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松木場的四個區(上):當年陰陽在此交界

關注城市秘密:為你拆開一座城,用解密的方式讀懂城市

杭州松木場的四個區(上):當年陰陽在此交界

杭州松木場的四個區(上):當年陰陽在此交界

《城市秘密》特邀作者:徐駿 / 設計:徐世明 / 攝影:子夷 / 編輯:大傾城、尤可 /部分老照片由章勝賢老師提供

松木場位於杭州城的西北偏北,按老杭州人的說法,屬於“槍籬笆外”的郊區。而這個郊區,卻是一個非常特別、非常“重口味”的神奇之地。
歷史上,松木場南為寶石山和彌陀山,北有西溪河(沿山河)和松木場河,東是香市,西是墳地,是一個有山有水有人有鬼,完全陰陽相對的地方。
我們把這塊地方分成四個區域:東松木場、西松木場、東南松木場、西南松木場來進行解密,今天先推出前兩區的城市記憶。不知道你記不記得松木場的裁縫師傅,記不記得河道沿岸的小鋪子,記不記得在向陽游泳池學游泳?松木場因河流而繁盛,因木材交易而聞名,這個區塊從世俗意義上來說,它更像一個集鎮,一個嵌在城市腹地的舊家鄉;從神聖角度來說,它更像一個道場,一個關聯往生、今生和來生的場域,只是很多人如今已經不知道它的舊時模樣。
現在從西湖水域到西溪溼地間較少有水域勾連,舊時的松木場水面開闊,是西湖和西溪之間的一個轉承點。

城西寫到松木場,其實還在門口徘徊。因為,現在並沒有人知道,這個地方是100年前杭州“城西的城西”。準確地說,松木場的故事,僅僅是城西的序幕,遠未深入。講述這個區域細碎的過往,不僅是拼湊還原出一個地方曾經的輪廓神韻,還在於梳理一個區域演變迭代背後的邏輯。

杭州松木場的四個區(上):當年陰陽在此交界

▲杭州60、70年代地圖上的松木場一帶

杭州松木場的四個區(上):當年陰陽在此交界


從前,松木場最出名的是其東面的香市。所謂“香市”,就是燒香的香客和做香客生意的商鋪所組成的市場。松木場香市的興起,是因為那裡有條松木場河(古稱下河)。

杭州松木場的四個區(上):當年陰陽在此交界

▲松木場河通西湖水閘


松木場河西接沿山河、餘杭塘河,南連西湖,北通運河,是一水路樞紐。以前西部山區的木材水運至此進行交易,由此有了松木場之稱。 每年上香時節,從古蕩或運河來的上八府(寧波府,紹興府,台州府,溫州府,處州府,金華府,嚴州府,衢州府)、下三府(嘉興、湖州、杭州)及蘇州、無錫等地的香客,經過數日舟船勞頓,終於,在船上遠遠望見高高聳立著的保俶塔,就知道“杭州到了”,接著從松木場碼頭上岸。踏進“東南佛國”的第一步,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杭州松木場的四個區(上):當年陰陽在此交界

▲民國初年,杭州松木場附近,這些木材和毛竹都是運往松木場的,松木場曾是杭州一個主要的木材交易市場。

杭州松木場的四個區(上):當年陰陽在此交界

▲20世紀20年代的沿山河八字橋

每年的早春二月,停靠在松木場碼頭的“香船”,多時達千餘艘,少時亦有五六百艘。船上掛有黃色的旗子,上書“朝山進香”四字。因此,松木場碼頭,又有“香蕩”之稱。
香客們很多是蠶農,只須在看蠶時返回就行,有月餘時間可以去杭城各處燒香和遊玩。他們錢囊充足,消費能力較強,除燒香外,回去前必購買大量物品,如王老孃木梳、張小泉剪刀、慶餘堂藥物等等。所以那時自松木場到昭慶寺一帶,飯店、旅館、茶舍、特產鋪、香燭店等各種店面均皆雲集,香客們到此,名曰“趕香市”。
特別是二月十九上天竺觀音大士誕辰日,香客們定製數支幾十斤重,碗口粗的巨燭,裝上支架,由兩人抬著,從松木場一路敲鑼打鼓送至上天竺寺院,點燃後馬上又將其熄滅,並帶回作照蠶之用,說是可以保佑蠶寶寶健康成長。

