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冬季》票房過億,口碑撲街,兩影后差距漸大,可惜了文淇

有人曾經說過一條,“爛片”

標準之一

———— 通常拿歌名來做片名的作品,十之八九都是爛片

在我的記憶中,“躲”過這個標準的作品,好像就只有黎明、張曼玉的《甜蜜蜜》。

《大約在冬季》票房過億,口碑撲街,兩影后差距漸大,可惜了文淇

其實我本人,一直都不太相信這個標準,但當我看完《大約在冬季》後。

“恩,真香”!

這部作品,時長兩個多點小時,但以它的質量來說,完全用不了這麼長的時間。縱觀全片,畫面所含的信息量少之又少,完全都不像是一部,電影作品,反而更像是一部電視劇。

但在這裡,我希望影視團隊,千萬不要再生出,改編電視劇的想法,畢竟短短兩個小時都讓我“如坐針氈”,更何況二三十集的電視劇,那是有多折磨人!

當看完本部作品後,我特別想問一下導演:

“過度的消費,並且還降級就算了,現在就連一部“狗血”的愛情故事都這麼“水”了嗎?現在的愛情都這麼“脆弱”了麼”?

《大約在冬季》票房過億,口碑撲街,兩影后差距漸大,可惜了文淇

這是部講述的是,一對相愛的俊男靚女,在歷經二十多年的歲月洗禮後,最終依舊沒有在一起的故事。

二十多年,彈指一揮間,乍得一聽,感覺還是挺虐心的,這是一個他們各自的兒女,都可以“打醬油”的年紀。

但作品的本身,在情節設計上,出現了很大的“失誤”,使得這種魂牽夢縈愛而不得的悲劇,完全沒有“激發”出來,反而多了幾分“滑稽”

《大約在冬季》票房過億,口碑撲街,兩影后差距漸大,可惜了文淇

《大約在冬季》票房過億,口碑撲街,兩影后差距漸大,可惜了文淇

阻礙

“阻礙”一般是悲劇愛情故事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它往往就是男女主最終不能在一起的“導火線”

比如韓劇中,最常見的“阻礙”就是「韓劇三寶」:車禍、癌症、治不好!

阻礙設置的“難”“易”,將直接影響到,觀眾們的觀感體驗。如果設置過於“簡易”,這將成為,不能讓觀眾信服的“阻礙”,男女主最終沒能在一起?也很容易,讓觀眾們對他們的這份愛情,報以懷疑的態度。

《大約在冬季》票房過億,口碑撲街,兩影后差距漸大,可惜了文淇

而本部作品的“阻礙”是什麼?——男主角:“父親癱瘓了”“生意合夥人攜款潛逃了”,這是分手的主要理由嗎?這跟分手有什麼直接的關係嗎?

除此之外,另外的“阻礙”來自於女配角的滿口謊言自私自利。——“我是他的愛人,他在洗澡”“我懷了你的孩子”。在現在這個時代,還會出現這種淺薄、為惡而惡人設,一眾團隊真的應該好好反思,對於這類人設,“要求”不能稍稍的高一點嗎?

《大約在冬季》票房過億,口碑撲街,兩影后差距漸大,可惜了文淇

經典的作品我們就不提了,畢竟有點欺負人。鑑於本部作品的“底子”,就是一部常規愛情劇。同比相同類型的作品,我們可以看看它們的“愛情阻礙”是什麼?

《致青春》中是辜負,《山楂樹》中是疾病,《同桌的你》中是現實貧窮,《左耳》中是去世,就算和饒雪漫其他的作品相比,本部作品的“阻礙”也是顯得格外的“水”。

《大約在冬季》票房過億,口碑撲街,兩影后差距漸大,可惜了文淇

情節

拋開愛情路上“阻礙”的“難、易”問題,在本部作品的故事情節上,也是讓人捉摸不透人。

在常規愛情電影中,一般常見的故事情節套路是:

出現阻礙——試圖解決——解決無果—— 無奈分開。

但本部作品,卻是不按常理出牌,它的套路卻是:

出現阻礙—— 無奈分開。

愛情片中,最吸引人的看點就是,男女主人公們為了愛情,與“阻礙”做抗爭。在看著他們跟“阻礙”抗爭的“動作”時,大多數觀眾的情緒也會隨之被牽動

,從而引發共鳴,甚至會為他們的“困境”懸心,也希望著他們最終能走到一起。因為我們可以跟主人公一樣,深深的體會到這份愛情的篤定

《大約在冬季》票房過億,口碑撲街,兩影后差距漸大,可惜了文淇

但在本部作品當中,我看到的卻是:除了結尾的一點部分,片中的人物

沒有絲毫的抗爭感,只會默然接受。

全片都在大肆的“渲染”,兩人“自始至終”都深愛著彼此。

但兩人在對面深刻愛情的“阻礙”時,卻爭都不爭,這讓觀眾們怎麼相信兩人愛情的堅貞?

