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鞘:中俄真的造不出防護過硬的步戰車嗎?

出鞘:中俄真的造不出防護過硬的步戰車嗎?

近日,在央視的一檔節目中,04A步兵戰車的副總設計師透露了該型步兵戰車的設計防禦標準——正面能夠防禦12.7毫米穿甲彈。節目一出,立刻引起了軍迷們對04A防護性能的質疑。對於裝甲車輛,很多軍迷朋友總是津津樂道於火力和防護,固然,裝甲車輛的代表性坦克就是“機動、火力、防護”三大件的平衡的典型代表,但是這一思路並不能簡單的套上步兵戰車這一特殊的裝備。因為,步兵戰車並非單純的一個車輛,而是一種圍繞特定的機械化戰爭而設計的一種機械化步兵載具。

出鞘:中俄真的造不出防護過硬的步戰車嗎?

步兵戰車的出現要從最早的坦克開始,早在一戰時期,首次投入的水櫃們便取得了巨大的轟動,可以輕易的實現對敵軍防線的突破,而在以往,這些甚至是短短的一英里的突破就往往是要死上數萬人。但是這些早期的坦克,在早期的輝煌後也迅速的暴露出了問題,步兵很難伴隨坦克進行進攻,而缺乏步兵保護的坦克只是一輛輛孤單的車輛,不但在進行對塹壕的佔領時容易近距離遭受密集攻擊或偷襲側後而損毀,即使佔領後,也往往會因為後方步兵未能在敵方增援到達時抵達已經攻佔的陣地而使得作戰功敗垂成。因此,讓步兵上車成了很多軍事家的設想,但這一設想由於時代和生產力的限制,在很長時間內都是雷聲大雨點小。

出鞘:中俄真的造不出防護過硬的步戰車嗎?

在早期,更普遍的情況是步兵坐著卡車追坦克。而顯然那個年代卡車的越野能力實在是堪憂,於是又有了便宜的解決方案——半履帶車,但是一方面繼承了輪式和履帶式的雙重缺點另一方面成本還是較高,也只是時代發展過程中作為過渡的存在。而直到戰後,以美國推出的M113為代表的裝甲車輛,才使得步兵能真正的“坐車到戰場”。而這一切,其實都還不是“步兵戰車”,因為他們的主要使用甚至和百年前流行的騎馬火槍兵一樣,只是步兵在行軍時有了新的代步工具,可以保存體力跟上前線突擊,真正到需要交火時,還是需要提前下車。而這時,蘇聯人終於提出了劃時代作戰理論和作戰裝備——步兵戰車。

出鞘:中俄真的造不出防護過硬的步戰車嗎?

蘇聯人設計的BMP-1是一種有革命意義的裝甲載具,這是一款設計為機械化作戰準備的武器,在以往的作戰中,步兵在伴隨裝甲車輛進行衝擊設防陣地時,往往需要在400米或更遠的敵方步兵武器之外下車(如果是坐無防護破片能力卡車的甚至要在更遠處下車以防榴彈炮一發端一車),本質上這些東西都只是一個代步工具,基本不會直接參與交火或帶領步兵進行衝擊作戰,而BMP則開了一個先河,載具不僅本身有較強的直射火力用於協助坦克部隊進行對輕火力點的壓制(比如反坦克武器操作手這種高危險但是低防護的目標),還有車上射擊孔,成員在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會下車作戰,而是隨著裝甲突擊力量,在車上射擊,直接突破防線後對縱深繼續突擊,不必如傳統的裝甲輸送車那樣需要有一定時間從行軍縱隊轉換為進攻陣列。而在需要步兵下車時,也可直接與坦克一起發動衝擊,在到達步兵輕武器射程的進攻線時不必停車直接低速放下步兵,等戰鬥結束後也可不停車直接收攏走人。這種能力在有極大可能演變為核戰爭的冷戰前線極為重要,有效的降低了步兵可能遭受的輻射。

出鞘:中俄真的造不出防護過硬的步戰車嗎?

