項目,一個是養老金項目,未來農業銀行從行黨委的戰略出發,更側重於普惠金融和公益這方面,尤其是普惠金融和服務小微這塊。

這幾個項目來說,基於區塊鏈平臺,把銀行、電商平臺、企業和農資監管這幾方一塊搭建了這麼一個平臺,從中做三個事,區塊鏈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從信息的傳遞到價值的傳遞,在這個鏈上貢獻你的價值。第二是價值的挖掘,第三是價值的昇華。基於數據來做相關的真實性,來解決不同的場景,不管是企業還是銀行還是電商還是流通,信任的問題。第三是價值的昇華,銀行兩個最核心的東西,一個是信用評價,一個是風險控制,在解決信用評價的基礎上我來給你做相關的信貸,比如金融信貸,從一個數據資產演化成一個信用資產。

創新點,充分挖掘和分析數據,隨著聯盟網絡不斷擴大,充實信用維度。電腦算力,算得準一些,挖掘數據的價值,降低信任成本,解決“我憑什麼信任你”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價值昇華,做智能授信,我通過區塊鏈,通過這些技術,來做價值的昇華,最終是一種創新,創新有新的一種融資模式。

應用效果,現在有一個問題,怎麼把有效的數據、真實的數據、好的數據上鍊下鏈搬遷,通過這麼一年多的使用,我們現在累計的訂單業務數據是5000萬條,有可信的數據才能來做價值的挖掘和價值的昇華。在5000萬條真實數據的積累上,這是一個很大的效果。把整個上鍊和下鏈的過程嵌套在業務流程之中,並不是並行的,做完一遍再做另外一遍。

關於數字積分,和前陣子炒得ICO有很大的不同,現在銀行其實都有積分,不管是銀行,大家有消費,只要給銀行帶來增收的都會有積分,給用戶的價值反饋,這個所有權是在用戶,但是怎麼在積分消耗過程中自由流通通用兌換,提升資產流通效率,還有從提升用戶活躍度這方面,來構建一套數字積分體系。使用,做一個開放的體系,開放給合作伙伴,引入第三方的資源你怎麼能用好,而且我還和第三方還做積分兌換。對數字積分有實際價值支撐的token,在以後的使用中一定有一個實際價值的token才能走下去。應用的價值,一個是通過登記積分交易數據,將積分所有權歸還給客戶。還有這種價值的傳遞,自由流通、自由兌換,和外部的積分系統實現通兌通用。還有藉助區塊鏈的可追溯性,實現交易信息可追溯。

養老金,參與者比較多,有委託人、受託人、賬管人、託管人及投資管理平臺,誰來託,數據誰來掌握,沒有一家獨大的情況,而是大家一塊參加。我們通過把企業年金業務全流程信息上鍊,實現了養老金業務各參與方之間信息的共享和數據效率,一個是構建可信聯盟鏈,增強交易可信度,第二是處理時間,由原來的處理時間12天縮短為3天。做的東西一定是有價值的,如果不比現在好,領導也不會同意你來做這個投入。

對未來的一個暢想,普惠金融,咱們國家面對小微企業、面對三農,精準服務是個痛點,想構建一個普惠的金融生態圈。做一個N+N的,大家都來參與這個事情,而且這個東西我個人認為在以後來做,就像現在雲的建設一樣,公有云的發展遠遠大於私有云,以後來做,隨著技術的成熟,公有鏈的生命力比聯盟鏈可能還會更大,治理機制和激勵機制,做統一的開放服務體系,開放的服務生態體系,人人都是參與方,人人都可以貢獻價值、挖掘價值和價值的昇華,不管是金融的服務、政府的部門還有非金融服務,大家都貢獻價值,來分享價值、使用價值、昇華價值。

思考,右邊是技術方面的問題,安全問題,性能這塊,目前場景來說,對使用者來說還是一個問題。法規方面,不管是隱私包括商品法這塊的法規,組織方式,區塊鏈是無中心的自組織的方式,現在公司法和公司組織方式,如果你不把生產關係和組織結構做一個調整,說你讓區塊鏈整個來適用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第三是監管,新鮮事物,摸著石頭過河,但是也得有石頭,不能沒有石頭去過河。展望,合法合規是基礎,要保障產業生態持續完善。組織要迎來變革,影響公司的組織方式和治理模式。技術是生產力,生產力的發展,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底層技術的演進。行業標準,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金融業的區塊鏈相關的行業標準,現在在金標委,剛才秘書長和狄所、史總工也在說,需要進一步明確。還有產業風險不容忽視。

發展一個事物,我們首先是要擁抱未來,不管你以後使用不適用,這個技術可能不成,但是你一定要作為比賽的參與方,如果你在旁觀,你會被淘汰。農業銀行,當時2015年我跟我的領導說,我說你一定要參與到,你只有參與才有資格。第二是要推進標準,央行、信通院也在做這個事情。第三,合作,今天的會議是蠻好的平臺,這裡面一定要推動金融機構、大學、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技術合作,大家都有擅長的東西,開放共享,貢獻各自的價值,深度挖掘彼此的價值,實現價值昇華,要把蛋糕做大,不能說分蛋糕。第四,關注風險,加強信息科技風險管理,堅持風險可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