杭州松木場的四個區(上):當年陰陽在此交界

▲香客購買法器留念

民國初期,松木場香市依然非常火爆,以至於在香客特別擁集的時節,政府不得不派出大批水陸警察來此維持治安。到民國中後期,松木場河河道漸漸淤積變窄,大船難以通行,香市也隨之蕭條。可直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松木場河依然存在。

杭州松木場的四個區(上):當年陰陽在此交界

杭州松木場的四個區(上):當年陰陽在此交界


上世紀七十年代,松木場河沿岸,兩排老舊的吊腳樓倚在河邊,一座石拱橋橫跨東西,偶爾有一兩條裝載著水菱、蓮藕、魚蝦的小木船,吱吱呀呀地從橋下搖過,完全是小橋流水人家式的江南水鄉味道。住在河西的孩子到河東的保俶塔小學上學,就得走過這座石板橋,孩子們每次都會望著晨光中咯吱咯吱遠去的小船,及船尾蕩起的漣漪,發上一會兒呆。
這座闊石板橋在國家級非遺傳人,杭州雕版印刷技藝唯一傳人黃小建的記憶裡也十分深刻:“五十年前的松木場還是一片河汊縱橫,從寶石山腳去往保俶路小學的路上,要經過闊石板橋,橋上有一年到頭風雨無阻賣梅片的老人,他的背是佝著的,沿河的吊腳樓還開有兩家雜貨鋪,煙霧騰騰的茶館,窗門是用撐杆撐起的賣肉鋪,還有漁人用撈網在水中捕魚的樣子,西湖邊的市井小民來閹雞的來箍桶的”,都在松木場。

杭州松木場的四個區(上):當年陰陽在此交界

▲20世紀50年代的松木場河及沿岸,河上這座拱橋就是黃小建先生記憶中每日上學必經的闊石板橋。


在松木場河被填埋之前,如果將保俶路比作一把刀,它將松木場切成東西兩半,其東至松木場河的王家弄是整個松木場的鬧市區,充滿了生活的煙火味。

一大早,南邊的燒餅油條店和豆腐店門口,大伯大媽們挎著竹籃子已排起了隊,北邊的菜場裡也已人聲鼎沸。稍後,菜場西側的煤餅店也開始起動,渾身黑漆漆的夥計,爬得高高的,將堆成山的煤泥一鏟一鏟撬入煤餅機的漏斗中,煤餅機“哐噹啷、哐噹啷”把煤泥壓制成一個個圓柱形、上有十二個孔的煤餅,從下面的傳送帶吐出。手裡捏著煤餅票,坐在三輪車上在門口等候的,都是各家的“壯勞力”,他們將熱烘烘潮牛牛的煤餅,一層層碼好,小心翼翼地放上三輪車,然後叼著煙,慢慢地往回騎。“柴米油鹽醬醋茶”,“柴”是頭一樁,把它搞定了,心裡就踏實了。

杭州松木場的四個區(上):當年陰陽在此交界

▲松木場老街

王家弄的東頭,也就是松木場河的西岸,是一家剃頭店。店面很小但很亮堂,因為其前後門總是敞著的,前門對著王家弄,後門就是松木場河,十分通透,也便於剃頭師傅隨手將臉盆裡的刮鬍水潑入河中。

杭州松木場的四個區(上):當年陰陽在此交界

▲現在的王家弄

店中間擺著一張重型坦克般的理髮椅,椅上的皮革已磨出了“包漿”,發出幽幽的光。剃頭師傅是一位紅臉膛的大漢,江北人,名叫“關羽”(音),嗓門很大,手藝很好,只是手裡拿的是剃頭刀而不是青龍偃月刀。那時松木場老少爺們的頭,幾乎都被這把刀刮過。