當然這裡有人會有小小的疑問,大家都在車上,不下車,這可能嗎?那怎麼打戰壕裡的敵人?這個其實和對面北約也是一支高技術部隊有關——除了西德的築壘隊,大部分北約軍隊還是很快的就實現了機械化或摩托化,而這些野戰部隊基本是不會放棄自己的機動野戰優勢去花大力氣和時間挖戰壕這種低效且花時間的防禦工事,冷戰時的防禦工事已經大多是機器開挖的掩體或者臨時構築的散兵坑,已經很少再出現二戰或者一戰那種綿延數公里梯次佈置的壕溝工事。舉個例子,朱日和演習中,哪怕被藍軍“暴打”的紅軍也沒怎麼挖戰壕吧。

出鞘:中俄真的造不出防護過硬的步戰車嗎?

然而很多人就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既然是和坦克一起進行突擊作戰,直接騎臉對方的防線,並且要對敵方工事和火力點進行清除,為何他們的防護相比西方同行會顯得如此弱不禁風呢?作為開創的BMP-1只能在正面防禦12.7毫米機槍的射擊,側面只能防禦7.62步槍彈和部分炮彈破片,而即使是現代化的我軍04A,正面也只能防禦遠距離23炮的攻擊,全向防護也只有12.7毫米重機槍射擊。而美軍的M2正面可以加裝厚厚的附加裝甲,德國的最新的美洲獅步兵戰車,基礎型防禦能力都是14.5重機槍起步(穿甲能力大概是西方12.7的兩倍),加掛附加裝甲後甚至可以全向抵擋中口徑速射炮直射。

出鞘:中俄真的造不出防護過硬的步戰車嗎?

而這種中俄步兵戰車的防禦相對弱勢其實原因很直接——減重,與美德的減重是為了可以適應C-130/A-400M戰術飛機空運不同,中俄的步兵戰車非常強調的是兩棲突擊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兩棲突擊能力並非是說跨海峽,更多的是歐洲平原/華南稠密的水網。因此步兵戰車的無準備浮渡能力是一個鐵要求,這就不得不在整車體積有限制情況下,削減裝甲來實現減重,即使是在04基礎上加強防護的04A,也只是適當的放棄了海面浮渡能力,但仍然保持著浮渡河流和湖泊的能力。而我國和俄軍為何在設計時要強調無準備浮渡能力呢?

出鞘:中俄真的造不出防護過硬的步戰車嗎?

這是因為,我軍和蘇軍的陸軍建設的主導思想是突擊,而機械化合成集群的裝甲突擊就要面對一個現實的問題——河流,如果沒有兩棲能力,那麼任何一條小河都能成為對方設防的天然屏障,坦克必須得等工兵架橋才能通過。而很顯然架橋這種事,不但耗時間,而且充滿了危險。

出鞘:中俄真的造不出防護過硬的步戰車嗎?

然而,能用裝甲架橋車架橋其實都是非常非常樂觀的事情:首先,即使坦克底盤的架橋車強行架設成功,那麼這窄窄的人工橋也很有可能反而成為失血的傷口。因為這使得我方的進攻寬度瞬間被縮短為窄窄的的幾個橋樑。對方完全可以立刻組織裝甲反突擊力量發起發衝鋒,一旦橋樑失守,那麼之前投送到對岸的部隊就會被全殲。此外,最尷尬的在於,坦克底盤的架橋車只能架設十米多長的短橋,往往是用來跨越深溝而非過河,真正能過河的那種浮橋,得需要數量兩棲舟橋車合作,而每一輛這種車都是巨大的靶子,基本沒有在敵火前直接架橋的可能。

出鞘:中俄真的造不出防護過硬的步戰車嗎?