沒有,一次又一次的“抗爭”,眼看著就要實現了、有結果了,突然卻被一個浪打回起點的心理落差,觀眾們就感受不到,男女主人公那種,無奈分開的悲慟。

《大約在冬季》票房過億,口碑撲街,兩影后差距漸大,可惜了文淇

《大約在冬季》票房過億,口碑撲街,兩影后差距漸大,可惜了文淇

人物

除了作品的情節,在電影人物的設置上,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我看見很多人評論說,男主人公就是個“渣男”

(ps都是女生吧?哈哈哈)。事實上,要求一段愛情過程中,不管是戀愛前,戀愛中或者分開後,這個過程中的雙方,都“潔白無瑕”、三觀超合,其實並不符合現實

同時也會消弭,作品人物本身的一個“立體”程度。人物的問題本身,不在於男主人公的“渣”,而是表現在:

修飾這個人物的缺點同時,卻沒能堆砌出讓女主淪陷的理由。

《大約在冬季》票房過億,口碑撲街,兩影后差距漸大,可惜了文淇

在男主人公的身上,我沒看到,能夠讓女主淪陷的理由

女主人公,是因為什麼愛上他的?是因為嗎?還是演唱會的?又或是BB機

都不是,首先,她是個標準的文藝女青年,其次這怎麼說,也是部“浪漫愛情故事”,角色本身故事的設定都不允許是這個原因

就因為他是攝影師,說:

“有些人見三百次也沒用,有些人見三次就足夠了”?

一般的小女生可能會被迷得無法自拔,但女主人公可是北師大的才女啊,又是雜誌社的編輯,怎麼說也算是個

S及的文藝青年吧!居然被這種如同百度上,複製粘貼下來的土味情話所撩到……

難道她的學歷是假的嗎?

《大約在冬季》票房過億,口碑撲街,兩影后差距漸大,可惜了文淇

因為臉嗎?但這個緣由,真的不具說服力啊。

先不說,他和女主兩人之間的年齡懸差

,單看他撩妹的熟練度,搞曖昧時的“進退把控”,人物本身隱藏的“降維打擊”,都賦予了男主這個人物濃厚的“油膩”形象。

以至於,當女主跟閨蜜講到,“我跟他和好時”。我腦海的畫面卻是:閨蜜直接給了她一耳光,向她吼到“醒醒吧,他哪裡好了?他可是結過婚有孩子的人啊!”

電影作品中,並沒有向我們展示出他的“好”,也沒有解釋出他是為何讓女主“淪陷”的,女主為何這麼愛他?但這個解釋,卻是愛情故事中,不可迴避的問題。

也許電影團隊,也意識到了這個“失誤”。

所以在電影中,引用了一段崑曲的臺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這反而暴露了這個問題的所在,編導彷彿在說:“我確實編不圓了,我就明說吧,愛一個人不需要理由”。

《大約在冬季》票房過億,口碑撲街,兩影后差距漸大,可惜了文淇

《大約在冬季》票房過億,口碑撲街,兩影后差距漸大,可惜了文淇

選角

以上的三大硬傷,就算是演技再好的演員,也拯救不了這部作品。

其實話又說回來,這部作品也蠻可惜的,作品中有金馬影后馬思純,還有金馬女配文淇的加盟。兩位如此有實力的青年演員,卻只獲得5.3分,怪也只能怪“選材不佳”,與演技無關。

文淇在電影中飾演的是馬思純的女兒,就外表來說,他倆真的沒“母女感”。

怎麼看,怎麼不自然,如果馬思純在後面把妝,畫得“飽經風霜”一些,我想效果應該會好很多。

《大約在冬季》票房過億,口碑撲街,兩影后差距漸大,可惜了文淇

而馬思純跟角色不符的地方,不單隻有這些。

首先女主人公是一位高等知識分子,先在雜誌社做編輯,後來又做過主持人。

但馬思純的形象,既不像個一身書卷氣的編輯,也不像個靈活精神得主持人。老師或者是一位播音員,我想更貼切一點。

另一方面,文淇這位小姑娘的,眉眼氣場是真是強,這是優勢但放在本部作品恰恰相反,本部作品中的文淇,絲毫沒有作為女孩的柔弱感,即使作品中她比搭戲的男生還稍小几歲,可你晃眼看上去,就知道,這個“妹妹”才是這段關係的主導者

這個問題與演技無關,這就是一個演員的外形限制,就好比你讓星爺去飾演一位叱吒風雲的黑幫大佬,計春華飾演一位無厘頭角色,也許就沒有那種味道。

因為,一個演員的臉,就是她的故事。

《大約在冬季》票房過億,口碑撲街,兩影后差距漸大,可惜了文淇

總結一下,本部作品講述的就是:

一個渣男,玩弄學生妹的感情,同時又享受著未婚妻的愛意,並且義正言辭地說:“我是有苦衷的。

《大約在冬季》票房過億,口碑撲街,兩影后差距漸大,可惜了文淇

一個傻女孩,工作風生水起,就因渣男的一句話,放棄了所有邏輯和思考,且又一直享受著身邊痴情人的照料,最終讓老實人接盤的故事。

《大約在冬季》票房過億,口碑撲街,兩影后差距漸大,可惜了文淇

說了這麼多缺點,本部作品也不是沒有優點,如果把本部作品當做是一部“如何鑑定渣男騷操作”的教學指導來看的話,《大約在冬季》起到了一個非常好的指南作用。

最後,看著一些稍有實力的新生代演員在爛片裡打轉,實在是讓人難受。

不想看爛片,但又想支持這些新生代演員,也太難了吧!

《大約在冬季》票房過億,口碑撲街,兩影后差距漸大,可惜了文淇


分享到:


相關文章: