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我已經與這個世界擦肩而過了

以前看過,這次也去電影院再看了一遍,很多細節都記不清了,或者說,以前很多看不懂的地方,現在能夠理解一點了,當然還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可能是因為閱歷不夠吧。

海上鋼琴師:我已經與這個世界擦肩而過了

說實話,我對爵士樂是一點都不懂,對於20世紀初期那個年代背景也不是很瞭解,所以對於1900的很多話都不是很明白,不過這並不影響我對這部電影的讚美,感覺這是一部每年都可以刷一遍的電影,一直到老。

一千個人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除了大家所說的孤獨浪漫,所說的爵士樂的沒落,我還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一說1900,體制化。對,就是《肖申克的救贖》裡提到的體制化,布魯克斯,出獄後自殺那個片段是我最不願看到的情節,每次刷這部電影都想跳過這一段,還有瑞德,在監獄待了30年,這30年裡,他能夠幫其他犯人採購商品,賄賂獄警,神通廣大,但是假釋出獄後,在超市工作上廁所都要向經理請示。

海上鋼琴師:我已經與這個世界擦肩而過了

所以,為什麼1900不下船,有一部分原因也是體制化了吧。從電影剛開始,1900是出生在船上的嬰兒,沒有國籍,沒有身份證明,沒有護照,從小接受的教育除了養父之外,就只有船上來來往往的遊客了。有個細節,當馬克斯跟1900在大廳彈“旋轉鋼琴”時,除了浪漫,他倆還有幾句對白,提到了他養父教給他的兩個觀點“沒有孩子的人會被送進孤兒院”“媽媽是一種賽馬”,而且沒有開玩笑的意思,可見這麼多年來他一直認為這些是真理,而且也沒有人提醒過他。

這麼多年來,他只需要彈鋼琴,也只會彈鋼琴,遇到喜歡的女孩連話都不會說了,只會像個小孩子一樣晚上偷偷去親吻他的心上人,在最後分別時,人群熙熙攘攘,在這種場合,這種分別的時刻,他說話居然還是唯唯諾諾(人在特別吵的環境裡,聲音一般都會提高許多)。

海上鋼琴師:我已經與這個世界擦肩而過了

1900還有幾個特別的技能,第一個是看人彈鋼琴,除了謀殺親夫的女人那段陰森與緊張、偷別人西裝混進高等艙的年輕人那段滑稽與可笑,還有他夢中情人那一段的優雅與美好,一切他見過的人,都被他完美地演繹了出來。第二個,非常強大的音樂記憶力,這個在鬥琴第二段,從黑人爵士樂演奏家的面目表情的變化可以看出這個能力多麼令人驚訝,高贊回答也說了,爵士樂包含了很多即興創作,很難複製。

為什麼不下船呢?音樂才華洋溢,定能一鳴驚人,震驚樂壇。除了前面說的體制化,1900自己也說了,他看不到這個城市的盡頭,琴鍵只有88個,而這座城市光街道就數不勝數,這也是我不明白的地方,難道說,陌生而龐大的城市嚇到他了?為何不選擇在大陸上過更精彩的生活?

海上鋼琴師:我已經與這個世界擦肩而過了

首先我覺得1900不是一個追名逐利的人,他能為貴族們彈鋼琴,也會給下等艙的平民們演奏音樂;唱片銷量可能讓他一夜暴富,可他卻不想自己的音樂被帶走離開這艘船,所以,陸地上的名利是吸引不到1900的,那麼,與其在陸地上為了生存而彈鋼琴,每天為一些瑣碎的事而操心,還不如在船上無憂無慮地談上幾首曲子。

電影有許多臺詞是我不能理解的,比如船爆炸前一刻1900跟馬克斯的對話。這段文字寫得也很亂,以後有機會還要在刷幾遍這個電影。

我已經與這個世界擦肩而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