那這種大型舟橋車有多大呢?上面這張圖就是 PMM-2M大型舟橋車在地上的樣子。相信大家都能明確的看出來,這種車在前線會成為名副其實的“吸火石”,實際上,在蘇軍中,這種車輛也基本是用於非交戰情況下。用這種車去前線,開車的和開著坦克上這車的都會認為這是毫無意義的送死。

出鞘:中俄真的造不出防護過硬的步戰車嗎?

在以進攻突擊作為陸軍的主要發展方向的前提下,部隊的兩棲能力是一個直接影響戰略成敗的問題。如果步兵戰車擁有兩棲能力,進攻方就可以在河流上的幾乎任何點發起營一級的突擊。而且即使攻擊失利,這些步戰車同樣可以從河流任一點依靠自身動力撤出。這意味著河流的阻礙能力被極大削弱了。

出鞘:中俄真的造不出防護過硬的步戰車嗎?

當然也有人會覺得,如果河對岸的火力兇猛難以架橋,那麼步戰車下河強渡豈不是同樣送死?這當然是有誤區的,一方面是架橋對河流兩岸的要求更高,可選地段更少,另外需要準備時間會給敵軍反應機會。另一方面是步兵戰車是機/摩步團的主力,不但數量上更多,而且本身就位於第一梯隊,是進攻的矛頭。而且發起進攻的指揮流程更短,基層人員可以在看到河流的瞬間就決定是否渡河,從看到河到上岸甚至可以只需要幾分鐘。重要的是,由於隨時可以渡河,部隊在搶奪渡口時也可以先依靠步兵戰車肅清對岸的敵人,為己方的舟橋部隊創造窗口。

出鞘:中俄真的造不出防護過硬的步戰車嗎?

也許有人說這種為了兩棲而輕防護的做法是浪費人命。然而在戰爭中,時間就是更多的生命。對於我們和蘇聯來說,在美國介入前儘可能快、儘可能多的解決對方的有生力量是直接決定了戰略和國運的走向的,這遠比少死幾個人重要。更不用在河對岸捱打和找個防禦薄弱的地方大家幾十輛車突然一起衝出去然後被敵人的密集炮火覆蓋,究竟誰的傷亡高還真不好說。

出鞘:中俄真的造不出防護過硬的步戰車嗎?

當然,美歐的步兵載具也並非完全不要求浮渡。其常規步兵戰車由於通常是戰鬥中的防禦方,部署和撤退時都能大量利用公路網,所以無需在意浮渡——這一問題在冷戰結束後表現的也更加明顯。但在需要前出發起行動的裝甲偵察車上,我們反而能發現重視防護的德國人同樣要求了兩棲能力。這樣一來,這些裝甲偵察車自然也不能太重,因此其防護也普遍不怎麼樣。

出鞘:中俄真的造不出防護過硬的步戰車嗎?

同時,蘇/俄同樣也同樣為自己的步戰提供了大量附加裝甲和主動防禦系統,這可以使其在執行非兩棲任務時大幅提高生存能力。

出鞘:中俄真的造不出防護過硬的步戰車嗎?

另外我們也應當知道一件事:即使是西方的重步戰,其防護水準也並沒有高到哪裡去,也只是相比於蘇式高一點或全面一點,且其原因更可能是因為雙方的步兵重武器配置不同——蘇聯長期配置14.5毫米重機槍,因此西方步戰的防禦要求是儘可能防禦排以下的步兵直射火力包括14.5機槍,防禦對面步戰車的30炮則同樣是一種需要附加裝甲的“較高層次的追求”。而由於西方的重機槍大多是12.7毫米口徑,再往上的20毫米機炮就直接是步兵戰車的配置了,因此即使雖然裝甲稍薄,至少在正面和美歐的步戰一樣能防禦絕大多數排以下的直射槍彈。

出鞘:中俄真的造不出防護過硬的步戰車嗎?

但有些東西,如果你不造出來,就總會有人說你是造不出來才不造的。對此,我們不妨看看2019年的T-15和2018年珠海航展那一大票的外貿車。事實上,一個能獨立製造好坦克的國家,是無論如何都不會搞不定步戰車裝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