杭州松木場的四個區(上):當年陰陽在此交界

▲填河造的“松木場河西”社區

剃頭店的西南斜對面,是一家糕團店,每當保小的學生上學路過這裡時,一板板噴香的芝麻團子、定勝糕、條頭糕、荷花糕剛好出籠,那熱騰騰的味道,立馬擰開了孩子們口裡的“水龍頭”,口流水噠噠滴。

杭州松木場的四個區(上):當年陰陽在此交界

▲“松木場河東”社區

河西與石板橋交接處,有一條與松木場河平行的小街,因為這是小學生們上學放學的必經之路,所以並排開著糖果店、文具店和雜貨店。其中最吸引孩子們的,是糖果店門口那一排排躺在玻璃罐內的消閒果兒,有話梅、橄欖、鹹金棗、麻酥糖、花生糖、顆兒糖等等。
紙包的硬水果糖一分錢一顆,玻璃紙包的軟糖貴點,要三分一顆。最實惠的是一分錢一包的鹹金棗,孩子們管它叫“鼻頭塢”,很小一粒粒的,鹹鹹甜甜,可以在嘴裡潤好長時間。還有一種孩子們喜愛的零食,叫“鮮桔精”,是一小袋桔紅色的粉末,類似於現在的“果珍”,也只要幾分錢一袋。它原本是用來泡成“桔子水”喝的,可孩子們都是“重口味”,直接將其倒入口中,又酸又甜,嘴上還沾了一圈“口紅”,好似初戀的味道。

杭州松木場的四個區(上):當年陰陽在此交界

杭州松木場的四個區(上):當年陰陽在此交界

王家弄往西,過保俶路,就是松木場的西部,這裡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古時候,這裡稻田遍佈,是杭州的糧倉之一。吳越錢王建國之時,此地建有祭祀土地神和五穀神的社稷壇,之後歷朝歷代每到春耕之際,官民俱來此祭典,對於重農之國,祈禱風調雨順,是一件大事。社稷壇作為松木場最早的古蹟,直到清末民初才徹底消失。
太平天國敗後,松木場西部開啟了公共墓地模式。以前杭州老百姓對公墓這種安葬形式是比較抗拒的,死後一般都埋在私人和家族墓地,所以當時只有軍人建公墓。松木場就是杭州第一個軍人公墓的安置地,而且最早居然是外國人的公墓,即建於1860年的“法軍陣亡將士公墓”。

杭州松木場的四個區(上):當年陰陽在此交界

▲上世紀三十年代法國人來松木場法軍公墓祭奠

這個“法軍陣亡將士”是指當年左宗棠率領的清軍,在蘇杭一帶攻打太平軍時,法國僑民組織“常捷軍”洋槍隊,協助清軍參戰而陣亡的三百多名法國人。之後清政府在松木場為他們建了公墓,還立了牌坊。上世紀三十年代還有法國領事、法軍將領及僑民來松木場公墓祭奠。 此後,從上世紀二十年代一直到解放初期,松木場先後至少建了四批軍人公墓,分別為“援閩浙軍陣亡將士公墓”、“二十六軍第六師陣亡將士公墓”、“浙江省保安團公墓”和“革命軍人墓地”,這些公墓總共加起來估計有三千多個墓穴。

杭州松木場的四個區(上):當年陰陽在此交界


以老杭州地圖判斷,現在松木場地段,北起西溪路,南至曙光路,西起杭大路,東至保俶路的這塊區域應該全是墓地。當年此地,墳頭密佈、墓碑林立,從老照片上看,有些墓園還建得相當“豪華”,有石欄、石橋、紀念碑塔、牌坊等。

杭州松木場的四個區(上):當年陰陽在此交界

▲1946年《最新杭州市地圖西湖全圖》


至今佇立在松木場(西溪路73至75號之間)的“浩氣長存”石牌坊,便是當年此地軍人公墓的唯一歷史遺存。該牌坊歷經風雨滄桑,依然莊嚴肅穆。雖然有被周圍宿舍樓包圍之勢,但仍鶴立雞群,氣勢逼人。

杭州松木場的四個區(上):當年陰陽在此交界

▲西溪路上現存的八十八師陣亡將士紀念牌坊

此牌坊現為“八十八師‘一•二八’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牌坊”, 紀念“一•二八”淞滬抗戰時,從杭州赴上海馳援十九路軍抗擊日軍所犧牲的,一千四百多名八十八師官兵。八十八師是當時國民黨中央軍的王牌“德械師”,該師在“一•二八”的“廟行戰役”中擊敗日軍,是中國軍隊自甲午戰爭以來首次戰勝日軍,打破了當時“日軍不敗”的神話。
抗戰勝利後,除了墓地,松木場還是處決人犯的刑場,所以老杭州人有句狠毒的罵人話:“把你拉到松木場吃槍斃去!”
當時,杭州市政府槍斃漢奸、刑事犯等都在松木場執行,而且方法極其簡單粗暴——直接在路邊擊斃,並拋屍當場,最後由家屬自行收屍,沒人收屍的,就由當地保長草草掩埋。這樣經常導致曝屍終日,臭不可聞,晚上沒人敢往松木場的西邊去。這個狀況直到有參議員在當時的杭州市參議會上提出整改議案,才將刑場另遷荒僻之地。
松木場西部這個陰森恐怖的世界,一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隨著三個“重磅”單位在此平地建房,才開始有了人氣。
松木場之西有條始建於民國早期的杭徽公路(杭餘公路),此處是公路的東端,這條路是當時杭州連通餘杭、安徽等西部地區的唯一一條汽車公路,後來由於其他道路的建成(如曙光路、天目山路),這條交通要道的作用也慢慢降低了,路名也先後改成了跑馬場路和西溪路,以前只有一輛16路公交車(平海路至浙大)經過這裡。

杭州松木場的四個區(上):當年陰陽在此交界

▲1970年《杭州市交通簡圖》局部,可以看到杭徽公路,及經過鬆木場的16路公交。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自西溪路東端往西,依次開建了鐵路新村、省委辦公樓(後改為宿舍)和杭大新村。這三家實力強勁的單位及其人員的進駐,成了激活松木場西部的先驅者。大批鐵路職工、政府工作人員、大學教師以及他們的家屬,在此生活、工作和上學,使之煥發出勃勃生機。同時,松木場東面的“商圈”也重新喧鬧了起來。

杭州松木場的四個區(上):當年陰陽在此交界

▲八十年代初,松木場、省藝校(現省文化廳)對面的耕地

松木場東面沿河的“水上人家”,也並非原住民,大部分是解放前從江西、蘇北等地逃難來此的,他們以做點小生意為生。而西面三家大單位的居民,幾乎也都是外地人為主。所以,那時的松木場,是一個南腔北調的世界。
在那裡,一大清早,三個挎著菜籃子的老太太在保俶路口碰面了,會聽到以下的對話:“張師母,你噶早菜就買回來的啊!”“吾地乖乖!周師母,吾天不亮就去辣塊了,買到一塊呱呱叫的大排骨!”“陳媽媽,你阿噶早啊!”“俺今個兒啥也沒買,就去遛個彎兒。”


儘管有了些人氣,但與城裡相比,六七十年代的松木場還是有些荒涼。一到晚上,那裡路燈很少,在樓下乘涼的人偶爾還會看到鬼火(野地裡的磷火)。有一位鐵路新村的住戶,在草地上搭了個雞窩,養了兩隻雞。有天這兩隻要事體的雞,在雞窩裡扒拉出了個骷髏頭,可把主人嚇壞了,趕緊報告派出所。民警過來仔細一看,這骷髏頭起碼有三四十年的歷史了,不知是當年被槍斃的,還是公墓裡的。

杭州松木場的四個區(上):當年陰陽在此交界

▲1988年保俶路北段松木場地區

到了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在松木場真正火過一回的,是西溪路與保俶路口的“裁縫一條龍”。當武林路女裝街還沒影的時候,“松木場裁縫攤”在杭城可是相當有名的。
松木場裁縫一條龍服務的特色是“量身定製,立等可取,價格實惠,款式新穎”。當時西溪路與保俶路的北角,沿路排開一個個裁縫攤,上有簡易的頂棚,下面擺滿了裁剪臺、縫紉機、拷邊機等,裁縫師傅分工明確,流水線操作,有專門為顧客量體裁衣的,有專門踩縫紉機的,還有專門釘釦、開洞和拷邊的,地上滿是碎布和邊角料。

杭州松木場的四個區(上):當年陰陽在此交界

▲當時西溪路松木場服裝一條街有名的老店之一“韓大媽絲綿廣場”,老杭州冬天經常要光顧翻絲綿。

這裡每天人頭攢動,顧客們拎著自購的布料等在一旁。如要做一條褲子,只要將布料交給裁剪師傅,然後量好尺寸,提好要求,師傅就給個號子,個把小時來取。取時,師傅將布簾一圍,讓你試穿,有不合適的,當場修改。一條褲子要價8到10元,相當實惠。而且每個裁縫攤上還有一本時裝書,顧客可以挑選時下流行款式,什麼西褲、喇叭褲、蘿蔔褲統統現裁現做。尤其是女孩子的裙子,長的短的各種式樣均能滿足,不過技術含量較高的西裝、中山裝等是不大做的。
這些裁縫師傅大多來自三墩、餘杭等遠郊,其中負責裁剪的多為技術好的男師傅,其他縫製、拷邊等下手活由女性承擔。有幾位口碑、手藝俱佳的師傅旁常常會排起長隊,當時很多“城裡人”也拿著布料慕名而來。“松木場裁縫攤”連續紅火了十年左右,一直到九十年代杭州興起了時裝街,才慢慢消失。
八十年代後期,松木場另一處文化含量較高,且極具人氣的地方,是沈氏父子開的“斌勇書屋”,這是松木場第一家書店。

杭州松木場的四個區(上):當年陰陽在此交界

▲沈氏父子和“斌勇書屋”(有沒有被右圖少掌櫃的顏值打動?)

它開始只是鐵路新村南面沿街的一個書攤,面對著剛拓寬不久的曙光路,後來再擴展成書店。書店老闆老沈,黑黑的臉膛,戴著一副金絲眼鏡,精明強幹。少掌櫃小沈,長得比吳奇隆還帥,長髮飄逸,打扮新潮,騎一輛本田王摩托,瀟灑來去,完備第一代個體戶的風采。
在那個文化飢渴的年代,每天傍晚,沈老闆的書攤旁聚滿了站著翻書的人,直到夜深還有很多人在路燈下看書。據小沈講,那時候到什麼新書都立馬賣完,只愁進不到書,很多要買的書都得預定。每天一捆捆的書拉進拉出,從早忙到晚。當時最好賣的是金庸、瓊瑤、岑凱倫、梁羽生、溫瑞安的書,然後是賈平凹、嚴新、梁曉聲、陳忠實等等。


小沈說,當時松木場“斌勇書屋”的生意真是好得無法想象,光是一部《廢都》就賣出了五千多本,而且那時書的利潤高達30﹪,他們這家店在松木場所有個體戶中排名第一。九十年代末,隨著電腦和互聯網開始普及,書店生意逐漸沒落,“斌勇書屋”也隨之關停。


然而,幾年後,松木場的書香,又由西飄到了東邊的彌陀寺路北口,這裡開出了一家名氣更大的城市人文書店——“曉風書屋”,此地為東南松木場,這裡的彌陀山、彌陀寺一帶,也隱藏著許多故事,我們下期持續揭密。您有松木場的記憶嗎,一起留言來說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